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燕;宗伏霖
目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山东地区不同生境中白纹伊蚊种群生态习性的特点,以便发现共同点.方法观察白纹伊蚊种群产卵习性,调查不同生境的幼虫孳生地,通过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方法观察成蚊习性,对卵越冬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结果白纹伊蚊种群偏喜在低光照度,暗色背景,较小容器的水面上产卵,喜欢在5 L以下的积雨水中孳生,白纹伊蚊种群的活动全年计有7个月,呈单峰式,4月上旬开始捕获成蚊,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9月上旬,11月中旬成蚊消失,叮刺活动主要集中在白昼,有2个活动高峰,是兼吸人、畜、禽血的野栖性蚊种,活动范围一般在50~100 m左右,大的飞翔距离约在400 m,越冬场所为孳生地附近的树洞、竹筒、石穴、缸、罐中,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共同对白纹伊蚊种群产生作用.结论白纹伊蚊种群的生态习性各地有所不同,但仍以共性为主.
作者:景晓;李兆凰;霍新北;张世水;宫学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早在二次大战初期,美军利用天然除虫菊素来防制虱子时,就开始用增效剂,初用的杀虫增效剂是芝麻油,其中所含的芝麻素能使除虫菊素增效,制成含芝麻素5%~20%的浓缩制剂,掺入到除虫菊素杀虫剂的气雾剂或喷射剂中,使天然除虫菊素杀灭蝇的活性得到提高,以供部队使用.从此至今,世界有关国家相继研究和开发了芝麻素、胡椒碱、增效酯、增效砜、增效环、增效特、增效散、增效醛、增效醚、增效胺、增效磷、八氯二丙醚、AI-1型、多功能九四O和S-855植物源增效剂等一系列产品.
作者:姜志宽;陈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0.8%伦力杀蟑饵剂对蟑螂的现场防制效果.方法采用连续投放毒饵3 d的方法,对商场、宾馆、居民区、农贸市场进行现场灭蟑螂.结果现场施药后第14天的平均灭蟑率为98.25%.结论 0.8%伦力杀蟑饵剂是一种适口性好、能快速杀灭、安全高效、价格低廉的蟑螂防制药物,可以推广应用于城市大面积灭蟑螂.
作者:冯向阳;熊绮梦;蒋解花;李娜;田胜吉;罗蓓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一种成蚊密度监测工具.方法采用集成电路控制该装置的工作时间,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程序控制齿轮的定向转动以控制集蚊盒自控阀门的开闭,使其达到开灯时集蚊盒自控阀门自动开启、关灯时集蚊盒自控阀门自动关闭,防止捕获成蚊逃脱.结果已研制2种类型的全自控电脑捕蚊器.经试验表明,该装置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可操作性强,省人省力,减少一些因素给捕获蚊虫数量带来的误差.结论应用该灯进行成蚊密度测定比使用传统方法科学、合理、节省人力,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晨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长春市的家栖鼠类群落结构特征,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捕鼠.结果长春市家栖鼠类群落由褐家鼠、大林姬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组成,鼠密度为7.7%,褐家鼠为优势种群.结论褐家鼠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中鼠害防制的重点鼠种,要有针对性制定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张莹;苏臣;张丽梅;刘晓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鼠类是自然界中生存能力极强的物种,难以彻底消灭.近几年,由于胜利油田基础建设速度加快,矿区扩建,改变了鼠类生态环境,不少地域鼠种发生变化.2005年11~12月,笔者对油田北部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鼠类动态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邹爱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调查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种类、生态,制定防制措施.方法采用人工布旗小时法和牛诱法采集蜱.结果在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7县、市采获蜱30 023只,计3属5种.丘陵草地的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99.7%);针阔混交林为嗜群血蜱(69.5%);灌丛、林缘和阔叶林均为森林革蜱,分别占96.1%,85.1%和41.2%.不同月份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5种蜱的活动时间,嗜群血蜱13旬,日本血蜱12旬,长角血蜱10旬,全沟硬蜱10旬,森林革蜱8旬;高峰期,森林革蜱在5月上旬,全沟硬蜱和日本血蜱均在5月下旬,长角血蜱在6月中旬,嗜群血蜱在6月下旬.结论为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和防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国平;任清明;王峰;孙薇;韩晓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在实验室条件下慢性抗凝血杀鼠剂药效测定方法及结果评价,确定防制家鼠的佳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为杀鼠剂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有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05%溴敌隆毒饵对大白鼠的摄食系数为0.49,杀灭率为100%.结论该药适口性好,毒杀效果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范锁平;吕永杰;阮春来;孙养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散白蚁对氟虫胺、吡虫啉和灭蚁灵的传毒能力.方法测定粉剂的触杀作用的传递效应.结果白蚁对50%的灭蚁灵粉剂均有一、二级传毒能力,对25%的灭蚁灵均有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0.1%的氟虫胺均有一级传毒能力,对0.01%的氟虫胺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1%的吡虫啉均有一级传毒能力,0.25%的吡虫啉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结论白蚁对灭蚁灵的传毒能力大,其次是氟虫胺,小的是吡虫啉.
作者:林雁;黄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PCO(Pest Control Operation )是有害生物防制业的简称,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驱除、防制有害生物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产业.有害生物包括有害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也包括危害和骚扰人类的蚊虫、苍蝇、老鼠、蟑螂、跳蚤、蜱、螨等媒介生物[1].因此PCO主要业务之一,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媒介生物的密度,控制其危害和引起的媒介生物性疾病传播,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达到除害灭病的目的.
作者:白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近期传入我国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已被列入我国重点检疫对象.红火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是高度分化的社会性昆虫.由于它多为多蚁后制种群,繁殖力较强,防制难度较大.红火蚁原发生于南美,现已扩散蔓延到北美、澳洲、亚洲和东南亚等地.1999年我国台湾地区首次发现,2005年在我国广东省吴川、深圳及宝安一带也发现红火蚁,目前其危害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香港、澳门、广西、福建、湖南的部分地区.
作者:王以燕;宗伏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残杀威与氯菊酯混配剂对宾馆德国小蠊杀灭效果观察.方法对柳州两家宾馆客房和餐馆进行现场灭蟑试验.结果施药前德国小蠊密度:客房平均为70只/15 min,行政办公室35只/15 min,厨房230只/15 min,包厢110只/15 min,大厅95只/15 min;施药后1 d,厨房、包厢等发现大量死德国小蠊,密度下降了91.5%~94.3%,7 d后灭效达到100%.结论残杀威和氯菊酯混配剂对德国小蠊杀灭效果好,达到了有效控制德国小蠊的目的.
作者:张万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浙江省白纹伊蚊分布区进行调查,掌握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小时法,对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室内成蚊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白纹伊蚊是湖州地区主要优势种,占总量的52.9%,5~6月为活动高峰.嘉兴地区的白纹伊蚊为当地亚优势种,所占比例为24.2%,6~9月为密度高峰.宁波、舟山、温州以及衢州白纹伊蚊活动高峰集中在8月. 结论白纹伊蚊在我省广泛分布,应进一步加强白纹伊蚊监测工作,并采取有效综合控制措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阈值范围之内.
作者:杨天赐;傅桂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鼠类盗食不同毒饵的现场盗食率,比较6种灭鼠毒饵的适口性,筛选一种适口性好,比较经济的灭鼠毒饵.方法用粉迹法调查鼠密度.用0.5%的溴鼠灵配制成(稻谷、小板栗、南瓜子、花生、大米)毒饵.采用溴鼠灵膏剂为毒饵对照.采用连续3 d投毒的方法,计算盗食率.结果灭鼠前后的鼠密度为44.2%和8.8 %.鼠类对灭鼠毒饵的盗食率分别为:稻谷41.7%、小板栗39.5 %、南瓜子32.2 %、花生12.0%、大米6.9%、溴鼠灵膏2.1 %.经灭鼠前后鼠密度调查、灭鼠毒饵盗食率的比较(P《0.01).结论鼠类嗜觅带壳的硬食物,用稻谷和小板栗配制成的灭鼠毒饵是公共食堂及外环境等灭鼠场地较好的毒饵.
作者:石金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有害生物防制是指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即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其中,对有害生物进行主动而有效的监测是实施媒介生物控制的首要前提.它不仅能发现害虫及孳生环境的状况,通过统计分析获取有害生物对人类生活、工作的相对危害程度等信息,为将要采取的防制工作提供依据和积极可行的措施,同时也是评价有害生物控制措施成功与否的主要手段.
作者:赵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拜灭士杀蟑胶饵现场杀灭德国小蠊的效果.方法现场实验观察.结果密度指数为8.22只/盒*夜.施药后7 d、30 d和60 d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5.35%,97.38%和96.80%.结论拜灭士杀蟑胶饵杀灭率高,持效期长,适用于防制德国小蠊.
作者:苏俊锋;杨元平;宋振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测试复方高效灭蜱剂对蜱的杀灭药效.方法实验室与现场药效试验.结果试蜱在实验室接触复方高效灭蜱剂Ⅰ或Ⅱ,均在60 min内全部死亡,而试蜱接触复方高效灭蜱剂Ⅲ,仅在30 min内全部死亡.现场喷洒复方高效灭蜱剂Ⅲ,试验组蜱密度为0,并持效60 d之久.结论复方高效灭蜱剂Ⅲ具有很好的杀蜱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石淑珍;刘增加;杨银书;宫占威;张继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东营某大型休闲场所蟑螂侵害较为严重,虽然连续几年采取了治理措施,但由于洗刷间、桑拿间、浴室间等有些场所不宜采用传统方法防制,致使蟑螂孳生繁衍迅速.笔者多次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确定发生因素、了解危害情况,制定了采用烟雾机杀灭蟑螂的方法.
作者:刘东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溴敌隆麦米毒饵杀鼠效果.方法现场试验测定溴敌隆麦米毒饵的接受性和杀灭效果.结果现场试验中家鼠对溴敌隆麦米毒饵的消耗率为51.39%,灭鼠效果为84.89%.结论溴敌隆麦米毒饵对家鼠有良好的适口性和杀灭效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钟国亨;钟向明;易建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淡色库蚊是闵行区的优势蚊种,在夏秋季节对该区的环境卫生和居家卫生安全形成一大隐患,该区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卫生城区的活动中,将灭蚊列为主要工作.为了解该区优势蚊种淡色库蚊对2种常用杀虫剂敌敌畏和氯氰菊酯抗药性情况,正确指导科学合理用药,笔者于2005年8月对淡色库蚊进行了抗药性试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谈逸云;刘丽军;申惠国;崔劲松;丁锦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