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珑珑;陈小丽
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食物及饮水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硝酸盐,而硝酸盐在细菌的硝基还原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亚硝酸盐,此外亚硝酸盐常作为食品的发色剂,加入到肉食品中,使肉色鲜美,当人摄入大量的亚硝酸盐后,可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因此,在肉制品的测定中亚硝酸盐作为食品的卫生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1999年在对我区某肉制品加工厂生产的产品进行亚硝酸盐的监测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异常的现象,其标准系列显色很好,r=0.9999,而被测定样品均未发生显色反应,根据1997、1998年两年对该厂肉制品亚硝酸盐的测定结果看,均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个别产品还有超标现象.为了确定该厂肉制品亚硝酸盐的含量,做了下列分析实验.
作者:王丽荣;马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了GC-ECD同时分析调味品中三种氯丙醇的方法.[方法]采用柱层析方法,用乙醚及正已烷和乙醚(1+1,v/v)的混合液对样品进行提取与净化,经七氟丁酰咪唑衍生,后通过GC-ECD测定调味品中氯丙醇的含量.[结果]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本法可以同时测定调味品中的1,3-二氯-2-丙醇、2,3-二氯,1,丙醇和3-氯,1,2-丙二醇,检出限为0.01mg/kg.当氯丙醇的添加范围在0.01~0.5mg/kg时,1,3-二氯-2-丙醇(1,3-DCP)的回收率可达89.5%~97.5%;2,3-二氯,1,丙醇(2,3-DCP)的回收率可达93.8%~100.8%;3-氯,1,2-丙二醇(3-MCPD)的回收率可达90.4%~102.1%.[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
作者:廖华勇;鲍伦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测定生发类化妆品中斑蝥素的含量;用三氯甲烷为提取剂、以M/Z 128为定量离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储存技术(GC/MS-SIS)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1~50μg/ml,检出限为0.2ng,回收率为91.0%~97.1%,相对标准偏差为0.80%(n=6);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李英;王成云;杨左军;张伟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有多种方法,如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和蒸馏滴定法等.但均各有其不足之处,如汞污染、标准不稳定、人为误差较大等.本文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SO32-),干扰小、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无污染.
作者:范华锋;查河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以数值分类鉴定为核心的细菌生化鉴定系统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不少鉴定系统由于数学模型设计有缺陷,基础数据应用不当,致使该鉴定系统鉴定结果错误率升高,这是目前许多鉴定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对分类单位与生化鉴定项目的选择是否恰当,也是影响鉴定系统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上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现简述如下:
作者:任泽萍;段发愚;李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急性腹泻(以下简称腹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肠道传染病之一,是发病率高、病原菌复杂的一类感染性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发生更为严重,目前世界上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为了解和掌握腹泻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于2000年4~10月对锡山市辖区内各医院肠道门诊送验的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了病原菌分离.
作者:姚正堂;廉靖贤;蒋巳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通过在饮水中加入稀土钇(0,23.25mg/L,2325.00mg/L)使小白鼠长期摄入稀土,7个月后用POEMS测定子代小鼠肝、脾、肾中微量元素Cu、Zn、Fe、Mn、Co、Ca、Mg、Ni、Na等的含量.结果显示,F1子代小鼠组织中Ca、Fe、Co、Mn、Ni、N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0.05,或P<0.01),但Cu、Zn、Mg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提示稀土钇的长期摄入可造成小鼠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分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稀土生物效应的机制之一.
作者:申治国;杨维东;刘洁生;车军;谢建滨;叶巧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经典测定方法,是将样品消化并蒸馏后进行测定.但其蒸馏过程复杂,且费时较长.为了探讨简便快捷的测定方法,我们设计研究了无蒸馏直接比色测定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增伦;翟炳明;王传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食品公共场所人员进行乙型肝炎监测是常规体检的重点监测项目,本文将一年来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希望对乙肝预防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林洁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天然水中酚的含量极少,但受某些工业废水的污染,饮用水和水源水可能含有酚类化合物.挥发酚的检测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监测都有重要意义.在卫生检验中,对挥发酚的测定,一直采用铁作氧化剂,但其水样必须蒸馏,而且操作过程中产生氰化物污染环境.本文用碘作氧化剂,在硫化氰和二氧化硫含量甚微的情况下,可以不必蒸馏,方法简单,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张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国标GB/T5009.36-1996中规定苦味酸试纸法作为粮食中氰化物测定的定性试验,使操作者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作为基层检验工作者,当大量市场调查展开时,巨大的工作量及要求结果的紧迫性,往往使预试验显得非常重要.由于酒中氰化物国家标准较高,苦味酸试纸法的灵敏度能满足要求,笔者将苦味酸试纸法应用于酒中,作为氰化物测定的予试验,发现结果的假阳性率非常高,偶而也有假阴性样品,效果很差.干扰主要来源于酒中的醛类及SO2残留;另外,水浴加热操作中,由于温控不好,大量水蒸汽有时也将试纸条上试剂淋洗下来,使结果难以观察.笔者经过反复试验,对样品作一些必要的处理后,再利用废弃的测汞仪气泵进行打气,结果证实,改进的苦味酸试纸法可以大大降低酒中氰化物测定的假阳性率,阴性符合率100%,应用于实践中效果较好,而且能够满足国标要求,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永香;陈欣然;刘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000年9月29日,福州市某学校学生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共有75名学生患病,轻微症状者50人,经医院诊治者25人,其中3名重症患者住院治疗.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证实本次事件是因食用豆浆污染蜡样芽胞杆菌而引起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秀峰;黄春文;齐文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指导实际扑疫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消毒办法,提供准确有效的消毒剂种类、浓度,我们于1999年测试了几种消毒剂对土壤中污染的霍乱弧菌的消毒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莉;叶庆临;肖霖;廖骏;王兴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无论是采用GB5009·33-85还是采用GB/T5009·33-1996测定方法都同是一种重氮化偶合反应比色法.此法在对有色样品检测时,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或合成色素严重地干扰着比色结果,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GB法中尚未提示对色素的消除.为消除干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不同的pH条件下,采用活性炭进行脱色的方法(以下简称本法).经过反复试验和实践,我们认为在pH=11~12时是排除色素的佳范围,它既有效地消除了色素的干扰,又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作者:廖惠玲;陈德云;陈国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分析实验的质量控制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其目的在于用经济的方法为卫生监督监测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在卫生理化检验过程中,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实验人员业务素质是关键,另外要着重从实验室环境、实验工具的管理、建立完整的质控程序.
作者:郭虹;方友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前,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方法很多,单独测定硝酸盐氮的有二磺酸酚比色法[1],镉柱还原法[2],紫外分光光度法[3]等,测定亚硝酸酸盐氮的方法有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1],催化分光光度法[4]等.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同时测定也有报道[5-6],本文基于文献[7]报道的N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提出了一种同时测定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新方法,该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方便,并与标准法比较取得了很满意的结果.
作者:何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有些蔬菜、水果中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尤其是不新鲜或腐烂、腌制的蔬菜、水果中含量较高.大量的亚硝酸盐可引起中毒,不足中毒剂量的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类化合物.因此,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在食品卫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亚硝酸根检测方法有比色法和示波极谱法[1-3].本文研究了利用亚硝酸根对甲基紫的褪色作用,建立了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甲基紫对570nm波长的光有较强吸收,在酸性介质中,由于亚硝酸根对甲基紫分子中的仲胺位氢发生了取代而使吸光度减少,其减少值△A与亚硝酸根浓度呈线性关系.籍此,可对亚硝酸盐进行测定.
作者:杜晓燕;王德才;王悦;贾效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HBsAg流行率为9.75%,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且青少年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预后比成人差,并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为全面了解我市青少年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现状及乙肝抗体保护水平,为今后全市开展大规模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市于1999年10月对全市2~18岁青少年儿童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王云超;赵伟;蒋文;郭爱英;殷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采用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探索检测条件、方法的灵敏度、采样效率和解吸效率.[结果]研究车间空气中丙基溴的测定方法,为制订卫生标准和标准检验方法提供依据.[结果]该法平均采样效率为98.4%;平均解吸效率为94.3%;采样2.0L时低检测浓度为2.4mg/m3丙基溴;总不确定度为8.2%.[结论]该方法简单、灵敏、适用、重现性好,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唐洪;汤权;王坤;吴登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紫色细菌属于红色无硫菌科,是无硫紫色细菌,它是利用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紫色色素的自养微生物.从生活饮用水中通过人工培养直接检出紫色细菌较罕见,为便于水质微生物检测工作,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蓝光柱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