学术投稿

从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探讨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姚实林;许霞

关键词:凋亡相关基因, 中药
摘要:从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时,应选择特异性的、相互拮抗的凋亡相关基因作研究指标,进一步研究中药对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体外研究应与体内研究相结合;应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加强复方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外科方剂研究的思路与现状

    就中医外科常用内服方剂整体而言,有其显著的共性特征和蕴涵其内的临证构方用药规律.根据中医外科文献资料统计,历代中医外科书籍共有334种[1](含日本汉方外科书目103中),大部分已佚失,现存较早的主要为宋代以后的,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宋及明清的方书及外科专著,但上述专著均有方无解或方多注少.近年来,学者对外科方剂的共性特征和蕴涵其内的临证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外科方剂研究的思路和现状从方证互鉴角度、各家方药角度、传承与发展角度、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角度做如下综述.

    作者:周光;周铭心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论中医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关于白血病论治的区别

    1白血病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西方发达的现代医学,由于它的科学实验方法而取得了举世皆知的辉煌成就.但这种方法在微观具体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宏观整体辩证联系认识对象的缺陷.然而,人类的认识方法是多种方式的综合模式,实验方法无法认识的人体现象,抽象思维推导可以认识和把握.东方中国古代文明奇葩之<黄帝内经素问>就是运用抽象概括共性思维认识人体现象的医学典范著作.在对危害人类健康的白血病病魔的认识和治疗实践上有与现代西医学大相径庭之别.本文就白血病的<素问>医学与现代西医学论治区别进行探讨.

    作者:田泳;陶秀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清开灵注射液配合治疗5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的疗效研究

    急性脑出血大多数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少部分是血管畸型或动脉瘤破裂造成,其来势凶险,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高血压人群的不断增加,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如何防治脑出血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院神经科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57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应用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裘吴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小儿磁药脐疗袋抗腹泻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散剂外敷脐部治疗小儿腹泻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而磁场作用在此病的治疗中亦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多年的中药散剂外敷脐部治疗小儿腹泻经验基础上[1],将磁疗与中药散剂合而为一,制成磁药袋应用于临床,收到了更为满意的效果,为该磁药袋应用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分别观察磁药袋、单纯药袋对两种药物性腹泻的止泻作用,对虚泻动物小肠推进率的抑制作用及对动物冰醋酸性疼痛镇痛作用的影响,分析比较磁药袋、单纯药袋之间的疗效差异,采用对照的方法来探求其作用机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频;杨帆;徐国龙;沈德凯;王国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抗炎免疫药理学是药理学新近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抗炎免疫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作用的规律性,寻找对防治炎症免疫紊乱性疾病有效的药物,从而有助于揭示炎症免疫紊乱性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1].鉴于炎症和免疫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紧密联系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多伴有免疫紊乱的特点,故单独应用抗炎药或免疫抑制药或免疫增强药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疗效均不佳,长期应用还可能加重病程发展.研究开发并应用既有抗炎活性又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药物即抗炎免疫调节药,将是抗炎免疫药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而随着抗炎免疫药理研究方法不断提高,逐渐建立了一些适合中药的体内外研究模型,对推动我国抗炎免疫药理的发展及寻找高效低毒抗炎免疫药物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抗炎免疫药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以往中药药理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状况,开始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中药作用机理,这样有利于中药实现现代化并走向世界[2].

    作者:周丽娟;许利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免疫损伤、应激和高脂饮食多因素所致高脂血症血瘀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机理研究

    动脉内膜脂质浸润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主要原因,内皮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往往损伤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促使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终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做出反应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内皮功能改变、白细胞黏附活化、炎性细胞因子改变等多因素参与其中.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动脉硬化的发生还与免疫有关[1],免疫网络中各因素的相关改变也说明了这一点.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结合免疫损伤、应激等多因素综合造成高脂血症血瘀动物模型[2~4],以期为活血化瘀方药干预AS作用的客观评价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作者:刘剑刚;张红霞;史大卓;董国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试论温病病机的髓分层次观

    1导言温病学理论溯源于<内经>,在学术上则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对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其理论在明清两代的发展成熟则适应了当时温病盛行的医疗实践需要.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将温病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王亮;武肇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肾在五脏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1建立数据库1.1医案的选择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的医案部分为指导,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书为基础,从宋代的许叔微到近代的秦伯未等156位中医临床名家的专著中选择医案.选择原则:①医案应至少包含临床表现和用药两部分;②医案的辨证用药应遵循中医学的传统思路,避免西医理论的影;③医案若属对患者多次复诊的情形,则由二诊时的疗效决定是否仅录入初诊部分;④对表述不规范的医案,则予以舍弃.

    作者:张启明;吕冬梅;杨洪军;黄璐琦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疗效观察

    观察110例2型糖尿病人中药活血降糖饮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活血降糖饮有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血液黏聚状态的作用,从而控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张志玲;李惠林;董彦敏;赵恒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神农本草经》对食养和食疗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根据中医药药食同源的观点及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兼用的天然产物对<神农本草经>中的食品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其食养和食疗作用.

    作者:居玲玲;路新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从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探讨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从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时,应选择特异性的、相互拮抗的凋亡相关基因作研究指标,进一步研究中药对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体外研究应与体内研究相结合;应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加强复方研究.

    作者:姚实林;许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血清ALT、AST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值的变化,验证其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对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不拘,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日2次白酒灌胃,剂量按8~12g/kg/d)和治疗组(每日2次白酒灌胃2周后同时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剂量按10m1/kg/d).10周左右剖杀大鼠,经摘眼球取血,立即离心分离血清,按血清检查要求保存待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酶ALT、AST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ALT、AST值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通过降低血清ALT、AST的含量从而有效地防治大鼠的酒精性肝损伤.

    作者:俞利平;陈小囡;方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复方仙草胶囊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观察

    2001年以来,我们在应用仙草汤治疗肾病取得初步疗效的基础上,加入田七、甘草制成复方仙草胶囊,并与目前公认的治疗肾小球肾炎药物苯那普利进行对照,前瞻性地观察复方仙草胶囊对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疗效.

    作者:何小萍;蒙木荣;顾国龙;向少伟;赖申昌;马晓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强肾降浊排毒液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临床研究

    各种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殊途同归,往往是终发展成为CRF尿毒症.但如何有效地防治CRF尿毒症一直是医学研究上的热点.近10年来,笔者采用强肾降浊排毒液治疗早、中期CRF尿毒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文远;周世英;方万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治思路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90%,尤以周围神经病变(DPN)多见.由于本病起病隐匿,可以出现在糖尿病症状之前而易被忽视,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坏疽,甚至截肢,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原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并显示出优势,现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治思路略作探讨.

    作者:邹如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新制抗癌方对AFB1染毒的HBV转基因小鼠肝癌前病变组织PCNA、P21ras和NF-KB P65表达的影响

    我们已从形态学角度观察了新制抗癌方对AFB1染毒的HBV转基因小鼠肝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1].本研究旨在运用免疫组化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为新制抗癌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部分实验依据.

    作者:朱梅菊;张红;郭振球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中医药降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IgE的研究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IgE抗体介导产生.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于应用中医药降低本病的IgE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此作一简单回顾和评价.

    作者:顾一峰;张新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脑脉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

    新近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系脑内分布为广泛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1、4],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一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脑内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均呈现高表达,与缺血后脑组织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探讨中药复方脑脉康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熊露;田少霞;范吉平;朱凌群;王元身;杨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