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涵
目的:探究实施责任制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责任制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语言功能达标率、肢体功能达标率分别为86.67%、82.22%,对照组分别为62.22%、55.56%,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两组相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脑血栓患者责任制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使语言功能达标率、肢体功能达标率及护理满意率均得到了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及使用。
作者:冼泳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路径式护理健康教育在剖宫产产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3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产妇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路径式护理健康教育。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手术配合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长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对于手术配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都优于对照组。产妇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和平均住院时长,观察组也要优于对照组,并且数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路径式护理在剖宫产的不同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深入进行整体护理,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邹婷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多发病,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则危及生命。其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胸痛、晕厥等。其目前治疗主要有:药物抗凝、溶栓、介入、肺动脉血栓摘除术、放置腔静脉滤器、超声溶栓等。
作者:未亚平;刘东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小儿肺炎的患儿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依据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炎恢复期患儿的临床前安全资料并结合患儿体质状况,按照Dollry法给予患儿初始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剂量为0.3μg · kg -1,并限制高剂量为2.0μg · kg -1。采用单次、连续多次肌内注射给药的方法,动态观察用药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记录患儿试验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23例单次给药以及9例多次给药受试患儿在应用不同剂量药物后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未见异常症状,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给予病毒性肺炎患儿肌内注射0.3~2.0μg·kg -1重组人干扰素α‐1b,临床疗效高、耐受性高、安全性高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焦爱萍;秋艳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盖氏骨折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手法整复合并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夹板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盖氏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康述锋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提高基层医院对小儿肠套叠诊治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所诊治的41例小儿肠套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均经B超检查,37例诊断为肠套叠,4例疑诊。所有病例均经空气灌肠确诊为肠套叠。41例空气灌肠40例整复成功,1例整复失败,成功率达97.56%。结论:B超应作为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空气灌肠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使用遥控空气灌肠仪进行复位治疗更方便、有效。
作者:朱云炜;张名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疗法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30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2例。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疗法可以显著地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糖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赵静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规律与肠道外感染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门诊的74例轮状病毒患儿及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动态检测等方法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血症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以及临床发病特点。结果:74例门诊患儿中,RV‐RN A阳性者5例;46例住院患儿中,RV‐RN A阳性者7例;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临床表现包括重度脱水、高热惊厥、急性左心衰等;外周血检出RV‐RNA阳性为16人次;存在轻度营养不良6例,反复感染者9例,佝偻病患儿4例,既往健康者3例;RV‐RN A阳性共12例临床发病特点主要为腹泻、脱水、发热、惊厥等。结论:轮状病毒血症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脱水以及肠道外器官受损、化验异常等;营养不足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可能会成为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作者:谭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软组织损伤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收住的61例应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61例患者,共行 VSD手术141次,共1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1.15%,主要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全身并发症和 VSD覆盖不全、装置漏气、引流管堵塞、创面感染、创面出血等局部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结论:VSD技术并发症大多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可能与患者自身情况、术者操作水平及术后护理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作者:胡德庆;叶君健;李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为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 H EL模式对2013年1-12月全院发生的5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及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结果:整改后2014年1-12月共发生不良事件30例,与2013年发生率比较显著降低,改进前后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运用S H EL模式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所制定的改进措施更有针对性,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借此研究这四个检测指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内在联系。方法:设有二组,分别是76例 T IA患者(T IA组)和70例健康人(对照组)。获取二组的空腹血液标本,立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检测血清 hs‐CRP、UA的浓度,sysmex‐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D、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的血清hs‐CRP、UA及血浆DD、FIB含量有明显升高(P<0.05)。TIA组FIB与UA、DD无相关性,与hs‐CRP正相关。二组在UA、DD阳性检出率方面相比较,T IA组中U A、DD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DD、FIB水平升高和 T IA密切相关,可将二者作为有价值的临床参考指标,对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徐东升;黄伟;陈炜;胡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70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首次痛点阻滞予以石膏托外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2~3周;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在关节疼痛、运动功能等方面改善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方法可缩短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治疗时间,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苏天亮;刘艳莉;徐向东;郑立;回艳梅;孙和民;李艳春;金艳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硬化患者电解质紊乱的特点。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检测血清电解质,包括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比较电解质紊乱情况。结果:在肝硬化患者中多数存在电解质紊乱(占66%),且紊乱程度随Child‐Pugh分级递增而递增;电解质 K+、Na+、Cl-水平随Child‐Pugh分级递增而呈下降趋势,其中Na+在B级、C级同A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l-水平的降低在各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K+水平在各级之间无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电解质Na+、Cl-水平紊乱程度与Child‐Pugh分级有相关性,对于肝硬化的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曲金宁;李娟;张志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治疗小鼠肝癌的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细胞,应用rmIL‐4、rmGM‐CSF、LPS、RPMI‐1640培养基制备DC。 H22小鼠肝癌细胞灭活后与DC按1∶3混合培养,制备肝癌细胞致敏的DC (DC‐H22)。实验分为DC治疗组、DC‐H22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各组分别腹腔注射后2周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抑瘤率及生存期。结果:(1)治疗前各组间的肿瘤体积基本相同,不同治疗2周后,DC治疗组、DC‐H22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较生理盐水治疗的对照组显著性减小,说明DC及DC‐H22治疗小鼠肝癌可以显著抑制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而H22致敏的DC对肿瘤的抑制程度更大。(2)DC治疗组、DC‐H22组治疗2周后,其抑瘤率分别为31.08%、68.30%,小鼠的存活期亦较盐水对照组延长。结论:小鼠肝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能够更好地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对肝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艳平;马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纳洛酮联合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无创正压呼吸机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45/50),对照组患者为66.00%(3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呼吸循环功能,解除患者呼吸抑制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兰海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宫颈评分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在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来我院分娩的晚期妊娠的孕妇1541例,观察在不同的宫颈评分条件下采用缩宫素、欣普贝生、其他方法引产的妊娠结局。结果:阴道后穹窿放置欣普贝生引产组阴道分娩成功率在宫颈评分4~6分、≤3分分别为66.44%、54.50%,使用缩宫素引产组在宫颈评分≤3分、4~6分、≥7分阴道分娩成功率分别为8.50%、38.10%、80.72%,其他方法引产组在宫颈评分≥7分的病例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0.62%,在同样不成熟宫颈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欣普贝生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使用缩宫素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宫颈条件成熟后,使用缩宫素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与其他方法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在不同的宫颈条件下使用有效的引产方法,可以提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夏叶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FM A、BI评分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护理后FM 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可及时缓解其不良情绪,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开放血胸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开放血胸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剖胸组和胸腔镜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变化。结果:胸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胸管时间、止痛药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等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剖胸组(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的开放血胸患者进行急诊胸腔镜治疗,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创伤相对较小、出血少,利于患者术后及时康复出院,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冯智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 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在随诊中出现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方面。结果:CT表现为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大小不一厚壁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及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中央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降低。结论:肠道间质瘤复发及转移的CT表现多样性,但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相似。
作者: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