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发热待查患者的心理干预策略

张妍

关键词:发热待查, 心理, 干预策略
摘要: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共有症状之一,大多数的发热原因容易查清.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波动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能明确病因者,是临床较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1].部分FUO经过进一步的观察与特殊检查可明确诊断,但仍有约10%的FUO 终不能确诊,病程甚至拖延数年,FUO病死率为10%~30%[2].由于病情的特殊性,经治疗后体温仍不能下降至正常,FUO患者常存在焦虑、紧张、恐惧、否认、睡眠紊乱等心理问题.通过对我科2009年6-12月收治的52例发热待查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解决了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寻找诊断线索,确定病因,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明显改善了病情及预后,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护理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科共收治52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2例患者5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腹痛腹胀的观察、胃肠减压护理、胃肠外营养支持(TPN)护理、中药大承气汤经胃管注入加保留灌肠、应用生长抑制素、口腔护理等护理措施,全组病例于7~23d(平均18d)治愈出院;其中1例及时转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综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谭春娣;张彩萍;廖春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配合

    消化道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1].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1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2],所以临床上一旦发现息肉应积极处理,在排除黏膜下肿物后,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已成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宽蒂、大息肉(直径大于2.0cm者)[3]既往仍是内镜治疗的禁区[3].本院自2005年以来, 采用经结肠镜尼龙绳套扎或钛夹钳夹后,再予高频电圈套器摘除, 疗效满意.现将我院开展的21例配合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王桂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金黄膏外敷治疗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金黄膏外敷治疗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2月-2011年9月治疗的158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3例)、试验组(5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头孢曲松钠、替硝唑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灌肠基础上行金黄膏外敷,试验组行金黄膏外敷患处,每隔1d换1次外敷药物,7~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痊愈19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67.31%,观察组痊愈30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为92.45%,试验组痊愈27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90.57%,观察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与观察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黄膏单用或是与中药保留灌肠方法联合应用,均对炎性包块的治疗具有显著性,治愈率高,单独采用金黄膏外敷比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方法更简单,疗效同样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张春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胃肠道间质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作者:纪洪媛;董淑慧;潘彦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我院开展抗生素分级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目的: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抗生素分线使用,分级管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结果:我院抗生素应用得到了规范管理,达到了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的目的.结论:通过对抗生素分线使用、分级管理,抗生素合理应用有了很大提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李磊;宫京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晚期产后出血25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本文对我院10年间收治的25例晚期产后出血病例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10年12月,10年间我院分娩总数14 597例,其中经阴道分娩7 736例,剖宫产6 861例.按照产后出血发生在24h以后者称为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本组有25例,占同期分娩的0.17%,本组年龄小的24岁,大34岁,平均年龄28岁;初产妇24例,经产妇有剖宫产史1例.

    作者:张润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应用呼吸机的危重患儿拔管及拔管后护理

    目的:探讨应用呼吸机的危重患儿拔管指征,拔管前准备及拔管后护理.方法:严格掌握患儿拔管指证,充分做好拔管前准备工作,重视拔管后护理.结果:保证了患儿顺利拔管,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严格掌握应用呼吸机的危重患儿拔管指征,做好拔管后护理,使患儿安全渡过危险期,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保证了患儿的生存率.

    作者:郑凤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液基细胞薄片联合宫颈活检在子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TCT)联合宫颈活检在宫颈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妇科门诊3 600例TCT检查标本(诊断标准采用TBS细胞学分类),并对TCT检查阳性者作宫颈组织活检.结果:3 600例TCT检查中阳性者232例,阳性率6.4%,其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8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60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57例,鳞状细胞癌(SCC)33例;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其中慢性炎症78例,CINⅠ58例,CINⅡ22例,CINⅢ40例,鳞状细胞癌34例.结论:TCT检查联合宫颈活检对宫颈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明芸;乔东方;庄一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肝肾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HRS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153例HRS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Ⅰ型36例,Ⅱ型117例),分为对照组和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组(治疗组),分析HRS患者的基础疾病,总胆红素、肌酐、MELD评分、尿量变化以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Ⅰ型HRS患者治疗组治疗后除总胆红素外,肌酐、MELD评分以及尿量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肌酐及MELD评分降低、尿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HRS患者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肌酐、MELD评分和尿量与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总胆红素、肌酐及MELD评分降低,尿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HRS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住院死率(40.0%VS 8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3,P<0.05);Ⅱ型HRS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病死率(18.2%VS 4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2,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HRS患者,有利于患者肝肾功能恢复,对HRS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唐文;蒋明德;徐辉;秦建平;沈才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急产的产妇及新生儿的院外急救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的院外急救体会.方法:对48例急性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建立完善规范的院外急救管理制度及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结果:48例急性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均安全转送至医院.结论:完善规范的院外急救管理制度和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能提高急性分娩产妇的院前急救成功率.

    作者:徐捷;方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3L脑科粘贴巾在我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脑科手术专用3L粘贴手术巾(3L 医用制品集团公司生产),其构造为45cm×30cm 粘贴巾手术膜下方连接一边缘用细钢丝固定的漏斗型收集袋,漏斗尾端连接一直径为6cm,长90cm的导水管塑料袋, 带子尾端未封口,用于脑外科的手术,主要是保护手术切口的清洁干燥无菌.在使用时, 先消毒手术视野皮肤,待皮肤干燥后,将手术膜粘贴于手术视野皮肤上,一边剥离防粘纸,一边将薄膜平整粘贴于皮肤上,抹平手术膜, 将尾端收水管放入污水桶内.我科根据脑科手术专用3L粘贴手术巾的使用方法,将其运用于608例非脑科手术中, 效果满意.现将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杨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三苯氧胺与米非司酮配伍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与米非司酮配伍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46例年轻子宫腺肌病患者口服三苯氧胺与米非司酮配伍治疗3个月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出现闭经、减轻闭经、病灶缩小的总有效率为78%.结论:三苯氧胺与米非司酮配伍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

    作者:代志萍;胡卫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产后出血49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1].现将我院2年间发生的49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2006年3月-2008年3月我院分娩总数829例,其中阴道分娩396例,剖宫产433例,产后出血49例.发生产后出血的资料中,年龄小20岁,大41岁,平均年龄34.71岁,其中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22例.

    作者:史春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医院信息管理覆盖医疗部门的各个机构,数据量大,及时性强,从数据采集到资料生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运算过程,单靠手工操作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管理需要.在全国大中型医院已普遍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它的应用为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及现代化信息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崔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普外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共102例,按入院单双日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整体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提出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找实证,制定CNP表格并实施、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以观察CN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4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的CNP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切实可行,值得在其他病种领域推广使用.

    作者:王满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5-2009年综合医院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质量分析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更好的适应新的传染病发展形势,努力提高综合医院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质量,现将我院2005-2009年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质量汇总如下.

    作者:谈宜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医学高职生理学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平台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时空性和互动性等优点,可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生理学课程建设为例,结合高职高专教育实际,设计和开发医学高职生适用的生理学网络课程平台,探索生理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作者:姚丹丹;黄善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让患者懂得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意义,消除紧张焦虑心理,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指导患者合理膳食、规律用药,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配合治疗,整体血压水平SBP下降了10~12mmHg(1mmHg=0.133kPa),DBP下降了5~6mmHg,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致残、致死率明显降低.结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与治愈率,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对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体会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优点,自1958年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近年在我国临床也应用广泛,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病房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仅仅用于输液,还用于采血、换血等治疗.本文就新生儿留置针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康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08例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复杂性网脱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注入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8例(208眼)复杂性网脱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术,清除浑浊的中间质如浑浊的晶状体、玻璃体,然后向形成玻璃体后形成的空间注入硅油,使视网膜复位,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指导患者手术前后采取正确的体位,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并做好出院指导.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168眼(80.8%),部分复位32眼(15.4%),未复位8眼(3.8%),总有效率96.2%.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注入术是治疗复杂性网脱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加强围术期的护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秀华;冉令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