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陈娟

关键词:脑梗死, 偏瘫失语, 早期护理, 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FM A、BI评分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护理后FM 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可及时缓解其不良情绪,值得积极推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68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防己黄芪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总胆固醇、24h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治疗后总胆固醇、24h尿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尿蛋白及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延缓肾脏损伤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高凝状态作用有关。

    作者:张敏;岳宜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盖氏骨折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手法整复合并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夹板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盖氏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康述锋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右美托咪啶用于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全麻状态下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尤其在用于合并Ⅰ、Ⅱ期高血压基础疾病患者全麻气管拔管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各时间段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组各时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3min、5min、10min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出现3例低血压,1例心房颤动,1例躁动,1例高血压,均较轻微;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患者处于围拔管期,其血流动力学方面会有较大波动,尤其在有基础高血压的患者表现明显,右美托咪啶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可以起到稳定血流动力学作用,且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作者:余健成;殷志春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抑郁症药物治疗中不同停药方法对复发的影响比较

    目的:对抑郁症药物治疗患者实施不同停药方式后疾病复发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停药方式对疾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抑郁症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疾病治疗缓解后采用药量递减方式停药,对照组患者则在病情缓解后直接停药,对两组患者停药后疾病复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停药1周后复发6例,停药2周后复发9例;对照组停药1周后复发12例,停药2周后复发18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逐渐递减药量的停药方法能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作者:侯占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Dex )和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硬膜外麻醉的80例妇科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平均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与丙泊酚组(P组),每组40例。D组患者给右美托咪定辅助硬膜外麻醉,P组给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给药前(T0)、手术10min(T1)、手术30min(T2)以及手术结束后(T3)时的HR、MAP、SpO2以及Ramsay镇静评分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T1、T2、T3时间点的HR及MAP均较T0时有明显降低(P<0.05),且P组患者的HR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SpO2在手术前、后变化不大(P>0.05)。(2)两组患者在T1、T2、T3时的Ramsay镇静评分较 T0时有明显升高( P<0.05),且D组患者的Ram 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 P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科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过程中给予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可有效稳定患者心跳和血压,镇静效果明显且不会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疗效安全、可靠,是一种临床安全、有效的辅助硬膜外麻醉药物。

    作者:罗冠贤;黄广翔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观察

    目的:对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并对比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以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显著,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红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心肌梗死后左室下壁室壁瘤伴穿孔超声表现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10d前开始出现胸闷、心慌、气喘症状,常在活动时发作,不能平卧,休息后能自行缓解,伴腹膨隆,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双下肢肿胀,稍动即有胸闷气喘症状,后转我院治疗。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2)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3)V1~V4 R波递增不足;(4)心肌缺血。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增大(左房前后径46mm ,左室前后径62mm ),左室下壁心肌变薄,呈瘤样向外膨出,范围约50mm ×30mm(图1),呈矛盾运动,其上可见回声中断约6mm。彩色多普勒示回声中断处探及室水平收缩期高速左向右分流(图2、3);三尖瓣见轻度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56mmHg(1mmHg=0.133kPa)。超声诊断:左室下壁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伴穿孔,三尖瓣轻度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实验室检查示:心肌酶谱增高,肌钙蛋白(cT nI)0.198ng/ml。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之第一对角支近段闭塞,回旋支近段及远段60%~70%狭窄,血流T IM I 3级;右冠中段闭塞,血流T IM I 0级。

    作者:于海迪;陈勇;马勇;陈银花;袁静;杨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亲属陪护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亲属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对老年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有患者家属进行陪护。对照组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通过给予亲属陪护人员相应的健康教育,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睡眠障碍、误吸、坠床、跌倒、压疮、烫伤等护理安全问题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进行亲属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安全问题。

    作者:刘庆林;张化民;王淑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纳洛酮联合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纳洛酮联合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无创正压呼吸机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45/50),对照组患者为66.00%(3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呼吸循环功能,解除患者呼吸抑制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兰海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BI指数以及FM A评分的变化,评价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进行高频重复rTMS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10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统计两者患者在治疗结束后NIHSS评分、BI指数以及FM A评分变化,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2%,治疗后NIHSS评分、BI指数、FM A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作者:陈以卫;刘少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和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疲乏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疲乏情况、恶心呕吐情况、呼吸情况、失眠情况和食欲、便秘、腹泻等健康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有利于提高化疗效果。

    作者:陈燕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5105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尿酸水平分析

    目的:对福州地区健康体检者血清尿酸(UA)水平进行分析,为预防高尿酸血症(HUA)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用尿酸酶比色法测定5105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尿酸水平。结果:男性血清尿酸水平为(385.32±78.95)μmol/L ,女性为(280.67±64.89)μmol/L ,各年龄组男性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女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分别为25.66%、10.9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年龄组血清尿酸水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应重视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作者:江芳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基因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0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都未使用过射线、放射线以及致基因突变的药物。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180例和高血压组100例,同时选取120例健康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血管紧张素原基因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的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的心肌梗死危险因子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的数据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中,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形态的多样是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重要遗传性危险因素。

    作者:李虹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围麻醉期应用不同类型液体治疗对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应用不同类型液体治疗对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取羟乙基淀粉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乳酸林格氏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h、4h、8h、12h和24h恶心呕吐发生程度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1h、4h、8h、12h和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其凝血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患者在围麻醉期应用羟乙基淀粉液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症状,并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谢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早期行为疗法及语言康复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早期行为疗法及语言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10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针灸理疗常规治疗,实验组采取除药物、针灸理疗外,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及语言康复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48,P<0.05),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结论:采取药物、针灸理疗并结合心理疏导、行为疗法及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江长洪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60例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LEEP刀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及阴道出血量。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及阴道排液时间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效果确切,治愈率高,创面愈合快,出血少。

    作者:王翠萍;李曼;冯玉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PCT和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 )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其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40例S A P感染组、30例S A P非感染组患者和5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PC T和IL‐6水平,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 T 和 IL‐6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中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SAP感染组PCT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结论:PCT 和IL‐6水平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并发感染显著相关;密切观察PCT和IL‐6水平变化对SAP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阳海红;吕小元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炎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气道炎症反应在COPD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烟草、烟雾等刺激因素作用下引起气道炎症细胞募集,激发先天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进而导致气管壁增厚,气道重塑,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黏液高分泌和肺实质弹性结构缺失,这是COPD发病的重要基础结构病变。COPD治疗方法很多,本文通过深入了解COPD炎症发病机制,总结COPD抗炎治疗进展,包括戒烟、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等。

    作者:赵国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各炎症因子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通过检测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及非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 PCT、NT‐proBNP及血常规的水平,探讨各炎症因子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确诊为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和同期非脓毒症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这些患者入ICU 1h内上述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绘制各炎症因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炎症因子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组患者的血PCT、NT‐proBNP及N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对照组(P<0.05)。G -杆菌组患者的血PCT、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G+球菌组(P<0.05)。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ROC曲线表明:PCT、NT‐proBNP的AUC为0.843、0.820。G -杆菌组患者的ROC曲线:PCT、NT‐proBNP的AUC为0.920、0.863。G+球菌组患者的ROC曲线:PCT、NT‐proBNP的AUC为0.735、0.760。结论:血PCT、NT‐proBNP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有预测价值,以PCT 对G -杆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为特异。

    作者:许晓兰;许鹏;於江泉;陈齐红;邵俊;林华;郑瑞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当前治疗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脊柱布鲁氏杆菌病是世界上疫区的布鲁氏杆菌病重要并发症。正确、早期的诊治和合理的用药是阻止后遗症进展的关键。本文经过系统的文献整理,对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和发病率、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伊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