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佛山市顺德区病媒生物监测分析

杜波平;林茜;周振宇

关键词:病媒生物, 种群构成, 季节消长
摘要:目的 了解佛山市顺德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蟑螂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顺德区蚊虫以致乏库蚊为优势蚊种,占96.56%;季节消长呈双峰型,以农户蚊密度为高;蝇类以麻蝇为优势种,占60.14%,6月为全年密度高峰期,以绿化带蝇密度为高;蟑螂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5.6%,蟑螂全年均有活动,有2个高峰期,以农贸市场蟑螂密度高;鼠类褐家鼠和小家鼠各占50%,在7-11月均有活动,无明显高峰期.结论 基本掌握了顺德区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相关文献
  • 武汉市青山区鼠密度监测分析

    目的 掌握武汉市青山区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密度监测,每月监测1次.对2006-2012年青山区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年共捕获鼠类3种353只,褐家鼠占92.4%,为优种;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3.1%和4.5%.密度在春、秋两季呈现2次小高峰.结论 青山区鼠种以褐家鼠为主,建议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控制对策的研究.

    作者:丁浩;包莉莉;刘亚民;舒海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电热蚊香片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允许波动范围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目的 对电热蚊香片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允许波动范围的测定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参考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电热蚊香片中Es-生物烯丙菊酯的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结果 样品电热蚊香片中Es-生物烯丙菊酯的含量为19.1~19.8 mg/片时,测量结果扩展不确定度:U=0.4 mg/片,包含因子k=2.结论 电热蚊香片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允许波动范围的测定分析过程的每一步都存在着误差,而且各种误差随着过程的进行而积累着,构成了影响整个测量的总不确定性.

    作者:熊国红;林海;何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天津市居民尘螨防治知识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尘螨防治知识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更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18个区县抽样调查72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民尘螨防治知识知晓率为45.3%,尘螨防治行为形成率为8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户籍、职业、文化程度、月均收入是尘螨防治知晓的影响因素(P<0.05);职业是尘螨防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居民尘螨防治知识和行为水平总体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将农村户籍、文化程度低、月收入低的居民作为重点人群,开展能被居民接受和理解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高大众的尘螨防治知晓和行为形成水平.

    作者:王伟;吴彤宇;罗生茂;戴力维;李培羽;秦娜;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河南信阳中华按蚊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

    目的 了解信阳地区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药物敏感性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WHO推荐的成蚊滤纸接触筒法,用溴氰菊酯(0.05%)、DDT(4%)、马拉硫磷(5%)3种药纸对中华按蚊雌性成蚊进行测试.结果 信阳9县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马拉硫磷的死亡率(或校正死亡率)范围分别为22.22% ~ 100%、11.11%~100%、25.33%~100%;不同县区中华按蚊对同一杀虫剂的抗性级别均有从敏感群体(S)到抗性群体(R)的分布;9县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的首只击倒时间范围为1.0 ~ 23.78min、0.5 ~53.67 min,60 min击倒率范围为3.92%~75%、3.96%~95.05%,KT50范围为42.02 ~1 459.54min、35.23 ~1 459.54 min.结论 信阳地区9县区中华按蚊对3种杀虫剂敏感性不全相同,存在地域差异.

    作者:张玉勤;赵奇;刘吉起;郭祥树;唐振强;赵旭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3种采集方法捕蚊效果的比较

    目的 通过比较人帐法、人工小时法及紫外线灯诱法等3种不同调查方法捕获蚊虫的种类、数量,了解同一生境中3种调查方法捕蚊效果的差异.方法 定人、定时、定点采用人帐诱捕法、人工小时法、紫外线灯诱法捕获蚊虫.结果 3种方法共采集蚊虫4属6种,计2 995只,其中人帐法捕获4属6种1 792只,占蚊虫总数的59.83%;人工小时法捕获4属5种883只,占蚊虫总数的29.48%;紫外线灯诱法捕获3属3种320只,占蚊虫总数的10.68%.结论 3种调查方法中,运用人帐诱捕法捕获的蚊虫种类、数量均占有明显优势,人工小时法次之,紫外线灯诱法的捕蚊效果差.

    作者:邓海平;徐友祥;王韶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异杀鼠酮钙与其他3种抗凝血剂对鼠类毒杀效果比较观察

    目的 比较观察异杀鼠酮钙与杀鼠灵、敌鼠钠和第二代抗凝血剂大隆对农村鼠类的毒杀效果.方法 选择济南市历城区王家村、宿家村、靳家村和宿家张马村.0.05%异杀鼠酮钙油粘混合毒饵和0.05%敌鼠钠均采用连续4d投饵法,平均每户投饵量为0.4 kg;0.05%杀鼠灵小麦采用一次性投饵法,平均每户投饵量亦为0.4 kg;每间房间放5堆,每堆5 g.0.005%大隆大米毒饵采用间断式投饵法,每隔7d投饵1次,共投3次,每间房间放3堆,每堆5 g,平均每户投饵量为0.25 kg.夹夜法考核毒杀效果.结果 异杀鼠酮钙与敌鼠钠浸泡混合干燥毒饵的毒杀效果均为100%,且与杀鼠灵(96.65%)(μ=0.61,P>0.05)、大隆(94.49%)(μ=0.57,P>0.05)和敌鼠钠小麦毒饵(97.05%)(μ=0.58,P>0.05)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05%异杀鼠酮钙油粘混合毒饵对鼠类的毒杀效果良好.

    作者:曲宝泉;王学军;景晓;张世水;张奎卫;宫学诗;赵志刚;刘峰;孙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温州市德国小蠊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目的 了解温州市德国小蠊自然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等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方法 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成虫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结果 德国小蠊自然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抗药性高,抗性倍数分别为5.8、5.2;其次为溴氰菊酯和残杀威,抗性倍数分别为4.2、2.8.自然品系与正常品系抗药性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7,P=0.002<0.05).结论 自然品系对4种杀虫剂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处于中等抗性水平.

    作者:任樟尧;王小兵;霍天雄;刘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白蚁取食影响因素的研究

    白蚁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取食行为有明确的分工特点.很多研究表明,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白蚁取食有着明显的刺激或抑制作用.本文概述了多种自然环境和物理化学因素对白蚁取食行为的影响.

    作者:张顺瑜;宋建新;周云;汪亦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蚊虫引诱因子及其在诱杀技术中的应用

    蚊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能正常地生存和繁衍下去,与复杂的周围环境产生了包括形态上、行为上和生理生化上的良好适应.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一些功能性化学信息物质,以及温湿度、光照、声音、颜色等物理因素可在蚊虫的交配、取食、吸血、产卵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这类生物功能因子的合理利用,可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在蚊虫综合防治中意义重大.

    作者:郝蕙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张家口鼠疫监测及其防治

    目的 分析2002-2011年张家口市鼠疫监测结果,为该疫源地鼠疫流行和防控工作提供对策.方法 收集2002-2011年张家口市鼠疫监测数据,对宿主动物、媒介、病原学资料按不同年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5年鼠密度逐年增高,并在2002、2003和2005年检出鼠疫菌17株,血清学阳性10份.结论 通过每年的鼠疫监测发现了动物间的鼠疫流行,并对动物间鼠疫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宣传教育、灭鼠灭蚤,开展鼠疫应急处理联合演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

    作者:王治霞;王治宇;韩国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残杀威和倍硫磷防治列车臭虫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双周期性使用残杀威、倍硫磷杀灭旅客列车臭虫的远期效果.方法 现场试验.结果 单周期性化学技术杀灭旅客列车臭虫平均杀灭率达92.2%,与杀灭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双周期性施药杀灭率达100%,并保持无复发,无投诉达4个月.结论 双周期性使用化学技术方法,在处理大批量(>4辆)列车臭虫侵害工作中,能满足规范用药和作业程序的要求,且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朱建晖;戚剑雄;范洪亮;姚文勇;何杰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ES-生物烯丙菊酯与氯菊酯联合作用的研究

    目的 评价ES-生物烯丙菊酯与氯菊酯对淡色库蚊、家蝇的联合作用,为卫生杀虫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采用圆桶喷雾法、玻璃瓶药膜法测试药剂对淡色库蚊、家蝇的击倒和致死性能,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击倒的联合作用,采用增效效果法评价致死的联合作用.结果 当ES-生物烯丙菊酯与氯菊酯的配比为3:100 ~4:100时,对蚊的击倒性能表现相加作用,5:100 ~7:100时表现增效作用;当3:100~7:100时对蝇的击倒性能均表现增效作用;3:100 ~7:100时对蚊蝇的致死性能均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 当选择ES-生物烯丙菊酯与氯菊酯复配时,宜选择5:100 ~7:100等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

    作者:倪珏萍;曾霞;王夕方;严柳;施娟娟;马亚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5种驱蚊止痒产品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分析5种驱蚊止痒产品中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并分析比较其中成分及使用.方法 采用RTX-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EI离子源,对5种驱蚊止痒产品:清爽花露水、驱蚊花露水、风油精1、风油精2、百草油进行GC-MS分析,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 清爽花露水和驱蚊花露水中分别鉴定出10、29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均为乙醇,驱蚊花露水中避蚊胺含量达38.022%,其余多为定香剂、香料等;2种风油精中分别鉴定出31、3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含量较高,其他挥发性成分含量较低;百草油中挥发性成分多(62种)且含量较均匀,有α-蒎烯、柠檬烯、薄荷脑、水杨酸甲酯等.结论 该方法不需要任何溶剂、任何预处理,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驱蚊止痒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指导人们合理使用.

    作者:何小稳;易国辉;周利民;吴金燕;郭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六安市房屋建筑散白蚁灭治方法探讨

    本文介绍了散白蚁危害六安市城镇既有房屋建筑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六安市城镇既有房屋建筑散白蚁危害难灭治的原因.针对六安市城镇既有房屋建筑散白蚁危害现状提出了以监测控制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作者:黄光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白蚁防治中茚虫威的应用研究进展

    茚虫威对白蚁来说是一种无驱避性的农药.在综述了茚虫威对白蚁的毒性、传递性、复配对其增效作用及其他特性后,提出了在白蚁防治方面可加强茚虫威的传递性、复配增效性及其在饵剂系统的应用研究.

    作者:赵秦;何利文;林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蚊虫多样性研究方法综述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当前蚊虫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程序、调查设计和采样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标本和数据的管理技术,3S技术等野外调查与研究方法,以及蚊虫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发展动态方面的内容给予了充分的、综合性的介绍和论述,提出了蚊虫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与展望.以期对推动我国蚊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继续深入发展有所贡献.

    作者:刘作功;王学军;景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长江三峡库区成蚊种群构成及密度消长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农村的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 全年3类环境共计诱捕成蚊30 160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其中库蚊亚科库蚊属有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属有白纹伊蚊,阿蚊属有骚扰阿蚊;按蚊亚科按蚊属有中华按蚊.年均成蚊总密度为134.2只/灯晚.致倦库蚊种群数量多占46.94%,中华按蚊占26.23%,三带喙库蚊占12.94%.结论 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群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对三峡库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超;孟凤霞;郭玉红;冉贞卫;刘纯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标准的理解与应用

    为更好地理解《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标准,本文从防鼠设施、单位鼠密度控制水平,以及鼠迹法测定的鼠密度与其他监测方法测定的鼠密度换算等方面,就常见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使用该标准.

    作者:郭天宇;刘丽娟;陈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野兔寄生蜱自然感染土拉弗氏菌的初步研究

    目的 调查研究陕西省野兔寄生蜱对土拉弗氏菌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布旗拖蜱法采集游离蜱、逆毛拣蜱法采集寄生蜱和巢式-PCR法进行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调查获得陕西省蜱类有15种,其中野兔寄生蜱有7种,占已知蜱种46.67%.应用巢式-PCR法对蜱体内携带土拉弗氏菌进行了检测,野兔寄生蜱仅有边缘革蜱和森林革蜱自然感染土拉弗氏菌;游离蜱仅有达吉斯坦革蜱、日本血蜱和嗜群血蜱自然感染土拉弗氏菌.结论 陕西省蜱类是土拉弗氏菌病的潜在媒介.

    作者:贺晓燕;李志清;张军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农村居民住宅应用毒饵盒灭鼠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农村居民住宅应用毒饵盒灭鼠的效果,为农村鼠类防治提供有效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二个自然环境类似、鼠密度相近的农村自然村分别作为试验地和对照地,采用粉迹法在二地同时进行灭鼠前鼠密度调查,之后使用塑料毒饵盒在试验地投放0.005%溴敌隆稻谷毒饵,在对照地投放无毒稻谷基饵,21 d后再次在二地进行鼠密度调查,观察灭鼠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灭鼠前试验地和对照地居民住宅鼠密度分别为16.5%、14.8%,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灭鼠后二地居民住宅鼠密度分别为2.3%、21.6%,试验地21 d灭鼠率为86.1%,校正灭鼠率为90.4%;毒饵与无毒基饵5d的盗食率分别为28.1%、28.8%,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地灭鼠后居民住宅鼠类侵害率(13.0%)显著低于灭鼠前(60.9%),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地试验期间居民住宅鼠类侵害率由52.4%上升至71.4%,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农村居民住宅应用毒饵盒灭鼠效果显著,且容易为村民接受,可推广应用.

    作者:毛弟军;丛晓平;王金明;余济初;于晓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