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芳樟提取液在家庭卫生领域的应用

林翔云

关键词:芳樟叶油, 芳樟叶酊, 芳樟提取液, 芳樟消醛液, 芳樟消毒液, 芳樟除螨液, 芳樟驱蚁液, 芳樟驱蟑液
摘要:用纯种芳樟叶酊配制出全天然的芳樟消毒液、芳樟驱螨液、芳樟驱蚁液、芳樟驱蟑液、芳樟消醛液等系列家庭卫生用品.其中芳樟消毒液对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99.92%;芳樟除螨液的灭螨率为100%;芳樟驱蚁液对小黄家蚁的驱避率为100%;芳樟驱蟑剂对德国小蠊的驱避率为99.60%,对难以控制的德国小蠊具有理想的驱避效果,该植物源驱避剂的研发为蟑螂的防控增添了新的有效药剂;芳樟消醛液能迅速降低房间里的甲醛浓度,使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降低到0.1 mg/m3以下.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相关文献
  • 咸阳市德国小蠊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测定

    目的 测定咸阳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蟑螂防治学组制定的《蟑螂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规定的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的半数击倒时间(KT5o).结果 咸阳市德国小蠊对6种杀虫剂乙酰甲胺磷、敌敌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71、2.46、1.77、1.38、1.74、2.16.结论 咸阳市德国小蠊对6种常用杀虫剂抗性倍数在1.38 ~2.46之间,处于低抗水平.

    作者:晁国刚;张瑞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昌吉州丽蝇科与麻蝇科蝇类的调查研究

    掌握昌吉州丽蝇科与麻蝇科的蝇类种类、生态及地理分布,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笼诱法辅以网捕法采集标本,用昆虫分类学分类鉴定.昌吉州现有丽蝇科7属15种,麻蝇科15属26种.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应加强蝇类防治.

    作者:陈联宏;朱明福;阿依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兰州市蟑螂侵害状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 掌握兰州市蟑螂侵害和种群动态,为蟑螂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用粘捕法进行调查.结果 2011-2013年,兰州市蟑螂侵害率为10.22%,密度为1.21只/张.宾馆、农贸市场和餐饮侵害率分别为19.83% 、17.83%和10.81%;密度分别为1.65、3.36和1.02只/张.活动高峰在夏秋季,10月达高峰,密度为3.62只/张.捕获蟑螂均为德国小蠊.结论 兰州市应根据蟑螂分布特点,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的蟑螂防治工作.

    作者:王芸;李盛;王倩;高磊;刘旭红;李国太;贾玉新;吴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两种方法监测成蚊种群构成与变化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 探索分析同一区域两种成蚊监测方法监测成蚊种群构成与变化趋势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上海城区中心地带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区域,2012年4-11月份采用人诱停落法和CO2捕蚊机法,开展连续近200 d的成蚊监测.结果 2种监测方法的成蚊种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x2 =2281.5,P<0.001),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数量占优(构成比为71.07%),CO2捕蚊机法淡色库蚊占优(构成比为71.78%);密度方面,校正前人诱停落法各蚊种密度均显著低于CO2捕蚊机法,以h(小时)为单位进行密度校正后,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显著高于CO2捕蚊机法(t=-3.394,P=0.003),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未见显著差异(P=0.529,P =0.200);种群构成及时间变化趋势方面,成蚊各种群在2种方法中的构成比与季节变化趋势均相关性显著(P<0.01),但不同蚊种的季节分布趋势尚存在各自的特点.结论 人诱停落法与CO2捕蚊机法在成蚊监测中各有优势,在特定时段内,人诱停落法是白纹伊蚊监测敏感的方法,以“d”(天)为维度时,CO2捕蚊机法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较敏感.

    作者:高强;曹晖;熊成龙;姜庆五;冷培恩;周毅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成都地区白蚁种类的调查研究

    目的 掌握成都地区白蚁的种类组成及白蚁优势种,为白蚁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为白蚁防治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成都市辖区内的房屋建筑、文物古建筑、园林绿化、山地林区、农田生活区等不同生境中广泛采集白蚁标本.结果 2010-2013四年间在成都市城区及14个区(市)县共计647处房屋建筑,323条街道,83个村镇,35个公园,46处文物古建筑和98处山地林区中共采集白蚁标本1903号,计3科5属26种.分布较为突出的为黑胸散白蚁(占标本总数的67.95%)、黑翅土白蚁(11.46%)、圆唇散白蚁(7.19%)、尖唇散白蚁(4.35%).黑胸散白蚁是房屋建筑(85.40%)、文物古建筑(81.25%)、园林绿化(69.72%)、山地林区(37.72%)的优势种群,黑胸散白蚁(35.58%)和黑翅土白蚁(31.53%)是农田生活区的优势种群.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成都地区的白蚁种类组成,及各生态环境下的白蚁危害情况,为开展白蚁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陈尚海;徐鹏;曾小虎;谭速进;王思忠;陈小全;刘丹碧;陈天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东北地区啮齿动物种类和区系分布研究

    目的 调查研究东北地区啮齿动物种类和区系分布.方法 采用现场捕获啮齿动物鉴定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东北三省的啮齿动物现知7科26属43种,11l县市有分布,其中黑龙江省6科21属28种,35县市有分布;吉林省7科23属32种,36县市有分布;辽宁省5科22属32种,40县市有分布.区系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区分布37种,其中大兴安岭亚区分布20种,长白山亚区分布25种,松辽平原亚区分布28种;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分布31种.4个亚区均有分布的广布种13种:花鼠、黑线仓鼠、大仓鼠、东北鼢鼠、棕背(鼲)、麝鼠、莫氏田鼠、长爪沙鼠、巢鼠、朝鲜姬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结论 种类和区系分布调查为东北地区啮齿动物的区系分布和防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王峰;刘国平;邵锴;王旭;任清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效氯氟氰菊酯浸泡蚊帐防蚊灭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高效氯氟氰菊酯浸泡蚊帐实验室和现场试验防蚊灭蚊效果.方法 实验室试验强迫接触法和现场试验.结果 高效氯氟氰菊酯实验室试验3组剂量对淡色库蚊击倒率和杀灭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40 mg/m2剂量组灭蚊持效可达90 d以上;现场试验40 mg/m2剂量组在60 d内始终维持在90%以上.结论 高效氯氟氰菊酯浸泡蚊帐防蚊灭蚊效果好,现场应用应以40 mg/m2剂量浸泡蚊帐为宜.

    作者:秦芝旭;杜慧;王燕;陆年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芳樟提取液在家庭卫生领域的应用

    用纯种芳樟叶酊配制出全天然的芳樟消毒液、芳樟驱螨液、芳樟驱蚁液、芳樟驱蟑液、芳樟消醛液等系列家庭卫生用品.其中芳樟消毒液对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99.92%;芳樟除螨液的灭螨率为100%;芳樟驱蚁液对小黄家蚁的驱避率为100%;芳樟驱蟑剂对德国小蠊的驱避率为99.60%,对难以控制的德国小蠊具有理想的驱避效果,该植物源驱避剂的研发为蟑螂的防控增添了新的有效药剂;芳樟消醛液能迅速降低房间里的甲醛浓度,使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降低到0.1 mg/m3以下.

    作者:林翔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江苏口岸2004-2011年输入性鼠类截获情况的分析

    目的 分析江苏口岸输入性鼠类的特征.方法 采用行业规程里面的监测方法,对2004-2011年间江苏口岸交通运输工具上截获的鼠类进行分析.结果 江苏口岸共截获输入性鼠形动物3科5属10种,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输入性媒介的季节消长的特征并不明显,在春秋季会出现两个截获小高峰.截获的输入性鼠类前11个来源国的数量占总数量的84.87%.结论 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提高风险分析能力,控制口岸鼠密度,是防止鼠传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陆永昌;李林中;孙立新;丁锁顺;张明江;张珊珊;李峰;吴尔翔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两种方法测定杀蟑胶饵中氟虫腈的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杀蟑胶饵中氟虫腈的含量.方法 采用二极管阵列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杀蟑胶饵中氟虫腈的含量,即外标法和内标法.结果 同时做了0.14% ~0.86%(外标法)、1.04% ~3.09%(内标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在93.00% ~ 98.00%(外标法)、95.00% ~ 97.50%(内标法)之间的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结论 两种方法分离效果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且操作简单快速.

    作者:程水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5%吡丙醚展膜油剂对蚊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5%吡丙醚展膜油剂对蚊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效果,评价其对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致死活性.方法 取Ⅲ~Ⅳ龄期的致倦库蚊幼虫100只放入装有脱氯自来水托盘内,施药浓度为50 μl/m2,每天观察并记录施药后幼虫及蛹的死亡数和羽化虫数.结果 总体死亡率为100%,化蛹率为85.3%,但化蛹后一般都在24 h内死亡,羽化率为0.经统计学分析,P<0.05,各实验组间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5%吡丙醚展膜油剂具有抑制蚊幼虫生长发育的作用,可将5%吡丙醚展膜油剂直接应用于蚊虫孳生地控制蚊虫孳生.

    作者:马海芳;宋洪允;廖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氯虫苯甲酰胺在室内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研究

    目的 测定初始浓度为30 mg/kg的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趋势,并与联苯菊酯进行对比.方法 在实验室内配制含氯虫苯甲酰胺和联苯菊酯的土壤,密闭存放于恒温恒湿环境中,并分别于0、5、15、30、45、90、150、270、360 d检测土壤中的药物含量.结果 氯虫苯甲酰胺和联苯菊酯在室内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78、462 d.结论 在实验室条件下,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中比较稳定,降解速度比联苯菊酯稍慢.

    作者:隋晓斐;马延军;崔巧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南京市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主要病媒生物(蚊、蝇、蟑螂、鼠)的种类、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开展重要病媒生物(蚊、蝇、蟑螂、鼠)监测,分别采用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夹夜法.结果 2013年南京市蚊密度为0.57只/(h·灯),主要蚊种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蝇密度为2.022只/笼,主要蝇种为家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和棕尾别麻蝇;蟑螂密度为1.647只/张,主要蟑螂种类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鼠密度为0.140%,主要鼠种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季节消长情况为鼠、蝇密度呈单峰型,蚊、蟑螂密度呈双峰型.结论 2013年南京市病媒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需建立病媒生物防治体系,重视病媒生物监测体系.

    作者:吴起新;郑一平;王冲;孙燕群;姚维明;郭丽娟;黄平;张守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马鞍山市蚊虫构成及密度调查

    目的 掌握马鞍山蚊虫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环境采用诱蚊灯法进行调查,对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计算蚊虫构成比、密度,分析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蚊密度为2.66只/h,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67.52%、19.74%.蚊密度高的生境是牲畜棚(7.16只/h),其次是公园(1.30只/h)和农户(1.04只/h).6-10月为高峰期,蚊虫密度与月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P<0.01).结论 根据蚊虫的季节消长特点,在牲畜棚、公园和农户等重点场所加强消除孳生地和药物杀灭相结合的综合防蚊措施.

    作者:侯银续;张跃玉;吴丽琴;杨广岚;张家林;黄发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海市金山区越冬蚊虫状况初步调查

    目的 调查掌握上海市金山区越冬蚊虫的种类、密度及分布情况.方法 2013年12月上旬至2014年3月下旬,选择越冬蚊虫主要栖息场所,每旬1次,采用目测法估算越冬蚊虫密度,并使用电动吸蚊器捕捉成蚊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卵巢发育情况.结果 连续12次调查共捕获成蚊2 165只,均为淡色库蚊;在整个越冬期间,蚊虫活动状态经历了“骚扰即飞——触之能飞——触之能爬行——触之肢体可动——触之能爬行——触之即飞——骚扰即飞”的变化规律;其中配电房和垃圾房的越冬蚊虫较多,公共厕所少;调查发现1月上旬雄蚊开始消失,3月中旬重新出现,2月中旬雌蚊体内脂肪体累积骤减,3月下旬消失,3月上旬开始捕捉到吸血雌蚊和卵巢发育的雌蚊.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淡色库蚊以成蚊方式越冬.

    作者:许峰;李澜;许志隆;周毅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蟑螂的化学防治和效果评估实例

    蟑螂是重要的病媒生物.蟑螂防治应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物理防治为辅,强调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原则.蟑螂的化学防治应关注科学使用各类化学防治药械、重视化学防治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注重特殊场所的化学防治以及防治效果的科学评估等方面.

    作者:周明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西安市主要鼠种密度调查研究

    目的 掌握西安市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2个月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捕获鼠类4种152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33%,其中褐家鼠占51.32%,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39.47%和7.42%,为常见鼠种.密度在8月份呈现高峰.结论 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每年的8月份监测结果较高,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适当在春秋两季加强灭鼠工作可有效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作者:庞松涛;王欣;陈保忠;雷晓岗;吴鹏斌;王飞;刘如如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宝鸡市伊蚊白天活动规律的观察

    目的 了解宝鸡市伊蚊常见种在白天的活动规律.方法 采用人帐诱法、网捕法和灯诱法.结果 调查获得蚊科伊蚊属7种,即白纹伊蚊、仁川伊蚊、背点伊蚊、棘刺伊蚊、羽鸟伊蚊、朝鲜伊蚊和刺扰伊蚊.白纹伊蚊在宝鸡市白天各时域均有活动,在14:00-18:00为白天活动的猖獗时域,16:00达一日活动高峰;朝鲜伊蚊活动规律与白纹伊蚊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羽鸟伊蚊密度较低,但白天各时域均可见到,在8:00达一日活动相对高峰.结论 初步掌握宝鸡市伊蚊常见种在白天的活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史锋庆;张亚萍;刘增加;胡淑芳;韩雪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大连市蟑螂密度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大连市蟑螂密度季节消长变化,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粘捕法.结果 大连地区蟑螂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99.55%.2010-2013年的蟑螂密度为1.35只/张,侵害率为15.52%.夏季为蟑螂活动高峰时期.农贸市场捕获蟑螂的数量高,密度大,侵害率也高;其次是餐饮场所和居民区;宾馆和医院低.结论 应加大对农贸市场及餐饮场所的蟑螂防治及卫生监督管理.

    作者:邢俊;周祎;庞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青岛市农村鼠情调查及灭鼠研究

    目的 了解青岛市农村鼠类的侵害情况,科学指导农村灭鼠,有效遏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方法 调查采用夹夜法、目测法,防治采用饱和食饵法.结果 青岛市农村鼠的侵害种类为2目3科5属6种,其中野鼠(黑线姬鼠、大苍鼠、黑线仓鼠、臭鼩)占66.05%;6、7、10、11月鼠密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7月份农田平均鼠密度高达19.53%,个别村庄鼠密度高达38.07%;农村灭鼠杀灭率仅为48.19%.结论 青岛市农村灭鼠刻不容缓,在全市大面积春季、秋冬季灭鼠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日常生态灭鼠与夏季药物突击灭鼠相结合,将会有效降低鼠密度.

    作者:姜洪荣;王伟;张振堂;赵勇进;马东强;姜聪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