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虹;柯明剑;姚若东;谭健仪
1 调查地点与方法1.1 地点在双流机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侯机楼、宾馆、货运室、消防大队、加油站进行调查.1.2 方法人工小时法,每月调查2次(10日,25日),每点于傍晚用电动吸蚊器捕蚊1 h,对捕获的成蚊进行分类、鉴定.
作者:贾文爱;杨文才;李燕;任远武;李长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测试复方高效灭蜱剂对蜱的杀灭药效.方法实验室与现场药效试验.结果试蜱在实验室接触复方高效灭蜱剂Ⅰ或Ⅱ,均在60 min内全部死亡,而试蜱接触复方高效灭蜱剂Ⅲ,仅在30 min内全部死亡.现场喷洒复方高效灭蜱剂Ⅲ,试验组蜱密度为0,并持效60 d之久.结论复方高效灭蜱剂Ⅲ具有很好的杀蜱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石淑珍;刘增加;杨银书;宫占威;张继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3 常用灭鼠剂中毒的急救一旦发现中毒或可疑中毒,要争取时间,尽快送到具备有条件的单位进行救治.同时,向患者的家属或目睹者询问病史和记录有关情况:包括摄食(或接触)毒物名称、数量及时间;中毒症状发生时间及其进展等;并收集有关样品和包装等.在毒物性质没有明确前,不必等待明确诊断,只要符合中毒的特点,就应进行一般急救处理.
作者:沈建忠;吴光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一种成蚊密度监测工具.方法采用集成电路控制该装置的工作时间,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程序控制齿轮的定向转动以控制集蚊盒自控阀门的开闭,使其达到开灯时集蚊盒自控阀门自动开启、关灯时集蚊盒自控阀门自动关闭,防止捕获成蚊逃脱.结果已研制2种类型的全自控电脑捕蚊器.经试验表明,该装置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可操作性强,省人省力,减少一些因素给捕获蚊虫数量带来的误差.结论应用该灯进行成蚊密度测定比使用传统方法科学、合理、节省人力,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晨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杀虫气雾剂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研制成功以来,以其使用便捷,对卫生害虫优异的杀灭效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4年我国的杀虫气雾剂年产量约达到2.5亿罐,占我国气雾剂总量的44%.随着杀虫气雾剂成为家居必备的日常用品,该产品的安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个合格的杀虫气雾剂产品,必须对人、环境、非靶标昆虫、植物、动物等是安全的,或者能明确标明产品在某些方面的危害与不足,提醒使用者注意避免危害发生.
作者:梁高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长春市的家栖鼠类群落结构特征,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捕鼠.结果长春市家栖鼠类群落由褐家鼠、大林姬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组成,鼠密度为7.7%,褐家鼠为优势种群.结论褐家鼠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中鼠害防制的重点鼠种,要有针对性制定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张莹;苏臣;张丽梅;刘晓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东营某大型休闲场所蟑螂侵害较为严重,虽然连续几年采取了治理措施,但由于洗刷间、桑拿间、浴室间等有些场所不宜采用传统方法防制,致使蟑螂孳生繁衍迅速.笔者多次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确定发生因素、了解危害情况,制定了采用烟雾机杀灭蟑螂的方法.
作者:刘东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摸清城区鼠类侵害现状,为我市的除四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鼠夹法和粉迹法同时进行鼠密度和鼠种调查.结果粉迹法测得鼠密度12月、9月、3月高,分别为13.45%、9.15%、9.64%,低为4月、10月,分别为3.63%、4.20%,平均鼠密度为7.72%.共发现鼠种5种,褐家鼠占77.39%,小家鼠占9.54%,黄胸鼠占9.05%,黑线姬鼠占0.5%,臭鼩鼱占0.35%.结论控制褐家鼠密度,需要根据不同生境,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防制措施.
作者:柳小青;燕念如;郭学俭;李卫民;吴景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早在二次大战初期,美军利用天然除虫菊素来防制虱子时,就开始用增效剂,初用的杀虫增效剂是芝麻油,其中所含的芝麻素能使除虫菊素增效,制成含芝麻素5%~20%的浓缩制剂,掺入到除虫菊素杀虫剂的气雾剂或喷射剂中,使天然除虫菊素杀灭蝇的活性得到提高,以供部队使用.从此至今,世界有关国家相继研究和开发了芝麻素、胡椒碱、增效酯、增效砜、增效环、增效特、增效散、增效醛、增效醚、增效胺、增效磷、八氯二丙醚、AI-1型、多功能九四O和S-855植物源增效剂等一系列产品.
作者:姜志宽;陈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盘式蚊香,是将杀虫有效成分混合在木粉等可燃性材料中或喷涂在香坯上两种生产工艺制成蚊香,然后让它在一定的时间里缓慢燃烧,将杀虫的有效成分挥发出来,当空间里有效成分达到一定浓度后,就能对蚊虫产生拒避、驱赶、麻痹、击倒及致死等作用.而蚊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对蚊虫也具有一定刺激、驱赶、麻痹等作用,二者之间对蚊虫是一种什么情况?为此,笔者试验观察了蚊香烟尘排放量与KT50的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雪艳;魏长宇;徐芳;贾巧宁;史艳芳;崔安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索鼠形动物鉴别较为客观、高效的方法,以作为专家经验的补充.方法对珠海口岸常见的4种成年鼠形动物的5个外形指标(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后足长)进行分析.以统计学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模式识别的试探.结果分别以全模型法(强迫引入法)和逐步选择法建立分类函数,并建立BP神经网络来对种类进行分类鉴定,用训练样本数据进行回判时,分别得到96.0%、96.5%、95.5%的正确率,3种方法的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模式识别方法能较好地鉴别珠海口岸的常见鼠形动物.
作者:孙虹;柯明剑;姚若东;谭健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残杀威与氯菊酯混配剂对宾馆德国小蠊杀灭效果观察.方法对柳州两家宾馆客房和餐馆进行现场灭蟑试验.结果施药前德国小蠊密度:客房平均为70只/15 min,行政办公室35只/15 min,厨房230只/15 min,包厢110只/15 min,大厅95只/15 min;施药后1 d,厨房、包厢等发现大量死德国小蠊,密度下降了91.5%~94.3%,7 d后灭效达到100%.结论残杀威和氯菊酯混配剂对德国小蠊杀灭效果好,达到了有效控制德国小蠊的目的.
作者:张万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鼠类是自然界中生存能力极强的物种,难以彻底消灭.近几年,由于胜利油田基础建设速度加快,矿区扩建,改变了鼠类生态环境,不少地域鼠种发生变化.2005年11~12月,笔者对油田北部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鼠类动态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邹爱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散白蚁对氟虫胺、吡虫啉和灭蚁灵的传毒能力.方法测定粉剂的触杀作用的传递效应.结果白蚁对50%的灭蚁灵粉剂均有一、二级传毒能力,对25%的灭蚁灵均有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0.1%的氟虫胺均有一级传毒能力,对0.01%的氟虫胺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1%的吡虫啉均有一级传毒能力,0.25%的吡虫啉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结论白蚁对灭蚁灵的传毒能力大,其次是氟虫胺,小的是吡虫啉.
作者:林雁;黄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山东地区不同生境中白纹伊蚊种群生态习性的特点,以便发现共同点.方法观察白纹伊蚊种群产卵习性,调查不同生境的幼虫孳生地,通过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方法观察成蚊习性,对卵越冬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结果白纹伊蚊种群偏喜在低光照度,暗色背景,较小容器的水面上产卵,喜欢在5 L以下的积雨水中孳生,白纹伊蚊种群的活动全年计有7个月,呈单峰式,4月上旬开始捕获成蚊,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9月上旬,11月中旬成蚊消失,叮刺活动主要集中在白昼,有2个活动高峰,是兼吸人、畜、禽血的野栖性蚊种,活动范围一般在50~100 m左右,大的飞翔距离约在400 m,越冬场所为孳生地附近的树洞、竹筒、石穴、缸、罐中,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共同对白纹伊蚊种群产生作用.结论白纹伊蚊种群的生态习性各地有所不同,但仍以共性为主.
作者:景晓;李兆凰;霍新北;张世水;宫学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苏州市德国小蠊抗性现状及抗性消退情况,为城市蟑螂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接触法.结果苏州市德国小蠊对敌敌畏的抗性系数大于66.85,对残杀威、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1.20、5.66、5.14和5.10.经2年正常培养后,德国小蠊对后4种药物的抗性消退率分别为82.75%、76.26%、76.68%、87.77%.结论苏州市德国小蠊对残杀威敏感,敌敌畏产生高抗性,对另外3种药物产生一定程度抗性.2年后,抗性消退70%以上.
作者:马桢红;陈立凌;张丽红;张宏;华一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0.8%伦力杀蟑饵剂对蟑螂的现场防制效果.方法采用连续投放毒饵3 d的方法,对商场、宾馆、居民区、农贸市场进行现场灭蟑螂.结果现场施药后第14天的平均灭蟑率为98.25%.结论 0.8%伦力杀蟑饵剂是一种适口性好、能快速杀灭、安全高效、价格低廉的蟑螂防制药物,可以推广应用于城市大面积灭蟑螂.
作者:冯向阳;熊绮梦;蒋解花;李娜;田胜吉;罗蓓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在实验室条件下慢性抗凝血杀鼠剂药效测定方法及结果评价,确定防制家鼠的佳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为杀鼠剂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有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05%溴敌隆毒饵对大白鼠的摄食系数为0.49,杀灭率为100%.结论该药适口性好,毒杀效果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范锁平;吕永杰;阮春来;孙养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浙江省白纹伊蚊分布区进行调查,掌握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小时法,对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室内成蚊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白纹伊蚊是湖州地区主要优势种,占总量的52.9%,5~6月为活动高峰.嘉兴地区的白纹伊蚊为当地亚优势种,所占比例为24.2%,6~9月为密度高峰.宁波、舟山、温州以及衢州白纹伊蚊活动高峰集中在8月. 结论白纹伊蚊在我省广泛分布,应进一步加强白纹伊蚊监测工作,并采取有效综合控制措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阈值范围之内.
作者:杨天赐;傅桂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鼠类盗食不同毒饵的现场盗食率,比较6种灭鼠毒饵的适口性,筛选一种适口性好,比较经济的灭鼠毒饵.方法用粉迹法调查鼠密度.用0.5%的溴鼠灵配制成(稻谷、小板栗、南瓜子、花生、大米)毒饵.采用溴鼠灵膏剂为毒饵对照.采用连续3 d投毒的方法,计算盗食率.结果灭鼠前后的鼠密度为44.2%和8.8 %.鼠类对灭鼠毒饵的盗食率分别为:稻谷41.7%、小板栗39.5 %、南瓜子32.2 %、花生12.0%、大米6.9%、溴鼠灵膏2.1 %.经灭鼠前后鼠密度调查、灭鼠毒饵盗食率的比较(P《0.01).结论鼠类嗜觅带壳的硬食物,用稻谷和小板栗配制成的灭鼠毒饵是公共食堂及外环境等灭鼠场地较好的毒饵.
作者:石金泉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