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CO在控制媒介生物性疾病中作用的探讨

白勇

关键词:控制, 媒介生物, 有害生物, 危害, 生物防制, 身体健康, 人民群众, 疾病传播, 方法, 除害灭病, 微生物, 生物性, 生物包, 植物, 蟑螂, 业务, 蚊虫, 密度, 老鼠, 技术
摘要:PCO(Pest Control Operation )是有害生物防制业的简称,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驱除、防制有害生物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产业.有害生物包括有害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也包括危害和骚扰人类的蚊虫、苍蝇、老鼠、蟑螂、跳蚤、蜱、螨等媒介生物[1].因此PCO主要业务之一,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媒介生物的密度,控制其危害和引起的媒介生物性疾病传播,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达到除害灭病的目的.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相关文献
  • 全自控电脑捕蚊器的研究

    目的研究一种成蚊密度监测工具.方法采用集成电路控制该装置的工作时间,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程序控制齿轮的定向转动以控制集蚊盒自控阀门的开闭,使其达到开灯时集蚊盒自控阀门自动开启、关灯时集蚊盒自控阀门自动关闭,防止捕获成蚊逃脱.结果已研制2种类型的全自控电脑捕蚊器.经试验表明,该装置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可操作性强,省人省力,减少一些因素给捕获蚊虫数量带来的误差.结论应用该灯进行成蚊密度测定比使用传统方法科学、合理、节省人力,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晨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蚊类调查

    1 调查地点与方法1.1 地点在双流机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侯机楼、宾馆、货运室、消防大队、加油站进行调查.1.2 方法人工小时法,每月调查2次(10日,25日),每点于傍晚用电动吸蚊器捕蚊1 h,对捕获的成蚊进行分类、鉴定.

    作者:贾文爱;杨文才;李燕;任远武;李长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胜利油田北部地区鼠类动态观察

    鼠类是自然界中生存能力极强的物种,难以彻底消灭.近几年,由于胜利油田基础建设速度加快,矿区扩建,改变了鼠类生态环境,不少地域鼠种发生变化.2005年11~12月,笔者对油田北部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鼠类动态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邹爱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苏州市德国小蠊抗性及其消退的研究

    目的了解苏州市德国小蠊抗性现状及抗性消退情况,为城市蟑螂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接触法.结果苏州市德国小蠊对敌敌畏的抗性系数大于66.85,对残杀威、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1.20、5.66、5.14和5.10.经2年正常培养后,德国小蠊对后4种药物的抗性消退率分别为82.75%、76.26%、76.68%、87.77%.结论苏州市德国小蠊对残杀威敏感,敌敌畏产生高抗性,对另外3种药物产生一定程度抗性.2年后,抗性消退70%以上.

    作者:马桢红;陈立凌;张丽红;张宏;华一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PCO在控制媒介生物性疾病中作用的探讨

    PCO(Pest Control Operation )是有害生物防制业的简称,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驱除、防制有害生物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产业.有害生物包括有害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也包括危害和骚扰人类的蚊虫、苍蝇、老鼠、蟑螂、跳蚤、蜱、螨等媒介生物[1].因此PCO主要业务之一,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媒介生物的密度,控制其危害和引起的媒介生物性疾病传播,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达到除害灭病的目的.

    作者:白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防制红火蚁用药及其登记管理初探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近期传入我国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已被列入我国重点检疫对象.红火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是高度分化的社会性昆虫.由于它多为多蚁后制种群,繁殖力较强,防制难度较大.红火蚁原发生于南美,现已扩散蔓延到北美、澳洲、亚洲和东南亚等地.1999年我国台湾地区首次发现,2005年在我国广东省吴川、深圳及宝安一带也发现红火蚁,目前其危害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香港、澳门、广西、福建、湖南的部分地区.

    作者:王以燕;宗伏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灭鼠毒饵适口性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鼠类盗食不同毒饵的现场盗食率,比较6种灭鼠毒饵的适口性,筛选一种适口性好,比较经济的灭鼠毒饵.方法用粉迹法调查鼠密度.用0.5%的溴鼠灵配制成(稻谷、小板栗、南瓜子、花生、大米)毒饵.采用溴鼠灵膏剂为毒饵对照.采用连续3 d投毒的方法,计算盗食率.结果灭鼠前后的鼠密度为44.2%和8.8 %.鼠类对灭鼠毒饵的盗食率分别为:稻谷41.7%、小板栗39.5 %、南瓜子32.2 %、花生12.0%、大米6.9%、溴鼠灵膏2.1 %.经灭鼠前后鼠密度调查、灭鼠毒饵盗食率的比较(P《0.01).结论鼠类嗜觅带壳的硬食物,用稻谷和小板栗配制成的灭鼠毒饵是公共食堂及外环境等灭鼠场地较好的毒饵.

    作者:石金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长春市家栖鼠的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目的分析长春市的家栖鼠类群落结构特征,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捕鼠.结果长春市家栖鼠类群落由褐家鼠、大林姬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组成,鼠密度为7.7%,褐家鼠为优势种群.结论褐家鼠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中鼠害防制的重点鼠种,要有针对性制定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张莹;苏臣;张丽梅;刘晓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珠海口岸常见鼠形动物外形的模式识别研究

    目的探索鼠形动物鉴别较为客观、高效的方法,以作为专家经验的补充.方法对珠海口岸常见的4种成年鼠形动物的5个外形指标(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后足长)进行分析.以统计学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模式识别的试探.结果分别以全模型法(强迫引入法)和逐步选择法建立分类函数,并建立BP神经网络来对种类进行分类鉴定,用训练样本数据进行回判时,分别得到96.0%、96.5%、95.5%的正确率,3种方法的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模式识别方法能较好地鉴别珠海口岸的常见鼠形动物.

    作者:孙虹;柯明剑;姚若东;谭健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蟑螂现场防制效果研究

    目的测定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蟑螂现场防制效果.方法采用一次投药法,将胶饵投点在蟑螂活动的场所,观察施药前后蟑螂密度变化,评价杀灭效果.结果维多克杀蟑胶饵一次投药后黑胸大蠊不同部位平均密度指数(只/盒·夜)由灭前的1.60,灭后5 d降至0.052;其密度下降率为96.75%,灭后10 d降至0,下降率为100%;德国小蠊不同部位密度指数(只/盒·夜)由灭前8.90,灭后5 d和10 d均降至0,密度下降率均为100%.结论维多克杀蟑胶饵一次投药后对蟑螂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舒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监测工作在城市有害生物防制中的主要作用及其做法

    有害生物防制是指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即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其中,对有害生物进行主动而有效的监测是实施媒介生物控制的首要前提.它不仅能发现害虫及孳生环境的状况,通过统计分析获取有害生物对人类生活、工作的相对危害程度等信息,为将要采取的防制工作提供依据和积极可行的措施,同时也是评价有害生物控制措施成功与否的主要手段.

    作者:赵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溴敌隆麦米毒饵灭鼠研究

    目的研究溴敌隆麦米毒饵杀鼠效果.方法现场试验测定溴敌隆麦米毒饵的接受性和杀灭效果.结果现场试验中家鼠对溴敌隆麦米毒饵的消耗率为51.39%,灭鼠效果为84.89%.结论溴敌隆麦米毒饵对家鼠有良好的适口性和杀灭效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钟国亨;钟向明;易建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散白蚁对灭蚁粉剂的传毒能力研究

    目的了解散白蚁对氟虫胺、吡虫啉和灭蚁灵的传毒能力.方法测定粉剂的触杀作用的传递效应.结果白蚁对50%的灭蚁灵粉剂均有一、二级传毒能力,对25%的灭蚁灵均有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0.1%的氟虫胺均有一级传毒能力,对0.01%的氟虫胺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1%的吡虫啉均有一级传毒能力,0.25%的吡虫啉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结论白蚁对灭蚁灵的传毒能力大,其次是氟虫胺,小的是吡虫啉.

    作者:林雁;黄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麻疯树素现场毒杀钉镙的研究

    麻疯树素毒杀钉螺的作用与五氯酚钠、氯硝柳胺在实验室进行了比较,麻疯树素浓度在4.9 mg/kg时,24、48 h杀灭钉螺的死亡率均为100%,由此可见麻疯树素毒杀钉螺的效力是很强的.为探讨麻疯树素现场对钉螺毒杀作用,笔者在长江武汉段有螺江滩进行了麻疯树素现场毒杀钉螺的研究,并与五氯酚钠、氯硝柳胺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四喜;曾庆海;程忠跃;杨燕;徐明星;周海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盘式蚊香烟尘排放量影响药效实验观察

    盘式蚊香,是将杀虫有效成分混合在木粉等可燃性材料中或喷涂在香坯上两种生产工艺制成蚊香,然后让它在一定的时间里缓慢燃烧,将杀虫的有效成分挥发出来,当空间里有效成分达到一定浓度后,就能对蚊虫产生拒避、驱赶、麻痹、击倒及致死等作用.而蚊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对蚊虫也具有一定刺激、驱赶、麻痹等作用,二者之间对蚊虫是一种什么情况?为此,笔者试验观察了蚊香烟尘排放量与KT50的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雪艳;魏长宇;徐芳;贾巧宁;史艳芳;崔安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杀虫气雾剂的安全性

    杀虫气雾剂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研制成功以来,以其使用便捷,对卫生害虫优异的杀灭效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4年我国的杀虫气雾剂年产量约达到2.5亿罐,占我国气雾剂总量的44%.随着杀虫气雾剂成为家居必备的日常用品,该产品的安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个合格的杀虫气雾剂产品,必须对人、环境、非靶标昆虫、植物、动物等是安全的,或者能明确标明产品在某些方面的危害与不足,提醒使用者注意避免危害发生.

    作者:梁高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邵武市区蚊蝇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蚊蝇是许多疾病重要的传播媒介,其种群密度直接反映城市卫生质量,为摸清邵武市区蚊蝇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掌握城市各类蚊蝇的分布特点及消长规律,制订科学防制措施,笔者于2002~2004年对市区境内不同方位场所的蚊蝇种群及分布进行定时、定点连续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熊校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上海市闵行区淡色库蚊对2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试验

    淡色库蚊是闵行区的优势蚊种,在夏秋季节对该区的环境卫生和居家卫生安全形成一大隐患,该区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卫生城区的活动中,将灭蚊列为主要工作.为了解该区优势蚊种淡色库蚊对2种常用杀虫剂敌敌畏和氯氰菊酯抗药性情况,正确指导科学合理用药,笔者于2005年8月对淡色库蚊进行了抗药性试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谈逸云;刘丽军;申惠国;崔劲松;丁锦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及防制对策研究

    目的调查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种类、生态,制定防制措施.方法采用人工布旗小时法和牛诱法采集蜱.结果在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7县、市采获蜱30 023只,计3属5种.丘陵草地的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99.7%);针阔混交林为嗜群血蜱(69.5%);灌丛、林缘和阔叶林均为森林革蜱,分别占96.1%,85.1%和41.2%.不同月份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5种蜱的活动时间,嗜群血蜱13旬,日本血蜱12旬,长角血蜱10旬,全沟硬蜱10旬,森林革蜱8旬;高峰期,森林革蜱在5月上旬,全沟硬蜱和日本血蜱均在5月下旬,长角血蜱在6月中旬,嗜群血蜱在6月下旬.结论为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和防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国平;任清明;王峰;孙薇;韩晓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简易灭虫药纸的制备与效果观察

    目的开发使用方便的野外宿营地虫害防制技术. 方法按配方将药物附着在市售包装纸上,检验合格后进行实验室和现场灭臭虫试验,并作稳定性观察.结果实验室试验,接触药纸1~15 min,臭虫24 h杀灭率100%,现场试验,20 d臭虫密度下降率97%以上,对其他爬行昆虫也有一定的作用,药纸有效期1年.结论简易灭虫药纸可以有效地防制野外爬行昆虫的危害.

    作者:第五进学;齐富祥;杨俭;杨银书;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