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珍
目的:探讨新生儿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0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0例。A组新生儿于出生24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B组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对两组新生儿的初筛通过率、复筛通过率与整体筛查通过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B组新生儿初筛通过率高于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的整体筛查通过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于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其整体筛查通过率将不受到影响。且于72h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通过率高于24h初筛率,可减轻新生儿家属的心理压力,避免二次检查费用消耗。
作者:邓娣娣;魏晚霞;汪丽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规律与肠道外感染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门诊的74例轮状病毒患儿及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动态检测等方法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血症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以及临床发病特点。结果:74例门诊患儿中,RV‐RN A阳性者5例;46例住院患儿中,RV‐RN A阳性者7例;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临床表现包括重度脱水、高热惊厥、急性左心衰等;外周血检出RV‐RNA阳性为16人次;存在轻度营养不良6例,反复感染者9例,佝偻病患儿4例,既往健康者3例;RV‐RN A阳性共12例临床发病特点主要为腹泻、脱水、发热、惊厥等。结论:轮状病毒血症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脱水以及肠道外器官受损、化验异常等;营养不足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可能会成为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作者:谭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小儿肺炎的患儿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依据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炎恢复期患儿的临床前安全资料并结合患儿体质状况,按照Dollry法给予患儿初始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剂量为0.3μg · kg -1,并限制高剂量为2.0μg · kg -1。采用单次、连续多次肌内注射给药的方法,动态观察用药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记录患儿试验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23例单次给药以及9例多次给药受试患儿在应用不同剂量药物后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未见异常症状,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给予病毒性肺炎患儿肌内注射0.3~2.0μg·kg -1重组人干扰素α‐1b,临床疗效高、耐受性高、安全性高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焦爱萍;秋艳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 )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其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40例S A P感染组、30例S A P非感染组患者和5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PC T和IL‐6水平,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 T 和 IL‐6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中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SAP感染组PCT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结论:PCT 和IL‐6水平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并发感染显著相关;密切观察PCT和IL‐6水平变化对SAP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阳海红;吕小元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BI指数以及FM A评分的变化,评价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进行高频重复rTMS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10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统计两者患者在治疗结束后NIHSS评分、BI指数以及FM A评分变化,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2%,治疗后NIHSS评分、BI指数、FM A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川芎嗪静滴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作者:陈以卫;刘少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借此研究这四个检测指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内在联系。方法:设有二组,分别是76例 T IA患者(T IA组)和70例健康人(对照组)。获取二组的空腹血液标本,立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检测血清 hs‐CRP、UA的浓度,sysmex‐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D、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的血清hs‐CRP、UA及血浆DD、FIB含量有明显升高(P<0.05)。TIA组FIB与UA、DD无相关性,与hs‐CRP正相关。二组在UA、DD阳性检出率方面相比较,T IA组中U A、DD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DD、FIB水平升高和 T IA密切相关,可将二者作为有价值的临床参考指标,对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徐东升;黄伟;陈炜;胡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住院的治疗前糖尿病患者128例(实验组)和同期门诊健康的体检者128例(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水平,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成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单忠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应用不同类型液体治疗对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取羟乙基淀粉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乳酸林格氏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h、4h、8h、12h和24h恶心呕吐发生程度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1h、4h、8h、12h和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其凝血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患者在围麻醉期应用羟乙基淀粉液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症状,并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谢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介绍尿培养管保存手术标本的应用方法;持续改进标本的安全管理。方法:使用尿培养管盛装、固定直径<0.8cm的细小手术标本,与传统保存方法作比较,观察使用的优越性及安全性。结果:尿培养管密封严实稳固,标本固定液渗漏率明显减少,标本内容物无外漏,送检时间显著少于传统方法。结论:尿培养管保存标本方便快捷、安全有效;可以避免固定液外渗浸湿标本信息,杜绝标本混淆;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
作者:曾田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中的效果。方法:68例新聘养老护理人员中,实验组37例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岗前培训,对照组31例应用传统授课方法,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实验组培训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且老人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结论:运用 PDC A循环法对新聘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增强培训效果。
作者:朱彩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来治疗胸腰椎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等资料。术后指导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1周后戴腰围下床活动。结果:手术平均时间94.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39.2ml;术后平均切口引流量82.5ml。术后36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6~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术后VAS、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骨折均得到复位,后凸得到矫正,无内固定失败、腰痛等并发症。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减轻对椎旁肌肉软组织损伤,增加伤椎椎体的骨量及椎体的抗压稳定性,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魏东;唐雪彬;刘征;刘加元;李华;岳喜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男性乳腺发育症(Gynecomastia ,GYN)是指男性乳腺组织异常发育、乳腺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组疾病,该疾病在年轻男性中的发病率高达38%,占男性乳房疾病的60%~80%。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男性乳腺发育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希望对临床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鲍旭;孙强;郭春利;孟祥朝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自理能力评估对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指导的效果。方法:于2013年5月-2015年4月选取82例住院进行宫颈癌手术的患者,依照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自理能力评估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进行指导;对照组患者术后不采用自理能力评估进行指导,只采用回家调养的方式。对比分析两组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指导效果和指导前、后自理能力改善情况及患者对指导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92.7%,总有效率97.6%,对照组的显效率73.2%,总有效率85.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自理能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指导满意度95.1%,对照组85.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理能力评估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进行指导的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魏晚霞;邓娣娣;夏为书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纤支镜肺泡灌洗对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48例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有效性时间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67%)比对照组(70.83%)高,且各项有效性时间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患者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 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在随诊中出现复发及肝脏转移的CT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方面。结果:CT表现为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大小不一厚壁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及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中央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降低。结论:肠道间质瘤复发及转移的CT表现多样性,但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相似。
作者: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对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的影响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洪素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防己黄芪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总胆固醇、24h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治疗后总胆固醇、24h尿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尿蛋白及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延缓肾脏损伤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高凝状态作用有关。
作者:张敏;岳宜寰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