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占岭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规律与肠道外感染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门诊的74例轮状病毒患儿及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动态检测等方法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血症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以及临床发病特点。结果:74例门诊患儿中,RV‐RN A阳性者5例;46例住院患儿中,RV‐RN A阳性者7例;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临床表现包括重度脱水、高热惊厥、急性左心衰等;外周血检出RV‐RNA阳性为16人次;存在轻度营养不良6例,反复感染者9例,佝偻病患儿4例,既往健康者3例;RV‐RN A阳性共12例临床发病特点主要为腹泻、脱水、发热、惊厥等。结论:轮状病毒血症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脱水以及肠道外器官受损、化验异常等;营养不足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可能会成为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作者:谭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运用层次理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护理方法,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过程中,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曦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借此研究这四个检测指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内在联系。方法:设有二组,分别是76例 T IA患者(T IA组)和70例健康人(对照组)。获取二组的空腹血液标本,立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检测血清 hs‐CRP、UA的浓度,sysmex‐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D、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的血清hs‐CRP、UA及血浆DD、FIB含量有明显升高(P<0.05)。TIA组FIB与UA、DD无相关性,与hs‐CRP正相关。二组在UA、DD阳性检出率方面相比较,T IA组中U A、DD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DD、FIB水平升高和 T IA密切相关,可将二者作为有价值的临床参考指标,对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徐东升;黄伟;陈炜;胡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钠肽(NT‐proBNP)检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及预后评估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48例,积极控制感染,均采用EGD T方案治疗,检测患者复苏前和复苏6h血流动力学指标和NT‐proBNP指标。结果:复苏后6h ,HR、MAP、GEDVI、ITBVICI、NT‐proBNP等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VL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关分析NT‐proBNP水平与GEDVI、ITBVI、CI均呈正相关(rGEDVI=0.675、rITBVI=0.556、rCI =0.621,均 P<0.05),与EVLWI无相关性(r=0.123,P>0.05)。48例患者经过救治后死亡6例(死亡组),存活42例(存活组),死亡组NT‐proBNP、APACHEⅡ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对患者感染性休克早期容量复苏效果和预后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朱桂保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1月我院行七氟醚麻醉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对照组采用采用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生理盐水静脉泵入,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时、苏醒后5min、拔喉罩后1min平均动脉血压(MAP)和心率(HR)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时间、躁动评分及镇静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苏醒时、苏醒后5min、拔喉罩后1min MAP和HR各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苏醒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躁动发生率和镇静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可维持血压、心率稳定,镇静效果显著,可降低躁动发生率,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汝建芬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0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0例。A组新生儿于出生24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B组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对两组新生儿的初筛通过率、复筛通过率与整体筛查通过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B组新生儿初筛通过率高于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的整体筛查通过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于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其整体筛查通过率将不受到影响。且于72h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通过率高于24h初筛率,可减轻新生儿家属的心理压力,避免二次检查费用消耗。
作者:邓娣娣;魏晚霞;汪丽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对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用药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教育体会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5年3月5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教育。对所有患者教育后的结果进行调查,并对教育体会进行讨论。结果:实验组患者评价结果优秀13例,良好10例,教育有效率为82.1%;对照组患者评价结果优秀5例,良好8例,有效率为46.4%,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用药教育能够提升患者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孔令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宫颈评分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在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来我院分娩的晚期妊娠的孕妇1541例,观察在不同的宫颈评分条件下采用缩宫素、欣普贝生、其他方法引产的妊娠结局。结果:阴道后穹窿放置欣普贝生引产组阴道分娩成功率在宫颈评分4~6分、≤3分分别为66.44%、54.50%,使用缩宫素引产组在宫颈评分≤3分、4~6分、≥7分阴道分娩成功率分别为8.50%、38.10%、80.72%,其他方法引产组在宫颈评分≥7分的病例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0.62%,在同样不成熟宫颈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欣普贝生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使用缩宫素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宫颈条件成熟后,使用缩宫素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与其他方法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在不同的宫颈条件下使用有效的引产方法,可以提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夏叶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治疗小鼠肝癌的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细胞,应用rmIL‐4、rmGM‐CSF、LPS、RPMI‐1640培养基制备DC。 H22小鼠肝癌细胞灭活后与DC按1∶3混合培养,制备肝癌细胞致敏的DC (DC‐H22)。实验分为DC治疗组、DC‐H22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各组分别腹腔注射后2周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抑瘤率及生存期。结果:(1)治疗前各组间的肿瘤体积基本相同,不同治疗2周后,DC治疗组、DC‐H22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较生理盐水治疗的对照组显著性减小,说明DC及DC‐H22治疗小鼠肝癌可以显著抑制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而H22致敏的DC对肿瘤的抑制程度更大。(2)DC治疗组、DC‐H22组治疗2周后,其抑瘤率分别为31.08%、68.30%,小鼠的存活期亦较盐水对照组延长。结论:小鼠肝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能够更好地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对肝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艳平;马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IC U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普通病房护理,观察组予以IC U病房观察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存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术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IC U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满意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慧肖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 C )亚型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和4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进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 C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数量4~22,平均6.7/H P。M C在肿瘤组织中数量为26~138,平均73/H 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型M C计数结果为0~48,平均2.2/HP。C型MC计数结果为16~83,平均51/HP。TC型MC计数结果为0~16,平均1.8/HP。C型与TC型MC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均无关。T型MC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C总数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T型MC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呈负相关。
作者:张艳红;段春芳;谢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刮痧疗法在高血压患者头晕症状中的效果。方法:在遵医嘱用药及实施一般护理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刮痧疗法并观察总结护理效果。结果:患者头晕症状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刮痧疗法对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症状及缩短住院天数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徐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28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后者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结果:对观察组进行“知信行”健康教育后,有86%采用自然分娩方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知信行”健康教育能让初产妇更全面地了解自然分娩优点及其对产妇与胎儿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念,减少社会因素对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坚定其选择自然分娩的信念,而提高自然分娩比率。
作者:曾昭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2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的50例儿童为对照组,均行CRP测定。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入院时的CRP水平及观察组经对症治疗前、后的CRP水平。结果:(1)细菌性肺炎组患者CRP测定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性肺炎组( P均<0.05),病毒性肺炎组与对照组之间CRP测定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对症治疗后,细菌性肺炎组CRP测定水平较急性期显著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测定可作为小儿肺炎病症的初步鉴别手段,而动态监测血清CRP水平对于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用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黄晓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技术置入内外侧双钢板治疗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按 HSS 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钢板外露等并发症,取钢板时患者HSS评分:优12例,良4例,中4例,差0例。结论:微创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满意等优点。
作者:龚景海;顾国明;丁富军;丁志远;陈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3种不同药物预处理对剖宫产术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预防作用。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120例随机分为4组:D组(对照组:麻醉前静注NS 5ml ,30例),试验组A (麻醉前静注盐酸曲马多0.5mg/kg ,30例)、B(麻醉前静注酒石酸布托啡诺1mg ,30例)、C(麻醉前静注地佐辛0.1mg/kg ,30例)。记录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后2h内寒战发生率、手术中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出生即刻、1min、5min的Apgar评分。结果:试验药物预处理后寒战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期间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1min及5min的Apgar评分比较,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镇静评分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镇静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预处理防治麻醉后寒战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郭亚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是社会进步、医院管理及档案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档案管理创新要顺应新时期发展形势积极在变革中寻求发展,以促进档案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本文分析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服务方式、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素质五个方面探讨了创新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医院档案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作者:门淑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应用不同类型液体治疗对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取羟乙基淀粉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乳酸林格氏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h、4h、8h、12h和24h恶心呕吐发生程度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1h、4h、8h、12h和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其凝血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患者在围麻醉期应用羟乙基淀粉液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症状,并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谢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方法对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均常规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予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治疗,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腹部灼烧感及疼痛、饱胀、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好转情况皆比对照组好。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状态。
作者:肖志芳;肖自幼;李国娟;郭慧;李晶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