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芝旭;杜慧;王燕;陆年宏
目的 调查掌握上海市金山区越冬蚊虫的种类、密度及分布情况.方法 2013年12月上旬至2014年3月下旬,选择越冬蚊虫主要栖息场所,每旬1次,采用目测法估算越冬蚊虫密度,并使用电动吸蚊器捕捉成蚊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卵巢发育情况.结果 连续12次调查共捕获成蚊2 165只,均为淡色库蚊;在整个越冬期间,蚊虫活动状态经历了“骚扰即飞——触之能飞——触之能爬行——触之肢体可动——触之能爬行——触之即飞——骚扰即飞”的变化规律;其中配电房和垃圾房的越冬蚊虫较多,公共厕所少;调查发现1月上旬雄蚊开始消失,3月中旬重新出现,2月中旬雌蚊体内脂肪体累积骤减,3月下旬消失,3月上旬开始捕捉到吸血雌蚊和卵巢发育的雌蚊.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淡色库蚊以成蚊方式越冬.
作者:许峰;李澜;许志隆;周毅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测定杀蟑胶饵中氟虫腈的含量.方法 采用二极管阵列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杀蟑胶饵中氟虫腈的含量,即外标法和内标法.结果 同时做了0.14% ~0.86%(外标法)、1.04% ~3.09%(内标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在93.00% ~ 98.00%(外标法)、95.00% ~ 97.50%(内标法)之间的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结论 两种方法分离效果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且操作简单快速.
作者:程水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杀蟑烟剂现场防治蟑螂的效果,以便指导科学合理的使用杀虫剂.方法 采用粘捕法进行现场蟑螂密度测定,观察施药前后蟑螂密度变化,评价杀灭效果.结果 接触4种炯剂处理30 min内蟑螂全部被击倒,72 h的致死率均达到100%.结论 杀蟑烟剂对蟑螂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值得研究与推广应用.
作者:吕鸿雁;孙红;运太来;郝蕙玲;孙锦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掌握马鞍山蚊虫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环境采用诱蚊灯法进行调查,对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计算蚊虫构成比、密度,分析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蚊密度为2.66只/h,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67.52%、19.74%.蚊密度高的生境是牲畜棚(7.16只/h),其次是公园(1.30只/h)和农户(1.04只/h).6-10月为高峰期,蚊虫密度与月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P<0.01).结论 根据蚊虫的季节消长特点,在牲畜棚、公园和农户等重点场所加强消除孳生地和药物杀灭相结合的综合防蚊措施.
作者:侯银续;张跃玉;吴丽琴;杨广岚;张家林;黄发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有害生物控制是一项专业技术,从事有害生物控制的人员需要有相应的职业资质.其所开展的控制服务如滞留喷洒、超低容量喷洒也都是技术性很强的科目,但是对于这两项技术的实施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规范的做法.本文着重就这两个技术操作的用药量、流程和作业时间做了详细的分析,首次提出了量化控虫技术的概念,希望对有害生物防治机构提高技术水平有所帮助.
作者:冷培恩;刘洪霞;徐劲秋;王晓花;林忠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2006-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广州市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每个监测点包括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监测类型.结果 广州市2006-2012年平均鼠密度为3.43%,主要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为小家鼠、黄胸鼠,构成比分别为69.55%、12.46%、11.26%.冬季鼠密度相对较低,其他月份鼠密度均值为3.66%,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农村高,达4.54%;黄胸鼠的比例高于小家鼠,在9-10月份有一个密度高峰.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的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鼠传疾病增加可能与此有关,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以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成玲;胡志刚;江毅民;伍浩颖;麦伟麟;严子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掌握昌吉州丽蝇科与麻蝇科的蝇类种类、生态及地理分布,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笼诱法辅以网捕法采集标本,用昆虫分类学分类鉴定.昌吉州现有丽蝇科7属15种,麻蝇科15属26种.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应加强蝇类防治.
作者:陈联宏;朱明福;阿依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避蚊胺驱蚊液和氯氟醚菊酯蚊香野外防蚊效果,寻找便捷高效的防蚊制剂.方法 选择野外驻训216名官兵,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两组分别在无防蚊措施、使用避蚊胺驱蚊液和氯氟醚菊酯蚊香时蚊虫的叮咬情况.结果 无防蚊措施时,观察l组和2组蚊虫叮咬率分别为78.2%和79.2%;使用蚊香时,观察l组和2组蚊虫叮咬率分别降为50.0%和49.1%;使用10%避蚊胺驱蚊液时,观察l组和2组蚊虫叮咬率分别降为12.7%和11.3%.驱蚊液驱蚊效果明显优于蚊香(P<0.01).官兵更愿意使用驱蚊液(p<0.01).结论 0.05%氯氟酯菊酯蚊香和10%避蚊胺驱蚊液均有较好防蚊效果,但后者更方便、高效、安全,官兵接受度高.
作者:肖红;尹红;王盛书;杨若佳;谭作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安备双硫磷颗粒剂对城镇下水道口积水中孳生的淡色库蚊幼虫的防治效果.方法 在一个小区的若干积水下水道口中使用不同剂量的安备,观察不同剂量条件下,安备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效果和持效期.结果 使用低剂量(推荐剂量)的安备防治下水道口积水中的淡色库蚊幼虫,可在2d内将蚊幼及蛹全部杀死,但其持效性却不是很理想;当使用中等剂量时,可在1d内将蚊幼及蛹全部杀死,而且其持效性较低剂量也有明显提高;当使用两次施药的措施时,结果显示其持效期达到了4周.结论 说明两次施药的措施对下水道口积水中的淡色库蚊幼虫有很好的杀灭和抑制再孳生的效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施药方法.
作者:李春晓;张晓龙;董言德;赵彤言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掌握成都地区白蚁的种类组成及白蚁优势种,为白蚁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为白蚁防治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成都市辖区内的房屋建筑、文物古建筑、园林绿化、山地林区、农田生活区等不同生境中广泛采集白蚁标本.结果 2010-2013四年间在成都市城区及14个区(市)县共计647处房屋建筑,323条街道,83个村镇,35个公园,46处文物古建筑和98处山地林区中共采集白蚁标本1903号,计3科5属26种.分布较为突出的为黑胸散白蚁(占标本总数的67.95%)、黑翅土白蚁(11.46%)、圆唇散白蚁(7.19%)、尖唇散白蚁(4.35%).黑胸散白蚁是房屋建筑(85.40%)、文物古建筑(81.25%)、园林绿化(69.72%)、山地林区(37.72%)的优势种群,黑胸散白蚁(35.58%)和黑翅土白蚁(31.53%)是农田生活区的优势种群.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成都地区的白蚁种类组成,及各生态环境下的白蚁危害情况,为开展白蚁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陈尚海;徐鹏;曾小虎;谭速进;王思忠;陈小全;刘丹碧;陈天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测定咸阳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蟑螂防治学组制定的《蟑螂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规定的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的半数击倒时间(KT5o).结果 咸阳市德国小蠊对6种杀虫剂乙酰甲胺磷、敌敌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71、2.46、1.77、1.38、1.74、2.16.结论 咸阳市德国小蠊对6种常用杀虫剂抗性倍数在1.38 ~2.46之间,处于低抗水平.
作者:晁国刚;张瑞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掌握西安市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2个月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捕获鼠类4种152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33%,其中褐家鼠占51.32%,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39.47%和7.42%,为常见鼠种.密度在8月份呈现高峰.结论 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每年的8月份监测结果较高,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适当在春秋两季加强灭鼠工作可有效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作者:庞松涛;王欣;陈保忠;雷晓岗;吴鹏斌;王飞;刘如如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掌握兰州市蟑螂侵害和种群动态,为蟑螂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用粘捕法进行调查.结果 2011-2013年,兰州市蟑螂侵害率为10.22%,密度为1.21只/张.宾馆、农贸市场和餐饮侵害率分别为19.83% 、17.83%和10.81%;密度分别为1.65、3.36和1.02只/张.活动高峰在夏秋季,10月达高峰,密度为3.62只/张.捕获蟑螂均为德国小蠊.结论 兰州市应根据蟑螂分布特点,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的蟑螂防治工作.
作者:王芸;李盛;王倩;高磊;刘旭红;李国太;贾玉新;吴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分析同一区域两种成蚊监测方法监测成蚊种群构成与变化趋势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上海城区中心地带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区域,2012年4-11月份采用人诱停落法和CO2捕蚊机法,开展连续近200 d的成蚊监测.结果 2种监测方法的成蚊种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x2 =2281.5,P<0.001),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数量占优(构成比为71.07%),CO2捕蚊机法淡色库蚊占优(构成比为71.78%);密度方面,校正前人诱停落法各蚊种密度均显著低于CO2捕蚊机法,以h(小时)为单位进行密度校正后,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显著高于CO2捕蚊机法(t=-3.394,P=0.003),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未见显著差异(P=0.529,P =0.200);种群构成及时间变化趋势方面,成蚊各种群在2种方法中的构成比与季节变化趋势均相关性显著(P<0.01),但不同蚊种的季节分布趋势尚存在各自的特点.结论 人诱停落法与CO2捕蚊机法在成蚊监测中各有优势,在特定时段内,人诱停落法是白纹伊蚊监测敏感的方法,以“d”(天)为维度时,CO2捕蚊机法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较敏感.
作者:高强;曹晖;熊成龙;姜庆五;冷培恩;周毅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城市社区外环境灭鼠毒饵站的有效性.方法 在黄石市6个社区外环境灭鼠毒饵站内分别投放0.005%的溴敌隆稻谷毒饵、大米毒饵、蜡质颗粒毒饵,用目测法观察毒饵站的有效性.结果 6个社区毒饵站平均有效率分别为93.13%、71.96%、69.31%、77.80%、47.78%、24.58%.投放蜡质颗粒毒饵的毒饵站有效率高于稻谷毒饵站(P<0.01),稻谷毒饵站有效率高于大米毒饵站(P<0.01).每月补投毒饵社区的毒饵站有效率高于未补投毒饵社区毒饵站有效率(P<0.01).毒饵站有效率与毒饵站灭鼠率具有相关性(r =0.676,P<0.01).结论 城市社区外环境毒饵站有效率与投放的毒饵种类及频次相关,定期补投毒饵、投放蜡质颗粒毒饵可提高毒饵站有效率.
作者:毛弟军;宋焰超;余济初;张健群;王金明;丛晓平;于晓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以杭州市余杭区超山风景区白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探讨了大型公园绿地白蚁危害的治理模式和具体对策,以其为各地更好地开展公园绿地白蚁治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从前期蚁情调研、白蚁综合治理策略的确定、白蚁综合治理的实施、治理效果的验收等诸多环节,详细介绍了超山风景区白蚁危害的综合治理情况.结果 经过为期3年的白蚁综合治理工作,成功将超山风景区各区域的白蚁危害率降低到10%以下.结论 大型公园绿地的白蚁治理,需要针对公园绿地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工作.
作者:周寅强;周云;应迪;胡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用纯种芳樟叶酊配制出全天然的芳樟消毒液、芳樟驱螨液、芳樟驱蚁液、芳樟驱蟑液、芳樟消醛液等系列家庭卫生用品.其中芳樟消毒液对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99.92%;芳樟除螨液的灭螨率为100%;芳樟驱蚁液对小黄家蚁的驱避率为100%;芳樟驱蟑剂对德国小蠊的驱避率为99.60%,对难以控制的德国小蠊具有理想的驱避效果,该植物源驱避剂的研发为蟑螂的防控增添了新的有效药剂;芳樟消醛液能迅速降低房间里的甲醛浓度,使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降低到0.1 mg/m3以下.
作者:林翔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硫酰氟对布满废纸的集装箱的熏蒸效果及其浓度分布情况.方法 集装箱废纸熏蒸现场试验.结果 硫酰氟在施药剂量为10、5、3 g/m3时,分别熏蒸5、24、24 h对置放于满载废纸的集装箱内不同布点的致倦库蚊、家蝇、德国小蠊、小白鼠的致死率均为100%,且无复苏现象;熏蒸2h后,集装箱内硫酰氟浓度基本达到均衡.结论 本试验有助于现场操作人员在保证熏蒸效果下改进硫酰氟熏蒸方案,充分发挥硫酰氟的熏蒸功效.
作者:廖如燕;何凤侠;余裕娟;李家棋;葛萃萃;蔡慧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蟑螂是重要的病媒生物.蟑螂防治应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物理防治为辅,强调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原则.蟑螂的化学防治应关注科学使用各类化学防治药械、重视化学防治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注重特殊场所的化学防治以及防治效果的科学评估等方面.
作者:周明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宝鸡市伊蚊常见种在白天的活动规律.方法 采用人帐诱法、网捕法和灯诱法.结果 调查获得蚊科伊蚊属7种,即白纹伊蚊、仁川伊蚊、背点伊蚊、棘刺伊蚊、羽鸟伊蚊、朝鲜伊蚊和刺扰伊蚊.白纹伊蚊在宝鸡市白天各时域均有活动,在14:00-18:00为白天活动的猖獗时域,16:00达一日活动高峰;朝鲜伊蚊活动规律与白纹伊蚊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羽鸟伊蚊密度较低,但白天各时域均可见到,在8:00达一日活动相对高峰.结论 初步掌握宝鸡市伊蚊常见种在白天的活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史锋庆;张亚萍;刘增加;胡淑芳;韩雪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