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生;武维屏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1998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2].
作者:朱玉梅;刘玉庆;鲁卫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呼吸系统疾病常常伴发程度不等的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这些心理障碍长期存在不仅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原有的躯体功能进一步恶化,而且是诱发支气管哮喘、高通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等心因性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1].我们在长期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在解除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针对其伴发的精神障碍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心理疏导治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或疏肝解郁,或清肝泻火,或滋阴清热,皆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崔红生;武维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笔者自2001年8月至2002年4月应用自拟中药共治疗急性扁桃体炎30例,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车桂彦;姜明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愈精颗粒抗大鼠雄性不育的效应.方法:用雷公藤多甙造成大鼠雄性不育模型,分别给予愈精颗粒高、低剂量及克罗米芬灌胃,观察给药30d后睾丸、附睾系数;血浆性腺激素水平;附睾精子数量、活率、活力;生育力和睾丸形态学改变.结果:愈精颗粒能增加不育大鼠睾丸、附睾重量;使睾酮含量增高,降低雌二醇水平;修复损伤的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改善精子质量;明显提高雌鼠怀孕率及胎产数.结论:愈精颗粒具有显著抗大鼠雄性不育作用,优于克罗米芬.
作者:侯南英;王守才;钟百灵;姜仁慧;王爱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老年记忆力减退,中医又称善忘、健忘.回顾<内经>对蓄忘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历代医家对善忘的有关阐述,提出中老年记忆力减退的病机为心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脑髓空虚、痰饮瘀血、先天不足等六个方面.同时,还就善忘与老年痴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作者:王平;马作峰;刘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笔者师从田振国教授学习9年,试将导师的临床经验方通腑宁颗粒的内涵及应用特色归纳如下.
作者:柳越冬;陶弘武;杨金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运用动物模型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糖尿病造模技术日趋成熟,所观察内容日益深入,现将5年来中医药干预对糖尿病大鼠肾及肾功能影响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闫晓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大鼠模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6的影响,揭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UC的部分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免疫法及束缚法的复合因素制作UC肝郁大鼠模型.检测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与模型组血清IL-1β、IL-6含量,统计学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的IL-1β、IL-6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其中中剂量组效果好.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UC的途径之一,可能是抑制了UC肝郁时上调的IL-1β、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
作者:谷松;关庆增;明彩荣;岳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沥水调脂胶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用消化法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DMEM培养,以甲醇除蛋白后的沥水调脂胶囊含药血清、弱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mox-LDL)和vitE分组处理细胞,RT-PCR扩增c-jun、c-fos、c-myc,用凝胶成像分析仪分析琼脂糖电泳结果,与GAPDH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处理后30min含药除蛋白血清和vitE对mox-LDL诱导VSMC c-fos、c-jun、c-myc mRNA表达均无明显影响,在1h、2h vitE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含药除蛋白血清组c-myc、c-fos在1h、2h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c-jun则明显降低(P<0.05),与vitE的作用不相同.结论:降低JNK/SAPK途径信号途径可能是沥水调脂胶囊抑制VSMC增殖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杲;宋剑南;刘卫红;史国峰;陈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制备家兔高血压模型;观察降血压食品功能因子(葛根和银杏叶)对模型降压作用.方法:用L-NNA(左旋硝基精氨酸)注射家兔腹腔制备高血压模型,用葛根、银杏叶及中药降血压.结果:由于造模组家兔血压不稳定,银中组及葛+银组分别对收缩压和舒张压有上升趋势;而对其压差有下降作用:模型组、葛根大剂量组和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分别P<0.05、P<0.01和P<0.05;对心率有减慢作用:银杏叶大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对心指数有增大作用:葛根大剂量组、中药组心指数增大,与西药比较P<0.01、P<0.05.结论:降血压食品功能因子对人工造模的高血压家兔的压差、心率、心指数等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满霞;孙刚;卢长安;韩学杰;王丹芳;卢贺起;傅妤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常并发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患者自觉头晕、心悸、疲乏无力甚至晕厥,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功能下降,动态心电图显示总心率和平均心率均减少.我们近几年运用通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设立阿托品对照组31例,采用随机单盲进行临床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各方面疗效均优于阿托品对照组.
作者:刘如秀;刘志明;高改地;孙学东;王志英;杨金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眩晕一证,临床颇为多见.然纵观其证治医家多是重肝责肝,用平肝镇肝之法,从肝论治,疗效颇著.然笔者临床辨治眩晕,见证颇多,今就临床所见,略陈一得.
作者:赵宝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泄泻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病位在肠,且肝气之疏泄对脾气升清的调节和肾阳的温煦对脾气运化的帮助也不可忽略.可见,主要与脾、肝、肾有密切关系.
作者:斋藤宗则;王洪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评价了中医药治疗RA疗效评价存在的不足及困境,讨论引入生存质量(QOL)作为中医药治疗RA疗效评价指标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强调引入QOL作为中医药治疗RA疗效评价指标必须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和量表的正确使用.
作者:黄可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芩荑合剂对哮喘豚鼠气道嗜酸粒细胞(Eos)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和芩荑合剂吸入组(1.8ml/kg),每组8只,以卵蛋白吸入致敏激发制作哮喘豚鼠模型,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Eos,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凋亡率.结果:对照组豚鼠BALF中Eos计数为0.32±0.11×109/L,Eos凋亡率为14.1±4.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BALF中Eos显著增加(P<0.01),Eos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芩荑合剂吸入组同模型组相比,BALF中Eos显著减少(P<0.01),Eos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且BALF中Eos数量与Eos凋亡率呈显著性负相关(r=-0.895,P<0.01).结论:Eos凋亡异常是支气管哮喘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芩荑合剂吸入可促进气道内Eos凋亡,减少Eos聚集,从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
作者:高宝安;刘隆棣;江必武;梁培育;何松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太阳病鼻发病与鼻病毒感染、防御因子、调节肽及免疫球蛋白等密切相关.鼻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因子及介质mRNA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太阳病鼻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防御因子与免疫球蛋白SIgA可能是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的微观指标.调节肽对太阳病鼻的鼻部症候群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太阳病肺卫的病理变化,可通过上述机制在鼻部症候群中反映出来.
作者:彭柯萍;卢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温补肾阳方对卵巢切除所致骨质疏松大鼠外周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β-内啡肽(β-END)含量的影响,以探讨该方在防治骨质疏松的同时,是否对其所引起的疼痛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方法:将43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以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大鼠为模型,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对大鼠胫骨进行形态计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外周血浆中ACTH和β-END的含量.结果:温补肾阳方能使胫骨TBV%显著增高,使TRS%和TFS%显著降低,并能使ACTH和β-END含量明显提高.结论:温补肾阳方在防治骨质疏松的同时,对其所引起的疼痛可能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作者:鞠大宏;张丽坤;吴皓;肖诚;贾红伟;周桂琴;潘静华;余明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及其与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无脑血管意外的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型,分成实证组(痰湿壅盛型、肝阳上亢型),虚证组(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虚中夹实组(兼血瘀、兼痰浊);然后应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Fuld物品记忆测验(FOM)、言语流畅试验(RVR)、积木测验(BD)、数字广度测验(DS)评定认知功能状态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认知功能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证组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虚证组除MMSE、ADL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虚中夹实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且兼痰浊型较兼血瘀型重.结论:高血压病虚证型与虚中夹实型有认知功能损害,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结合神经心理学检测有助于痴呆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作者:张玉金;张文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肝既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肝体阴用阳学说是对肝之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历代医家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内经>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对肝的证治已有虚实之分,晋隋时期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金元时期各家理论兴起,该学说得到新的发展;明清医家的认识趋于理、法、方、药系统化.此学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因此,客观、细致地进行大量的哲学和文献研究十分必要.
作者:刘锐;朱文锋;陈孝银;谢梦洲;罗尧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医学以独特的诊断治疗理论体系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发展至今己数千年,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中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有人提出要推翻中医原有基础理论重新构建.但是这些人忘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以原有事物为基础,经否定之否定成螺旋式而上升发展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如何发展,怎样研究,方向何在?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1-3],这也正是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所在.
作者:赵凯;钱月慧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