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分析环乳晕切开和传统放射状切开对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观察组采用环乳晕切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癌,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也保证了乳腺的血液供应,增强了美观,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加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气道炎症反应在COPD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烟草、烟雾等刺激因素作用下引起气道炎症细胞募集,激发先天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进而导致气管壁增厚,气道重塑,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黏液高分泌和肺实质弹性结构缺失,这是COPD发病的重要基础结构病变。COPD治疗方法很多,本文通过深入了解COPD炎症发病机制,总结COPD抗炎治疗进展,包括戒烟、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等。
作者:赵国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BI指数以及FM A评分的变化,评价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进行高频重复rTMS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10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统计两者患者在治疗结束后NIHSS评分、BI指数以及FM A评分变化,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2%,治疗后NIHSS评分、BI指数、FM A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作者:陈以卫;刘少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和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疲乏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疲乏情况、恶心呕吐情况、呼吸情况、失眠情况和食欲、便秘、腹泻等健康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有利于提高化疗效果。
作者:陈燕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1月我院行七氟醚麻醉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对照组采用采用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生理盐水静脉泵入,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时、苏醒后5min、拔喉罩后1min平均动脉血压(MAP)和心率(HR)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时间、躁动评分及镇静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苏醒时、苏醒后5min、拔喉罩后1min MAP和HR各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苏醒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躁动发生率和镇静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可维持血压、心率稳定,镇静效果显著,可降低躁动发生率,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汝建芬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3种不同药物预处理对剖宫产术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预防作用。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120例随机分为4组:D组(对照组:麻醉前静注NS 5ml ,30例),试验组A (麻醉前静注盐酸曲马多0.5mg/kg ,30例)、B(麻醉前静注酒石酸布托啡诺1mg ,30例)、C(麻醉前静注地佐辛0.1mg/kg ,30例)。记录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后2h内寒战发生率、手术中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出生即刻、1min、5min的Apgar评分。结果:试验药物预处理后寒战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期间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1min及5min的Apgar评分比较,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镇静评分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镇静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预处理防治麻醉后寒战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郭亚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4d围手术期护理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手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针对100例泌尿外科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钬激光碎石手术的治疗,通过4d围手术期护理来帮助患者康复。结果:100例输尿管结石病例在术后随访3个月的时间内均无并发症出现,97%的输尿管结石被击碎至1~2mm 以下,其中95.6%的患者成功排石;结石粉碎时间为15~45min ,平均时间25min;手术时间30~85min ,平均时间55min。结论: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进行有效的4d内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早的康复,提高其预后效果。
作者:姚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早期行为疗法及语言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10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针灸理疗常规治疗,实验组采取除药物、针灸理疗外,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及语言康复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48,P<0.05),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结论:采取药物、针灸理疗并结合心理疏导、行为疗法及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江长洪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为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 H EL模式对2013年1-12月全院发生的5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及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结果:整改后2014年1-12月共发生不良事件30例,与2013年发生率比较显著降低,改进前后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运用S H EL模式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所制定的改进措施更有针对性,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IC U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普通病房护理,观察组予以IC U病房观察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存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术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IC U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满意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慧肖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硬化患者电解质紊乱的特点。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检测血清电解质,包括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比较电解质紊乱情况。结果:在肝硬化患者中多数存在电解质紊乱(占66%),且紊乱程度随Child‐Pugh分级递增而递增;电解质 K+、Na+、Cl-水平随Child‐Pugh分级递增而呈下降趋势,其中Na+在B级、C级同A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l-水平的降低在各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K+水平在各级之间无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电解质Na+、Cl-水平紊乱程度与Child‐Pugh分级有相关性,对于肝硬化的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曲金宁;李娟;张志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10d前开始出现胸闷、心慌、气喘症状,常在活动时发作,不能平卧,休息后能自行缓解,伴腹膨隆,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双下肢肿胀,稍动即有胸闷气喘症状,后转我院治疗。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2)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3)V1~V4 R波递增不足;(4)心肌缺血。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增大(左房前后径46mm ,左室前后径62mm ),左室下壁心肌变薄,呈瘤样向外膨出,范围约50mm ×30mm(图1),呈矛盾运动,其上可见回声中断约6mm。彩色多普勒示回声中断处探及室水平收缩期高速左向右分流(图2、3);三尖瓣见轻度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56mmHg(1mmHg=0.133kPa)。超声诊断:左室下壁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伴穿孔,三尖瓣轻度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实验室检查示:心肌酶谱增高,肌钙蛋白(cT nI)0.198ng/ml。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之第一对角支近段闭塞,回旋支近段及远段60%~70%狭窄,血流T IM I 3级;右冠中段闭塞,血流T IM I 0级。
作者:于海迪;陈勇;马勇;陈银花;袁静;杨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调查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方法:随机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228例,采用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表,调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在228例患者中,服药、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坚持运动、健康教育的依从率分别为80.26%、72.81%、26.32%、39.91%、25.00%。治疗依从性好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依从性差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服药、运动、饮食控制、健康教育方面依从性较差,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作者:何宇涵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中的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并且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小的影响,需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但目前 ADHD的诊断非常依赖对患儿特异性症状的观察以及医师的经验,综合诊断也难以把握患儿病情,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均十分常见,因此尚需要更加有效的临床检查手段。并且目前对患儿的治疗还以药物治疗为主,不得不考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并且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更加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的开发势在必行。
作者:蒋艳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术后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尿管护理,治疗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葛栋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LEEP刀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及阴道出血量。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及阴道排液时间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效果确切,治愈率高,创面愈合快,出血少。
作者:王翠萍;李曼;冯玉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实施责任制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责任制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语言功能达标率、肢体功能达标率分别为86.67%、82.22%,对照组分别为62.22%、55.56%,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两组相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脑血栓患者责任制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使语言功能达标率、肢体功能达标率及护理满意率均得到了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及使用。
作者:冼泳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 C )亚型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和4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进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 C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数量4~22,平均6.7/H P。M C在肿瘤组织中数量为26~138,平均73/H 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型M C计数结果为0~48,平均2.2/HP。C型MC计数结果为16~83,平均51/HP。TC型MC计数结果为0~16,平均1.8/HP。C型与TC型MC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均无关。T型MC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C总数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T型MC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呈负相关。
作者:张艳红;段春芳;谢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住院的治疗前糖尿病患者128例(实验组)和同期门诊健康的体检者128例(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水平,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成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单忠奎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