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萍
药剂学实验教学选取浸出制剂为实验对象,开展浸出制剂自主设计实验,通过选取处方,设计方案,提高了学生独立完成文献资料查阅及选取立项课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药学专业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贺青姣;刘廷艳;龚明;侯飞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损害包括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等,其治疗方法融合了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及内科支持治疗,而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在糖尿病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本文就近5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进展进行综述,着重包括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理论进展、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进展、中医内治法治疗糖尿病足进展、专方专药几个方面.
作者:王娟;杨朝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与生活压力的增加,偏头痛疾病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其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此病的治疗,针灸疗法通过对经脉气血的调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旋静;辛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从炎症角度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慢性肾衰不安腿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56例有不安腿综合征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人和对照组28人,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1片/次,3次/日,治疗组用生脉注射液(静滴40 ml/日),14天为1疗程.于治疗前后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从临床疗效看,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71.4%;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5.7%; 从hs-CRP水平看,治疗组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生脉注射液可减轻慢性肾衰的微炎症状态、改善组织周围血供,从而改善了患者不安腿综合征的症状.
作者:费秀丽;何立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化浊行血颗粒对食饵性AS模型大鼠血脂、ET-1、NO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AS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按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料法建立大鼠食饵性AS模型.药物组给予化浊行血颗粒水溶液,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连续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TC、TG、HDL-C、LDL-C、ET-1、NO.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明显增高(P<0.05),HDL-C基本一致;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TC、TG、LDL-C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增高(P<0.05);ET-1、N0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化浊行血颗粒可调控血脂,并保护血管内皮.
作者:周永红;张皓;胡怀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传统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多与肺、胃、肾密切相关,辨证多以阴虚燥热为纲,本文根据历代中医文献对消渴病的论述及济宁地区的生活习惯,结合临床实践和肝脾的病理生理特性、肝脾的相互关系,阐述肝脾在发病中的重要性,提示肝郁脾虚为2型糖尿病致病的重要病机,提出以疏肝健脾为法治疗2型糖尿病,结合现代生化指标初步解释治疗原理.举验案1例.
作者:侯宇辉;程娜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对胸腰椎暴裂骨折患者应用中药与自牵按摩袋配合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该疗法的应用价值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纳的36例胸腰椎暴裂骨折患者进行回归性分析,全体患者均使用中药与自牵按摩袋配合功能锻炼进行治疗.结果 36例患者经治疗后,肿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发生神经损伤.随访3年,全体患者均无双下肢神经症状,活动功能完全正常.结论 使用中药与自牵按摩袋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暴裂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平;乐智卿;黄夏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经方备受古今医家推崇,其在失眠疾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如栀子豉汤、小陷胸汤、归脾汤等至今仍在临床广泛使用.本文检索了2000年至今的文献,按其主要表现分证对经方治疗失眠疾病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吕明圣;王瑢睿;王冠群;杨建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增液汤治疗脊髓损伤后便秘的疗效.方法 把48例脊髓损伤后便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肠道护理,治疗组还采用电针配合增液汤辨证治疗,治疗30天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0天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有效率为54.16%,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电针配合增液汤辨证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便秘情况,疗效较好.
作者:郭冰;张相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从中医经络循行联合脏腑分属理论并附以临床验案,介绍了徐寅平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痤疮的经验,即痤疮一病,乃脏腑功能失常而内生火、热、痰、湿、瘀诸邪气,进而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所致.痤疮常常发生于颜面的不同部位,据此可推知不同脏腑经络的正邪进退、虚实变化.根据痤疮分布部位及所对应的脏腑、经络,结合全身症状,以腹针为主要手段,配合体针治疗,疗效显著,特色突出.
作者:申斌;于川;徐寅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抗毒合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ZORBAX SB-C18;流动相:乙腈-0.4%磷酸溶液(15:85);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327 nm.结果 绿原酸在0.0904~0.90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平均回收率为98.29%,RSD=1.06% (n=6).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用于抗毒合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邓松岳;王迎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从健康到疾病的发生必然经历:健康→体质偏颇→亚健康→疾病的过程,体质偏颇是亚健康状态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现将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思想有机结合,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健康到体质偏颇的预防,预防的关键是调理体质,以降低偏颇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二是从体质偏颇向亚健康和疾病转化的预防,预防关键是改善病理体质、辨识易感人群,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分型调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孙大中;修宗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药自拟益气和胃方配合化疗在消化道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采用规范的化疗方案,治疗组加服中药理气和胃方,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体重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体重变化等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拟理气和胃方配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并能有效降低化疗毒副作用.
作者:李应宏;张宇杰;王芸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关注,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已逐渐被阐释,不管是从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笔者整理近10年来中药调整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总结单味中药对肠道微生态调节的研究,从健脾化湿药、补益药、清热解毒药、泻下药、消食药及理气药等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进行概述.
作者:吴国琳;余国友;范小芬;卢雯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中药在肛周脓肿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治疗肛周脓肿的患者98例,随机将9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49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术前采用外科常规对症治疗,术后采用抗生素加中药坐浴.治疗组患者术前采用清热解毒功效的黄连解毒汤,术后采用扶正祛邪功效的中药坐浴,将紫榆膏、生肌膏条涂在肛门内.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5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中药治疗肛周脓肿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满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些年,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及政府对基层医院的财政上的挟持,医院在硬件建设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中医院急诊的发展.这篇文章从县级中医院急诊的现状如专业医疗资源匮乏、急诊科室管理人员脱离临床、总体调度欠完善、社区急救能力待提高、中医特色不突出等方面进行浅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马艳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现代文献特征进行分析,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及科研.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获得国内有关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相关文献,对1994-2014年间国内医学期刊正式发表的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炎文献进行地区分布、历年数量、肺炎类型、用药种类进行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 近20年来国内正式发表了39篇相关文献,2006年后学术界开始重视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相关研究,其中浙江、黑龙江等省份为研究的核心地区.应用该疗法治疗卒中后肺炎、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报道多,对痰热清注射液的研究为深入.结论 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了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有效方剂及用药规律,为今后规范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科研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何宇喆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治疗类风温性关节炎的常用并且疗效好的针灸疗法.方法 在CNKI、VIP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治法文献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文献中的针灸疗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方法使用频次多的针灸并用,其次是针灸联合中药.结论 针灸对该病的治疗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樊志忠;杨金华;虞跃跃;李双;韩君萍;赵叶;崔建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便秘在临床上,属于伴随疾病而存在一个症状,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长,排出时间延长,粪质坚硬,便量减少,排出困难不畅.特殊情况下合并直肠胀感及排便不禁的临床症状.据国内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出的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出的结果表明:便秘的发病率为0.1~0.15,老年患者比重大,其中仅60岁以上患者人数就占总便秘患者的18%~23%.便秘患者常伴随腹部的不适感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临床观察表明其常可诱发或加重消化系统的相关疾病,诱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因而有效的治疗便秘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所关注.现有大量临床报道显示针灸对便秘的治疗确切有效[1].
作者:丁庆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17、18世纪耶稣会士来华时期,中西医发展水平大致相当,耶稣会士以文化交流的心态来审视中医,他们所翻译的西医书籍主要以性学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影响有限.而19世纪新教传教士来华时期,西方医学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医学的转变,他们以现代医学的标尺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甚至提出在中国建立西方医学体系.他们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对中医造成了巨大冲击,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促就了近代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形成.
作者:郭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