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进展

未亚平;刘东华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介入治疗
摘要:急性肺栓塞是临床多发病,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则危及生命。其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胸痛、晕厥等。其目前治疗主要有:药物抗凝、溶栓、介入、肺动脉血栓摘除术、放置腔静脉滤器、超声溶栓等。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导课法在《内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导课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同年级两个高职护理班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试验组则采用导课联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法。结果:两组学生理论和实践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对试验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导课教学法认可度高,98.0%学生认为导课法能提高其学习兴趣。结论:导课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值得实践并推广。

    作者:崔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并腹腔广泛转移及肝脏多发转移1例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 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在随诊中出现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方面。结果:CT表现为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大小不一厚壁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及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中央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降低。结论:肠道间质瘤复发及转移的CT表现多样性,但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相似。

    作者: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基层医院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体会

    目的:提高基层医院对小儿肠套叠诊治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所诊治的41例小儿肠套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均经B超检查,37例诊断为肠套叠,4例疑诊。所有病例均经空气灌肠确诊为肠套叠。41例空气灌肠40例整复成功,1例整复失败,成功率达97.56%。结论:B超应作为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空气灌肠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使用遥控空气灌肠仪进行复位治疗更方便、有效。

    作者:朱云炜;张名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抑郁症药物治疗中不同停药方法对复发的影响比较

    目的:对抑郁症药物治疗患者实施不同停药方式后疾病复发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停药方式对疾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抑郁症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疾病治疗缓解后采用药量递减方式停药,对照组患者则在病情缓解后直接停药,对两组患者停药后疾病复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停药1周后复发6例,停药2周后复发9例;对照组停药1周后复发12例,停药2周后复发18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逐渐递减药量的停药方法能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作者:侯占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糖化白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糖化白蛋白(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根据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ADPSG)新诊断标准下对符合标准的产前检查孕妇,以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作为诊断GDM的标准,根据结果将其中100例孕妇分为健康孕妇组50例和GDM组50例,同时测定两组的GA和HbA1c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GDM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OGTT、GA和 HbA1c值都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GA、HbA1c阳性率分别为38%、24%,健康孕妇组GA、HbA1c阳性率分别为10%、4%。两组GA阳性率高于 HbA1c 。结论:GA和 HbA1c可以与OGTT联合使用,提高GDM 检出率,降低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保证母婴健康安全。

    作者:陈友;朱爱兰;王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实施责任制护理脑血栓患者的康复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实施责任制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责任制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语言功能达标率、肢体功能达标率分别为86.67%、82.22%,对照组分别为62.22%、55.56%,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两组相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脑血栓患者责任制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使语言功能达标率、肢体功能达标率及护理满意率均得到了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及使用。

    作者:冼泳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盖氏骨折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手法整复合并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夹板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盖氏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康述锋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HBV 感染相关的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探讨

    目的:探讨 HBV感染相关的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指标,协助临床判断病情和鉴别诊断。方法:以23例单纯肝硬化组作为对照,分析7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术前指标ALT、TBIL、ALB、AFP和 HBV‐DNA。结果:(1)肝细胞癌各组ALT均高于肝硬化组(P<0.01),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肝细胞癌组TBIL和ALB均与肝硬化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肝细胞癌各组AFP均高于肝硬化组(P<0.05),低分化组高于中分化组(P<0.05),中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P<0.05);(4) HBV‐DNA值与ALT、AFP均无相关性。结论:AFP可作为辅助判断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指标;其他指标对于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病情的判断和与肝硬化的鉴别价值不大,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作者:林梅双;李开飞;吴茂锋;吴晓蔓;邓小燕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各炎症因子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通过检测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及非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 PCT、NT‐proBNP及血常规的水平,探讨各炎症因子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确诊为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和同期非脓毒症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这些患者入ICU 1h内上述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绘制各炎症因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炎症因子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组患者的血PCT、NT‐proBNP及N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对照组(P<0.05)。G -杆菌组患者的血PCT、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G+球菌组(P<0.05)。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ROC曲线表明:PCT、NT‐proBNP的AUC为0.843、0.820。G -杆菌组患者的ROC曲线:PCT、NT‐proBNP的AUC为0.920、0.863。G+球菌组患者的ROC曲线:PCT、NT‐proBNP的AUC为0.735、0.760。结论:血PCT、NT‐proBNP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有预测价值,以PCT 对G -杆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为特异。

    作者:许晓兰;许鹏;於江泉;陈齐红;邵俊;林华;郑瑞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60例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LEEP刀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及阴道出血量。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及阴道排液时间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效果确切,治愈率高,创面愈合快,出血少。

    作者:王翠萍;李曼;冯玉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PCT和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 )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其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40例S A P感染组、30例S A P非感染组患者和5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PC T和IL‐6水平,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 T 和 IL‐6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中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SAP感染组PCT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结论:PCT 和IL‐6水平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并发感染显著相关;密切观察PCT和IL‐6水平变化对SAP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阳海红;吕小元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运用层次理论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运用层次理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护理方法,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过程中,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曦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围麻醉期应用不同类型液体治疗对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应用不同类型液体治疗对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取羟乙基淀粉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乳酸林格氏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h、4h、8h、12h和24h恶心呕吐发生程度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1h、4h、8h、12h和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其凝血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患者在围麻醉期应用羟乙基淀粉液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症状,并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谢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产前、产后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2014年临床证实为胎盘植入的住院患者32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产前超声提示胎盘植入9例,其中合并胎盘前置6例,漏诊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0%;产后超声提示胎盘植入16例,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4.1%;产前、产后超声诊断胎盘植入总体的符合率为78.1%。结论:超声在胎盘植入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其中产后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产前超声检查,对于产前超声检查阴性或未行产前超声检查的高度可疑胎盘植入患者,应行产后超声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治胎盘植入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重泽;杨如容;张雅娟;林丽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儿轮状病毒血症与临床发病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规律与肠道外感染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门诊的74例轮状病毒患儿及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动态检测等方法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血症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以及临床发病特点。结果:74例门诊患儿中,RV‐RN A阳性者5例;46例住院患儿中,RV‐RN A阳性者7例;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临床表现包括重度脱水、高热惊厥、急性左心衰等;外周血检出RV‐RNA阳性为16人次;存在轻度营养不良6例,反复感染者9例,佝偻病患儿4例,既往健康者3例;RV‐RN A阳性共12例临床发病特点主要为腹泻、脱水、发热、惊厥等。结论:轮状病毒血症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脱水以及肠道外器官受损、化验异常等;营养不足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可能会成为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作者:谭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观察

    目的:对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并对比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以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显著,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红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VSD 技术的常见并发症与处理措施研究

    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软组织损伤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收住的61例应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61例患者,共行 VSD手术141次,共1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1.15%,主要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全身并发症和 VSD覆盖不全、装置漏气、引流管堵塞、创面感染、创面出血等局部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结论:VSD技术并发症大多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可能与患者自身情况、术者操作水平及术后护理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作者:胡德庆;叶君健;李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肥大细胞亚型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 C )亚型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和4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进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 C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数量4~22,平均6.7/H P。M C在肿瘤组织中数量为26~138,平均73/H 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型M C计数结果为0~48,平均2.2/HP。C型MC计数结果为16~83,平均51/HP。TC型MC计数结果为0~16,平均1.8/HP。C型与TC型MC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均无关。T型MC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C总数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T型MC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呈负相关。

    作者:张艳红;段春芳;谢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尿培养管保存细小标本的效果

    目的:介绍尿培养管保存手术标本的应用方法;持续改进标本的安全管理。方法:使用尿培养管盛装、固定直径<0.8cm的细小手术标本,与传统保存方法作比较,观察使用的优越性及安全性。结果:尿培养管密封严实稳固,标本固定液渗漏率明显减少,标本内容物无外漏,送检时间显著少于传统方法。结论:尿培养管保存标本方便快捷、安全有效;可以避免固定液外渗浸湿标本信息,杜绝标本混淆;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

    作者:曾田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临床药师对糖尿病患者用药教育及体会

    目的:对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用药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教育体会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5年3月5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教育。对所有患者教育后的结果进行调查,并对教育体会进行讨论。结果:实验组患者评价结果优秀13例,良好10例,教育有效率为82.1%;对照组患者评价结果优秀5例,良好8例,有效率为46.4%,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用药教育能够提升患者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孔令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