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骨牵引术中的舒适护理

裴文华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骨折, 舒适性护理, 骨牵引术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骨牵引手术治疗时舒适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28例采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优良率为82.14%,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67.86%和75.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采用骨牵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时使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手术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不同的手术切口在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则分为2组。一组为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的实验组,另一组为经传统放射切口切除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平均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和并发症发生状况、所有患者对手术方式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实验组患者对手术方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乳晕弧形切口的方式治疗乳腺纤维瘤,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少且对乳房美观影响较小,更容易让患者接受,可以提高该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韩凯;魏有堂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本刊已被下列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骨牵引术中的舒适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骨牵引手术治疗时舒适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28例采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优良率为82.14%,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67.86%和75.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采用骨牵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时使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裴文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Dex )和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硬膜外麻醉的80例妇科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平均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与丙泊酚组(P组),每组40例。D组患者给右美托咪定辅助硬膜外麻醉,P组给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给药前(T0)、手术10min(T1)、手术30min(T2)以及手术结束后(T3)时的HR、MAP、SpO2以及Ramsay镇静评分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T1、T2、T3时间点的HR及MAP均较T0时有明显降低(P<0.05),且P组患者的HR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SpO2在手术前、后变化不大(P>0.05)。(2)两组患者在T1、T2、T3时的Ramsay镇静评分较 T0时有明显升高( P<0.05),且D组患者的Ram 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 P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科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过程中给予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可有效稳定患者心跳和血压,镇静效果明显且不会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疗效安全、可靠,是一种临床安全、有效的辅助硬膜外麻醉药物。

    作者:罗冠贤;黄广翔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并腹腔广泛转移及肝脏多发转移1例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 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在随诊中出现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方面。结果:CT表现为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大小不一厚壁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及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中央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降低。结论:肠道间质瘤复发及转移的CT表现多样性,但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相似。

    作者: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小鼠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治疗小鼠肝癌的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细胞,应用rmIL‐4、rmGM‐CSF、LPS、RPMI‐1640培养基制备DC。 H22小鼠肝癌细胞灭活后与DC按1∶3混合培养,制备肝癌细胞致敏的DC (DC‐H22)。实验分为DC治疗组、DC‐H22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各组分别腹腔注射后2周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抑瘤率及生存期。结果:(1)治疗前各组间的肿瘤体积基本相同,不同治疗2周后,DC治疗组、DC‐H22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较生理盐水治疗的对照组显著性减小,说明DC及DC‐H22治疗小鼠肝癌可以显著抑制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而H22致敏的DC对肿瘤的抑制程度更大。(2)DC治疗组、DC‐H22组治疗2周后,其抑瘤率分别为31.08%、68.30%,小鼠的存活期亦较盐水对照组延长。结论:小鼠肝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能够更好地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对肝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艳平;马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脑钠肽检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及预后评估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脑钠肽(NT‐proBNP)检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及预后评估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48例,积极控制感染,均采用EGD T方案治疗,检测患者复苏前和复苏6h血流动力学指标和NT‐proBNP指标。结果:复苏后6h ,HR、MAP、GEDVI、ITBVICI、NT‐proBNP等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VL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关分析NT‐proBNP水平与GEDVI、ITBVI、CI均呈正相关(rGEDVI=0.675、rITBVI=0.556、rCI =0.621,均 P<0.05),与EVLWI无相关性(r=0.123,P>0.05)。48例患者经过救治后死亡6例(死亡组),存活42例(存活组),死亡组NT‐proBNP、APACHEⅡ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对患者感染性休克早期容量复苏效果和预后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朱桂保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中的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并且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小的影响,需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但目前 ADHD的诊断非常依赖对患儿特异性症状的观察以及医师的经验,综合诊断也难以把握患儿病情,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均十分常见,因此尚需要更加有效的临床检查手段。并且目前对患儿的治疗还以药物治疗为主,不得不考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并且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更加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的开发势在必行。

    作者:蒋艳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论男性乳腺发育症临床研究进展

    男性乳腺发育症(Gynecomastia ,GYN)是指男性乳腺组织异常发育、乳腺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组疾病,该疾病在年轻男性中的发病率高达38%,占男性乳房疾病的60%~80%。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男性乳腺发育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希望对临床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鲍旭;孙强;郭春利;孟祥朝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对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的影响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洪素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痛点阻滞联合关节制动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70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首次痛点阻滞予以石膏托外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2~3周;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在关节疼痛、运动功能等方面改善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方法可缩短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治疗时间,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苏天亮;刘艳莉;徐向东;郑立;回艳梅;孙和民;李艳春;金艳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导课法在《内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导课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同年级两个高职护理班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试验组则采用导课联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法。结果:两组学生理论和实践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对试验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导课教学法认可度高,98.0%学生认为导课法能提高其学习兴趣。结论:导课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值得实践并推广。

    作者:崔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产前、产后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2014年临床证实为胎盘植入的住院患者32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产前超声提示胎盘植入9例,其中合并胎盘前置6例,漏诊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0%;产后超声提示胎盘植入16例,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4.1%;产前、产后超声诊断胎盘植入总体的符合率为78.1%。结论:超声在胎盘植入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其中产后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产前超声检查,对于产前超声检查阴性或未行产前超声检查的高度可疑胎盘植入患者,应行产后超声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治胎盘植入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重泽;杨如容;张雅娟;林丽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谨致作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尿培养管保存细小标本的效果

    目的:介绍尿培养管保存手术标本的应用方法;持续改进标本的安全管理。方法:使用尿培养管盛装、固定直径<0.8cm的细小手术标本,与传统保存方法作比较,观察使用的优越性及安全性。结果:尿培养管密封严实稳固,标本固定液渗漏率明显减少,标本内容物无外漏,送检时间显著少于传统方法。结论:尿培养管保存标本方便快捷、安全有效;可以避免固定液外渗浸湿标本信息,杜绝标本混淆;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

    作者:曾田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借此研究这四个检测指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内在联系。方法:设有二组,分别是76例 T IA患者(T IA组)和70例健康人(对照组)。获取二组的空腹血液标本,立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检测血清 hs‐CRP、UA的浓度,sysmex‐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D、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的血清hs‐CRP、UA及血浆DD、FIB含量有明显升高(P<0.05)。TIA组FIB与UA、DD无相关性,与hs‐CRP正相关。二组在UA、DD阳性检出率方面相比较,T IA组中U A、DD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DD、FIB水平升高和 T IA密切相关,可将二者作为有价值的临床参考指标,对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徐东升;黄伟;陈炜;胡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2型糖尿病治疗依从性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方法:随机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228例,采用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表,调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在228例患者中,服药、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坚持运动、健康教育的依从率分别为80.26%、72.81%、26.32%、39.91%、25.00%。治疗依从性好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依从性差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服药、运动、饮食控制、健康教育方面依从性较差,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作者:何宇涵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知信行”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28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后者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结果:对观察组进行“知信行”健康教育后,有86%采用自然分娩方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知信行”健康教育能让初产妇更全面地了解自然分娩优点及其对产妇与胎儿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念,减少社会因素对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坚定其选择自然分娩的信念,而提高自然分娩比率。

    作者:曾昭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PDCA 循环法在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中的效果。方法:68例新聘养老护理人员中,实验组37例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岗前培训,对照组31例应用传统授课方法,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实验组培训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且老人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结论:运用 PDC A循环法对新聘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增强培训效果。

    作者:朱彩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