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 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分析

黄晓兰

关键词:CRP, 小儿肺炎, 细菌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2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的50例儿童为对照组,均行CRP测定。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入院时的CRP水平及观察组经对症治疗前、后的CRP水平。结果:(1)细菌性肺炎组患者CRP测定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性肺炎组( P均<0.05),病毒性肺炎组与对照组之间CRP测定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对症治疗后,细菌性肺炎组CRP测定水平较急性期显著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测定可作为小儿肺炎病症的初步鉴别手段,而动态监测血清CRP水平对于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用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纳洛酮联合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纳洛酮联合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无创正压呼吸机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45/50),对照组患者为66.00%(3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呼吸循环功能,解除患者呼吸抑制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兰海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阴道彩超检查在诊断妇科急腹症方面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阴道彩超检查在诊断妇科急腹症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急腹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腹部彩超检查,研究组患者予以阴道彩超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误诊23例,研究组误诊8例,研究组患者的误诊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彩超检查妇科急腹症有操作方便、无创口以及误诊率低的优点,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在妇科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作为辅助诊断方式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进;赵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宫颈 TCT 、HPV 联合阴道镜及宫颈锥切术在宫颈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宫颈TCT、HPV联合阴道镜及宫颈锥切术,在宫颈病变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福清市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各类宫颈病变患者。经宫颈TCT筛查,结果均为AS‐CUS及以上者;经HPV检查分流,均为HPV高危型者。其中465例有指征者行阴道镜+活检,其中118例CIN均行阴道镜+LEEP术的联合诊治。结果:465例患者中,TCT阳性302例,检出率64.95%;HPV阳性260例,检出率55.91%。阴道镜活检病理阳性406例,病理阳性率87.31%。LEEP术118例,病理阳性112例,病理阳性率高达94.92%,宫颈早期浸润癌4例,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3个月后经再次TCT,阴道镜复查,84.4%的CIN患者转为慢性炎症,宫颈锥切术后总有效率94.38%,18例CINⅢ患者3个月后经再次TCT和阴道镜活检复查,提示CINⅢ病变2例,复发率1.11%,该2例持续CINⅢ患者自愿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同前。结论:采用宫颈TCT筛查、HPV分流筛查,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及宫颈锥切术联合诊治,可显著提高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及时、有效治疗,进而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生,保障女性宫颈健康。

    作者:施珲;庄月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60例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LEEP刀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及阴道出血量。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及阴道排液时间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效果确切,治愈率高,创面愈合快,出血少。

    作者:王翠萍;李曼;冯玉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HBV 感染相关的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探讨

    目的:探讨 HBV感染相关的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患者实验室指标,协助临床判断病情和鉴别诊断。方法:以23例单纯肝硬化组作为对照,分析7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术前指标ALT、TBIL、ALB、AFP和 HBV‐DNA。结果:(1)肝细胞癌各组ALT均高于肝硬化组(P<0.01),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肝细胞癌组TBIL和ALB均与肝硬化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肝细胞癌各组AFP均高于肝硬化组(P<0.05),低分化组高于中分化组(P<0.05),中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P<0.05);(4) HBV‐DNA值与ALT、AFP均无相关性。结论:AFP可作为辅助判断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指标;其他指标对于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病情的判断和与肝硬化的鉴别价值不大,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作者:林梅双;李开飞;吴茂锋;吴晓蔓;邓小燕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术后残余尿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术后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尿管护理,治疗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葛栋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盖氏骨折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手法整复合并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夹板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盖氏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小夹板联合石膏固定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康述锋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亲属陪护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亲属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对老年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有患者家属进行陪护。对照组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通过给予亲属陪护人员相应的健康教育,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睡眠障碍、误吸、坠床、跌倒、压疮、烫伤等护理安全问题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进行亲属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安全问题。

    作者:刘庆林;张化民;王淑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脑出血术后患者的ICU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IC U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普通病房护理,观察组予以IC U病房观察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存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术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IC U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满意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慧肖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宫颈评分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宫颈评分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在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来我院分娩的晚期妊娠的孕妇1541例,观察在不同的宫颈评分条件下采用缩宫素、欣普贝生、其他方法引产的妊娠结局。结果:阴道后穹窿放置欣普贝生引产组阴道分娩成功率在宫颈评分4~6分、≤3分分别为66.44%、54.50%,使用缩宫素引产组在宫颈评分≤3分、4~6分、≥7分阴道分娩成功率分别为8.50%、38.10%、80.72%,其他方法引产组在宫颈评分≥7分的病例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0.62%,在同样不成熟宫颈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欣普贝生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使用缩宫素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宫颈条件成熟后,使用缩宫素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与其他方法引产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在不同的宫颈条件下使用有效的引产方法,可以提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夏叶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路径式护理健康教育在剖宫产产妇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路径式护理健康教育在剖宫产产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3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产妇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路径式护理健康教育。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手术配合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长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对于手术配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都优于对照组。产妇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和平均住院时长,观察组也要优于对照组,并且数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路径式护理在剖宫产的不同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深入进行整体护理,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邹婷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儿轮状病毒血症与临床发病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规律与肠道外感染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门诊的74例轮状病毒患儿及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动态检测等方法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血症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以及临床发病特点。结果:74例门诊患儿中,RV‐RN A阳性者5例;46例住院患儿中,RV‐RN A阳性者7例;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临床表现包括重度脱水、高热惊厥、急性左心衰等;外周血检出RV‐RNA阳性为16人次;存在轻度营养不良6例,反复感染者9例,佝偻病患儿4例,既往健康者3例;RV‐RN A阳性共12例临床发病特点主要为腹泻、脱水、发热、惊厥等。结论:轮状病毒血症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脱水以及肠道外器官受损、化验异常等;营养不足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可能会成为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作者:谭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脑钠肽检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及预后评估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脑钠肽(NT‐proBNP)检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及预后评估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48例,积极控制感染,均采用EGD T方案治疗,检测患者复苏前和复苏6h血流动力学指标和NT‐proBNP指标。结果:复苏后6h ,HR、MAP、GEDVI、ITBVICI、NT‐proBNP等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VL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关分析NT‐proBNP水平与GEDVI、ITBVI、CI均呈正相关(rGEDVI=0.675、rITBVI=0.556、rCI =0.621,均 P<0.05),与EVLWI无相关性(r=0.123,P>0.05)。48例患者经过救治后死亡6例(死亡组),存活42例(存活组),死亡组NT‐proBNP、APACHEⅡ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对患者感染性休克早期容量复苏效果和预后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朱桂保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BI指数以及FM A评分的变化,评价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进行高频重复rTMS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10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统计两者患者在治疗结束后NIHSS评分、BI指数以及FM A评分变化,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2%,治疗后NIHSS评分、BI指数、FM A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作者:陈以卫;刘少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刮痧疗法在高血压头晕症状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刮痧疗法在高血压患者头晕症状中的效果。方法:在遵医嘱用药及实施一般护理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刮痧疗法并观察总结护理效果。结果:患者头晕症状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刮痧疗法对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症状及缩短住院天数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徐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抑郁症药物治疗中不同停药方法对复发的影响比较

    目的:对抑郁症药物治疗患者实施不同停药方式后疾病复发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停药方式对疾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抑郁症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疾病治疗缓解后采用药量递减方式停药,对照组患者则在病情缓解后直接停药,对两组患者停药后疾病复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停药1周后复发6例,停药2周后复发9例;对照组停药1周后复发12例,停药2周后复发18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逐渐递减药量的停药方法能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作者:侯占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痛点阻滞联合关节制动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70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首次痛点阻滞予以石膏托外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2~3周;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在关节疼痛、运动功能等方面改善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方法可缩短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治疗时间,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苏天亮;刘艳莉;徐向东;郑立;回艳梅;孙和民;李艳春;金艳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血清 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2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的50例儿童为对照组,均行CRP测定。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入院时的CRP水平及观察组经对症治疗前、后的CRP水平。结果:(1)细菌性肺炎组患者CRP测定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性肺炎组( P均<0.05),病毒性肺炎组与对照组之间CRP测定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对症治疗后,细菌性肺炎组CRP测定水平较急性期显著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测定可作为小儿肺炎病症的初步鉴别手段,而动态监测血清CRP水平对于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用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黄晓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FM A、BI评分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护理后FM 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可及时缓解其不良情绪,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PDCA 循环法在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中的效果。方法:68例新聘养老护理人员中,实验组37例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岗前培训,对照组31例应用传统授课方法,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实验组培训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且老人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结论:运用 PDC A循环法对新聘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增强培训效果。

    作者:朱彩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