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目的:观察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70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首次痛点阻滞予以石膏托外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2~3周;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在关节疼痛、运动功能等方面改善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方法可缩短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治疗时间,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苏天亮;刘艳莉;徐向东;郑立;回艳梅;孙和民;李艳春;金艳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骨牵引手术治疗时舒适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28例采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优良率为82.14%,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67.86%和75.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采用骨牵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时使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裴文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小儿肺炎的患儿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依据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炎恢复期患儿的临床前安全资料并结合患儿体质状况,按照Dollry法给予患儿初始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剂量为0.3μg · kg -1,并限制高剂量为2.0μg · kg -1。采用单次、连续多次肌内注射给药的方法,动态观察用药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记录患儿试验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23例单次给药以及9例多次给药受试患儿在应用不同剂量药物后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未见异常症状,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给予病毒性肺炎患儿肌内注射0.3~2.0μg·kg -1重组人干扰素α‐1b,临床疗效高、耐受性高、安全性高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焦爱萍;秋艳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对抑郁症药物治疗患者实施不同停药方式后疾病复发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停药方式对疾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抑郁症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疾病治疗缓解后采用药量递减方式停药,对照组患者则在病情缓解后直接停药,对两组患者停药后疾病复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停药1周后复发6例,停药2周后复发9例;对照组停药1周后复发12例,停药2周后复发18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逐渐递减药量的停药方法能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作者:侯占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软组织损伤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收住的61例应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61例患者,共行 VSD手术141次,共1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1.15%,主要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全身并发症和 VSD覆盖不全、装置漏气、引流管堵塞、创面感染、创面出血等局部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结论:VSD技术并发症大多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可能与患者自身情况、术者操作水平及术后护理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作者:胡德庆;叶君健;李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2014年临床证实为胎盘植入的住院患者32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产前超声提示胎盘植入9例,其中合并胎盘前置6例,漏诊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0%;产后超声提示胎盘植入16例,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4.1%;产前、产后超声诊断胎盘植入总体的符合率为78.1%。结论:超声在胎盘植入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其中产后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产前超声检查,对于产前超声检查阴性或未行产前超声检查的高度可疑胎盘植入患者,应行产后超声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治胎盘植入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重泽;杨如容;张雅娟;林丽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IC U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普通病房护理,观察组予以IC U病房观察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存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术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IC U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满意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慧肖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脊柱布鲁氏杆菌病是世界上疫区的布鲁氏杆菌病重要并发症。正确、早期的诊治和合理的用药是阻止后遗症进展的关键。本文经过系统的文献整理,对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和发病率、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伊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多发病,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则危及生命。其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胸痛、晕厥等。其目前治疗主要有:药物抗凝、溶栓、介入、肺动脉血栓摘除术、放置腔静脉滤器、超声溶栓等。
作者:未亚平;刘东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借此研究这四个检测指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内在联系。方法:设有二组,分别是76例 T IA患者(T IA组)和70例健康人(对照组)。获取二组的空腹血液标本,立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检测血清 hs‐CRP、UA的浓度,sysmex‐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D、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的血清hs‐CRP、UA及血浆DD、FIB含量有明显升高(P<0.05)。TIA组FIB与UA、DD无相关性,与hs‐CRP正相关。二组在UA、DD阳性检出率方面相比较,T IA组中U A、DD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DD、FIB水平升高和 T IA密切相关,可将二者作为有价值的临床参考指标,对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徐东升;黄伟;陈炜;胡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0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0例。A组新生儿于出生24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B组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对两组新生儿的初筛通过率、复筛通过率与整体筛查通过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B组新生儿初筛通过率高于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的整体筛查通过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于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其整体筛查通过率将不受到影响。且于72h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通过率高于24h初筛率,可减轻新生儿家属的心理压力,避免二次检查费用消耗。
作者:邓娣娣;魏晚霞;汪丽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10d前开始出现胸闷、心慌、气喘症状,常在活动时发作,不能平卧,休息后能自行缓解,伴腹膨隆,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双下肢肿胀,稍动即有胸闷气喘症状,后转我院治疗。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2)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3)V1~V4 R波递增不足;(4)心肌缺血。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增大(左房前后径46mm ,左室前后径62mm ),左室下壁心肌变薄,呈瘤样向外膨出,范围约50mm ×30mm(图1),呈矛盾运动,其上可见回声中断约6mm。彩色多普勒示回声中断处探及室水平收缩期高速左向右分流(图2、3);三尖瓣见轻度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56mmHg(1mmHg=0.133kPa)。超声诊断:左室下壁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伴穿孔,三尖瓣轻度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实验室检查示:心肌酶谱增高,肌钙蛋白(cT nI)0.198ng/ml。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之第一对角支近段闭塞,回旋支近段及远段60%~70%狭窄,血流T IM I 3级;右冠中段闭塞,血流T IM I 0级。
作者:于海迪;陈勇;马勇;陈银花;袁静;杨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实施责任制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责任制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语言功能达标率、肢体功能达标率分别为86.67%、82.22%,对照组分别为62.22%、55.56%,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两组相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脑血栓患者责任制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使语言功能达标率、肢体功能达标率及护理满意率均得到了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及使用。
作者:冼泳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2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的50例儿童为对照组,均行CRP测定。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入院时的CRP水平及观察组经对症治疗前、后的CRP水平。结果:(1)细菌性肺炎组患者CRP测定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性肺炎组( P均<0.05),病毒性肺炎组与对照组之间CRP测定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对症治疗后,细菌性肺炎组CRP测定水平较急性期显著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测定可作为小儿肺炎病症的初步鉴别手段,而动态监测血清CRP水平对于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用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黄晓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自理能力评估对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指导的效果。方法:于2013年5月-2015年4月选取82例住院进行宫颈癌手术的患者,依照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自理能力评估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进行指导;对照组患者术后不采用自理能力评估进行指导,只采用回家调养的方式。对比分析两组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指导效果和指导前、后自理能力改善情况及患者对指导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92.7%,总有效率97.6%,对照组的显效率73.2%,总有效率85.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自理能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指导满意度95.1%,对照组85.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理能力评估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进行指导的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魏晚霞;邓娣娣;夏为书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对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并对比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以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显著,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红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 HBV感染相关的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指标,协助临床判断病情和鉴别诊断。方法:以23例单纯肝硬化组作为对照,分析7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术前指标ALT、TBIL、ALB、AFP和 HBV‐DNA。结果:(1)肝细胞癌各组ALT均高于肝硬化组(P<0.01),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肝细胞癌组TBIL和ALB均与肝硬化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肝细胞癌各组AFP均高于肝硬化组(P<0.05),低分化组高于中分化组(P<0.05),中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P<0.05);(4) HBV‐DNA值与ALT、AFP均无相关性。结论:AFP可作为辅助判断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指标;其他指标对于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病情的判断和与肝硬化的鉴别价值不大,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作者:林梅双;李开飞;吴茂锋;吴晓蔓;邓小燕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亲属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对老年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有患者家属进行陪护。对照组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通过给予亲属陪护人员相应的健康教育,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睡眠障碍、误吸、坠床、跌倒、压疮、烫伤等护理安全问题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进行亲属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安全问题。
作者:刘庆林;张化民;王淑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 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在随诊中出现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方面。结果:CT表现为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大小不一厚壁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及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中央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降低。结论:肠道间质瘤复发及转移的CT表现多样性,但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相似。
作者: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