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蝇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调查研究

张玉勤;刘吉起;魏先峰;郭祥树

关键词:家蝇, 抗性, 杀虫剂
摘要:目的 掌握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WH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羽化后3-5日龄的健康雌蝇.结果 2010年河南省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氯氯菊酯的LD50分别为0.5097~1.1750、0.2526~0.7510、0.1653~0.9844、1.0300~2.951 0 μg/♀,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01.9~235.0、421~1251.7、1.8~11.0、223.9~641.5,结论除了敌敌畏外,其余3种药剂全部为高抗水平,建议采用以治理环境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及轮换使用其他类型的杀虫剂.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建立城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为切实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改善市民生存环境,预防和控制虫媒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市民身体健康,推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深入、持续、广泛的开展和运行,建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势在必行,为此,现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探讨.

    作者:朱建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武汉始发列车蟑螂防治方法的研究

    目的 科学有效地控制列车蟑螂密度.方法 采用药激法调查列车蟑螂的种类和密度;采用烟熏、滞留喷洒、毒饵、胶饵和超低容量喷雾等方法,进行蜂螂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 德国小蠊在武汉列车蟑螂种群构成比为91.60%~94.46% ;高等级列车至低等级列车的蟑螂侵害率依次上升为6.85%~37.69%;单纯滞留喷洒和烟熏灭蟑1周后的杀灭效果为82.35%~100%,但是2个月左右蟑螂密度迅速回升;定期采用滞留喷洒加灭蟑胶饵和毒饵法灭蟑1周后的杀灭效果为91.94%~100%,2个月后蟑螂密度持续维持较低水平;用超低容量喷雾法和烟熏法应急处理车厢的48 h杀灭率分别为95.83%和87.69%,施药成本分别为28和40元/车厢.结论 定期采用滞留喷洒加灭蟑胶饵和毒饵法灭蟑可将列车蟑螂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控制列车高密度蟑螂,其刺激性、安全性优于烟熏法灭蟑螂.

    作者:邹建国;殷璐;李春生;戴兆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家蝇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调查研究

    目的 掌握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WH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羽化后3-5日龄的健康雌蝇.结果 2010年河南省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氯氯菊酯的LD50分别为0.5097~1.1750、0.2526~0.7510、0.1653~0.9844、1.0300~2.951 0 μg/♀,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01.9~235.0、421~1251.7、1.8~11.0、223.9~641.5,结论除了敌敌畏外,其余3种药剂全部为高抗水平,建议采用以治理环境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及轮换使用其他类型的杀虫剂.

    作者:张玉勤;刘吉起;魏先峰;郭祥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电热蚊香液芯棒中拟除虫菊酯残留的分析研究

    目的 测试电热蚊香液加热时间与芯棒中拟除虫菊残留量的关系.方法 分别配置有效成分为1.6%和1.2%炔丙菊酯药液,通过气相色谱仪测试不同加热时段的芯棒中残留的炔丙菊酯量并计算芯棒的孔隙率.结果 电热蚊香液在加热后期芯棒中的炔丙菊酯残留量增加400%,孔隙率降低45%.结论 随着电热蚊香液加热时间增加,芯棒中炔丙菊酯残留量增加,孔隙率降低.

    作者:陈清南;郑勇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蝇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探蝇香对人休健康的潜在影响,分析相关风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蝇香的风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以问卷为基础,以访谈的方式进行.结果 32.1%的被访者表示蝇香可能对人体有危害,58.2%反映使用蝇香后有不适症状,其中以咳嗽等呼吸道刺激症状为主.69.7%的被访者平均用药时间少于5h/周,29.4%为5~9h/周.每周与蝇香接触的时间在5h以内者,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呛鼻、呼吸困难、胸闷、口干舌燥、皮疹以及轻度咳嗽、头昏和头痛;接触时间在5~9h以内者,咳嗽和头昏、头痛加重,另有四肢无力.在接触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以残杀威为有效成分的蝇香,产生的不良反应比以氯烯炔菊酯为有效成分的蝇香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结论 不管是以拟除虫菊酯为有效成分还是以氨基甲酸酯为有效成分的蝇香产品对人体都有潜在的危害.

    作者:杨红艳;孙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西北地区赫刺螨亚科和鼠刺螨亚科小志

    目的 研究西北地区厉螨科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方法 宿主体检螨法、巢穴检螨法和文献资料收集.结果 记述了西北地区赫刺螨亚科和鼠刺螨亚科2亚科2属28种:其中赫刺螨亚科1属27种,赫刺螨属27种;鼠刺螨亚科1属1种,鼠刺螨属1种.结论 明确了西北地区赫刺螨亚科和鼠刺螨亚科的种类与分布,为深入研究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刘增加;张继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中俄双边口岸地区鼠形动物监测名录

    目的 于2006至2009年间对中俄黑龙江、内蒙古双边11个口岸地区的鼠形动物进行本底调查.方法 5m夹夜法、弓形夹法及电弧捕鼠器捕捉法.结果 编著中俄双边11个口岸鼠形动物名录.结论 该名录为中俄口岸公共卫生及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本底资料.

    作者:胡孔新;李明;乔国强;张晓龙;孙肖红;曹晓梅;温占清;张胜;郭晓明;王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气雾剂中6种拟除虫菊酯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烯丙菊酯、胺菊酯、氯菊酯、炔丙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6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5毛细管柱和FTD检测器,以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为内标物,利用程序升温分离测定.结果 有效分离测定烯丙菊酯、胺菊酯、氯菊酯、炔丙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6种成分,其标准偏差均小于0.005,变异系数小于4.0%,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6种成分4个水平的添加回收率为97.27%~101.77%.结论 分离效果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且操作简单快速.

    作者:潘虹;孙长恩;张茜;俞幼芬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我国施药器械产品名录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与各种传播疾病的媒介昆虫进行着不屑的斗争,化学防治技术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防治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防治操作人员、施药器械、药剂、杀灭对像(人、枪、子弹、靶)四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即合理配置和正确应用.施药器械是施用药物以杀灭有害生物的重要工具,它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有害生物化学防治中与药剂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江伟燐;冯利;林炜;丁凌云;王莉;马冰滢;毛春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试论风险分析在媒介生物传染病中的应用

    风险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型管理科学,是指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损失的过程.

    作者:郝蕙玲;闫俊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特异性等位基因PCR技术在昆虫抗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特异性等位基因PCR(PCR 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alleles,PASA)是一种快速检测DNA单个碱基突变的方法[1],也叫做等位基因特异扩增(allelespecific amplification,ASA)[2]、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3]和放大受阻突变体系(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4].从1989年提出至今,PASA技术已经过数次改进,有了许多衍生技术,普遍适用于检测已知点突变、小插人和缺失等,常用于昆虫抗药性相关的研究中,极大地促进了抗性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作者:孙宏迪;曹晓梅;杨振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臭虫防治研究进展

    近十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绝迹己久的臭虫又重新出现,大肆在家庭、公寓、旅店(包括豪华酒店)、医院、学校、影剧院、飞机、列车和邮轮等地方侵袭人类,给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1-3].专家们认为[1-3],臭虫之所以越来越猖撅,可能与以下4个重要原因有关:①国际旅行人员的增加,臭虫特别容易随人员的活动而造成国际间播散;②臭虫对常用杀虫剂产生抗药性,造成大量繁殖;③公众对臭虫认识不足,以及有害生物防治人员缺乏经验,未能及时有效控制;④与购置使用旧家具和旧设备有关,臭虫通过旧家具和设备迁移扩散.

    作者:郑剑宁;裘炯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舰艇环境鼠体表主要寄生虫调查研究

    目的 研究舰艇环境鼠体表主要寄生虫密度消长规律,为舰艇科学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建议.方法 采用宿主体表采集法与枯蚤纸法,在东海及南海2个区域设调查点,每单月监测其密度动态.结果 舰艇环境鼠体表主要寄生虫为蚤与革螨.东海区蚤密度呈单峰型,3月高,革螨呈双峰型,分别在3月与7月;南海区1蚤密度呈单峰型,5月高,革螨呈双峰型,分别在3月与11月;南海区2蚤与革螨的季节波动不显著,蚤密度高峰在3-5月,革螨1-5月偏高.结论 舰艇鼠类体表寄生虫侵害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郝蕙玲;孙锦程;潘俊友;邹声听;孙红;杨昌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鼠类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鼠类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远古人类将鼠类作为食物之一,但鼠类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十分重大,鼠类作为疾病媒介可传播多种疾病、危害工农业生产、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骚扰作用等.鼠类是许多疾病的储存宿主,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是:体外寄生虫叮咬、排泄物污染、机械携带以及直接咬人等方式.鼠类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沙门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李司特菌病、炭疽、旋毛虫病、蜱传回归热、地方性斑疹伤害、莱姆病等疾病.而鼠源性疾病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鼠的种类多,分布广,密度高,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接触频繁,而且鼠和人均为温血动物,存在着较多的共患病.

    作者:岳木生;谭梁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抗高效氯氰菊酯家蝇品系对几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目的 探讨家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抗性的发展及对其他3种杀虫剂交互抗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点滴法.结果 经过26代的选育,抗高效氯氰菊酯家蝇品系的抗性倍数达152.9079,对溴氰菊酯的交互抗性倍数为44.8196,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对DDVP抗性倍数8.7899,交互抗性不明显,对残杀威的交互抗性倍数0.6074,呈负交互抗性.结论 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易产生抗性,对其他杀虫剂也会产生交互抗性,使用杀虫剂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

    作者:陈德国;霍新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无锡国际机场蝇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无锡国际机场蝇类本底情况,为蝇类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诱蝇笼法对蝇类密度、种群分布、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无锡国际机场有蝇类5科13属20种;绿蝇为优势种;7,8,9月为蝇类活动高峰期.结论 控制蝇类种群与孳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气温有很大关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有效控制蝇类.

    作者:丁均;丁永健;李宗;陆永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影响胶合板防虫性能的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胶合板防虫性能的诸多因素,加深消费者以及生产经营者对该产品的进一步了解.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跟踪生产现场、分析生产工艺过程及工艺参数.结果 防虫剂类型、剂型以及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防虫剂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产品的重要指标.生产过程的合理控制是提高胶合板防虫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单板厚度、涂胶量、陈化时间、冷压、热压工艺等对产品的活性成分载药量有所影响.结论 优选WHO提供的家用公共卫生防虫剂,选择缓释长效剂型、合理的生产工艺可使胶合板达到理想的防虫蛀的效果.

    作者:刘元强;朱典想;沈金祥;唐善学;杨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防白蚁电缆母料的研制

    白蚁危害是导致地下电缆故障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南方7省每年因白蚁危害引起的电缆故障是总故障的60%以上[1,2].白蚁不但能破坏电缆护套,甚至能突破金属包覆层,造成传输故障、漏电、停电,甚至火灾、爆炸等事故.

    作者:马延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用创新科技发展高活性低VOC的杀虫制剂

    目的 为了符合中国政府关于民用气雾剂产品的VOC含量不得超过45%~55%的规定,创新开发了新型家庭和工业的喷雾杀虫浓缩液制剂IBC-4022A、4026A和4026B.方法 采用国际领先的低成本、稳定的乳化(o/w)和反乳化(w/o)技术,以及按照国家标准开展的杀虫生测方法.结果 采用以上技术成功开发了快速击倒(KT50<2min)、长效残留(2个星期)和低抗性、低VOC(<20%)的杀虫气雾剂和喷射剂,它们的活性成分分别是:a-氯氰菊酯+d-胺菊酯+精油、苯醚氰菊酯+d-胺菊酯+精油,是基于新型拟除虫菊酯、天然精油(作为增效助剂取代PBO)、绿色可再生的溶剂和EPA第三、四类惰性表面活性剂的组合.结论 杀虫气雾剂和喷射剂杀虫剂具有快速击倒(KT50<2min)、长效残留(2个星期)和低抗性、低VOC(<20%)的特点,符合国际标准,值得推广.

    作者:刘小锦;张敏;张敏辰;阎雨;王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本溪市住区蚊类分布调查研究

    目的 掌握本溪市住区蚊类种群构成及分布,为指导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诱法.结果 本溪市住区蚊类种群构成为淡色库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朝鲜伊蚊;淡色库蚊为城市住区蚊类优势种群,占城市捕蚊总数的95.45%;刺扰伊蚊为农村住区蚊类优势种群,占农村捕蚊总数的79.71%;本溪市住区未监测到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农村住区蚊类密度明显高于城市;本溪市蚊类活动高峰期在每年8月上旬至9月上旬.结论 本溪市住区宜于每年8月上旬至9月上旬加强蚊类防治工作,城市住区以淡色库蚊为主要防治对象,农村住区以刺扰伊蚊为主要防治对象.

    作者:张凤顺;刘晓鹏;任晓亮;高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