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建芬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中的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并且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小的影响,需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但目前 ADHD的诊断非常依赖对患儿特异性症状的观察以及医师的经验,综合诊断也难以把握患儿病情,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均十分常见,因此尚需要更加有效的临床检查手段。并且目前对患儿的治疗还以药物治疗为主,不得不考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并且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更加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的开发势在必行。
作者:蒋艳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 C )亚型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和4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进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 C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数量4~22,平均6.7/H P。M C在肿瘤组织中数量为26~138,平均73/H 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型M C计数结果为0~48,平均2.2/HP。C型MC计数结果为16~83,平均51/HP。TC型MC计数结果为0~16,平均1.8/HP。C型与TC型MC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均无关。T型MC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C总数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T型MC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呈负相关。
作者:张艳红;段春芳;谢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 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在随诊中出现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方面。结果:CT表现为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大小不一厚壁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及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中央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降低。结论:肠道间质瘤复发及转移的CT表现多样性,但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相似。
作者: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28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后者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结果:对观察组进行“知信行”健康教育后,有86%采用自然分娩方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知信行”健康教育能让初产妇更全面地了解自然分娩优点及其对产妇与胎儿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念,减少社会因素对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坚定其选择自然分娩的信念,而提高自然分娩比率。
作者:曾昭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70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首次痛点阻滞予以石膏托外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2~3周;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在关节疼痛、运动功能等方面改善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痛点阻滞联合膝关节短期制动方法可缩短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治疗时间,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苏天亮;刘艳莉;徐向东;郑立;回艳梅;孙和民;李艳春;金艳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方法对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均常规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予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治疗,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腹部灼烧感及疼痛、饱胀、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好转情况皆比对照组好。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状态。
作者:肖志芳;肖自幼;李国娟;郭慧;李晶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多发病,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则危及生命。其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胸痛、晕厥等。其目前治疗主要有:药物抗凝、溶栓、介入、肺动脉血栓摘除术、放置腔静脉滤器、超声溶栓等。
作者:未亚平;刘东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亲属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对老年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有患者家属进行陪护。对照组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通过给予亲属陪护人员相应的健康教育,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睡眠障碍、误吸、坠床、跌倒、压疮、烫伤等护理安全问题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进行亲属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安全问题。
作者:刘庆林;张化民;王淑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钠肽(NT‐proBNP)检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及预后评估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48例,积极控制感染,均采用EGD T方案治疗,检测患者复苏前和复苏6h血流动力学指标和NT‐proBNP指标。结果:复苏后6h ,HR、MAP、GEDVI、ITBVICI、NT‐proBNP等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VL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关分析NT‐proBNP水平与GEDVI、ITBVI、CI均呈正相关(rGEDVI=0.675、rITBVI=0.556、rCI =0.621,均 P<0.05),与EVLWI无相关性(r=0.123,P>0.05)。48例患者经过救治后死亡6例(死亡组),存活42例(存活组),死亡组NT‐proBNP、APACHEⅡ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对患者感染性休克早期容量复苏效果和预后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朱桂保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基因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0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都未使用过射线、放射线以及致基因突变的药物。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180例和高血压组100例,同时选取120例健康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血管紧张素原基因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的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的心肌梗死危险因子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的数据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中,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形态的多样是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重要遗传性危险因素。
作者:李虹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对抑郁症药物治疗患者实施不同停药方式后疾病复发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停药方式对疾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抑郁症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疾病治疗缓解后采用药量递减方式停药,对照组患者则在病情缓解后直接停药,对两组患者停药后疾病复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停药1周后复发6例,停药2周后复发9例;对照组停药1周后复发12例,停药2周后复发18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逐渐递减药量的停药方法能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作者:侯占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小儿肺炎的患儿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依据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炎恢复期患儿的临床前安全资料并结合患儿体质状况,按照Dollry法给予患儿初始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剂量为0.3μg · kg -1,并限制高剂量为2.0μg · kg -1。采用单次、连续多次肌内注射给药的方法,动态观察用药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记录患儿试验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23例单次给药以及9例多次给药受试患儿在应用不同剂量药物后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未见异常症状,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给予病毒性肺炎患儿肌内注射0.3~2.0μg·kg -1重组人干扰素α‐1b,临床疗效高、耐受性高、安全性高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焦爱萍;秋艳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路径式护理健康教育在剖宫产产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3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产妇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路径式护理健康教育。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手术配合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长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对于手术配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都优于对照组。产妇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和平均住院时长,观察组也要优于对照组,并且数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路径式护理在剖宫产的不同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深入进行整体护理,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邹婷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通过检测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及非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 PCT、NT‐proBNP及血常规的水平,探讨各炎症因子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确诊为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和同期非脓毒症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这些患者入ICU 1h内上述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绘制各炎症因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炎症因子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组患者的血PCT、NT‐proBNP及N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对照组(P<0.05)。G -杆菌组患者的血PCT、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G+球菌组(P<0.05)。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ROC曲线表明:PCT、NT‐proBNP的AUC为0.843、0.820。G -杆菌组患者的ROC曲线:PCT、NT‐proBNP的AUC为0.920、0.863。G+球菌组患者的ROC曲线:PCT、NT‐proBNP的AUC为0.735、0.760。结论:血PCT、NT‐proBNP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有预测价值,以PCT 对G -杆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为特异。
作者:许晓兰;许鹏;於江泉;陈齐红;邵俊;林华;郑瑞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纤支镜肺泡灌洗对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48例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有效性时间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67%)比对照组(70.83%)高,且各项有效性时间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患者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对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的影响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洪素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FM A、BI评分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护理后FM 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可及时缓解其不良情绪,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规律与肠道外感染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门诊的74例轮状病毒患儿及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动态检测等方法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血症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以及临床发病特点。结果:74例门诊患儿中,RV‐RN A阳性者5例;46例住院患儿中,RV‐RN A阳性者7例;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临床表现包括重度脱水、高热惊厥、急性左心衰等;外周血检出RV‐RNA阳性为16人次;存在轻度营养不良6例,反复感染者9例,佝偻病患儿4例,既往健康者3例;RV‐RN A阳性共12例临床发病特点主要为腹泻、脱水、发热、惊厥等。结论:轮状病毒血症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脱水以及肠道外器官受损、化验异常等;营养不足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可能会成为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作者:谭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软组织损伤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收住的61例应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61例患者,共行 VSD手术141次,共1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1.15%,主要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全身并发症和 VSD覆盖不全、装置漏气、引流管堵塞、创面感染、创面出血等局部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结论:VSD技术并发症大多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可能与患者自身情况、术者操作水平及术后护理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作者:胡德庆;叶君健;李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