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BL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潘齐飞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病理学, 护理专业
摘要:目的:研究PBL教学模式在中专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中专护理专业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开展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并行问卷调查和成绩测试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班病理学科成绩为(84.67±16.28)分,对照班病理学科成绩为(71.83±14.62)分,两班病理学科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显示:PBL的教学效果得到同学的普遍认可,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结论:在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融洽口腔诊疗过程中医患关系初探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舆论中都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医患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势.这些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紧张的医患关系在口腔诊疗中也屡见不鲜.本文就目前口腔诊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局势,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成因及如何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口腔卫生事业协调、健康地向前发展.

    作者:邓转云;郭永利;王敏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目的:为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常频组:20例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高频组:20例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监测48h内吸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等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结果:FiO2常频组在12h后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频组在1h后就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气24h后,高频组的FiO2低于常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气治疗后两组患儿肺的OI均呈降低趋势,与通气前相比较,常频组在12h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频组在通气1h后就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通气12h后高频组OI显著低于常频组(P<0.05),高频组的PPHN和ALS发生率低于常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FOV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对心血管无明显副作用,效果优于常频机械通气.

    作者:蔡光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中的应用.方法:将90例PICC置管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治疗,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流程任务制定,实现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通过运用护理路径,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同比下降了10.10%~14.40%,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减少了9.30%~9.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控制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曾丽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应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儿童替牙颌时期错颌畸形的临床体会

    儿童替牙颌时期是指全部乳牙被恒牙替换的阶段,此阶段是口颌及颅面形态的主要形成和功能完善期,在此期内,任何不利于全身及口腔面部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均可能导致牙的发育、萌替、排列及咬颌异常,虽然这一时期有些错颌可能是暂时性的,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可能自行调整恢复正常,但大部分由于这段时期比较长,任何出现的牙列异常均可能导致永久性错颌的形成,并且多数口腔医师认为口腔正畸治疗一般在儿童恒牙列建立后,在此阶段很少对患儿进行早期矫治,或者只是采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相应简单治疗.

    作者:周明宏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倍他司汀治疗,对两组疗效和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半年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起效快,复发率低,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邹伟忠;陈少;戴星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009-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宝安区石岩街道医疗机构消毒效果,为提高消毒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及<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GB15980-1995)等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结果:2009-2011年样品总的合格率分别为97.21%、96.69%和96.96%,其中3年之间的医护人员手、室内空气和紫外线灯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32,P<0.05;χ2=8.26,P<0.05;χ2=22.55,P<0.01).其中社区与个体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手和紫外线灯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39,P<0.01;χ2=4.03,P<0.05).结论:宝安区石岩街道医疗机构消毒效果高于内陆和沿海许多相关报道,个体比社康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手和紫外线灯合格率低,是造成他们总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的原因.

    作者:唐春云;陈丽华;叶恋花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2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有效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我院收治的29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中10例予药物保守治疗,7例成功,3例失败,补充手术治疗.18例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17例术后清宫,痊愈出院,1例失败,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患者直接行子宫全切术.结论:经阴道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合血β-HCG检测是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方法多样,应结合多因素给予个体化治疗.

    作者:陈莹莹;范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10例妊娠合并肝硬化孕妇分娩的护理

    肝硬化合并妊娠是妊娠期较少见的合并症,发病率在0.2%以下[1].我院妇产科自2005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了10例妊娠合并肝硬化患者.通过妊娠期跟踪护理,检测肝硬化病情变化,心理护理;分娩、手术期评估病情,对症治疗,胎儿监测,处理腹水;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及伤口的护理等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10例孕产妇顺利产出健康婴儿,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苏春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6例腹股沟疝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单丝聚丙烯补片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6例腹股沟疝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术后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活动,无术后感染.结论:单丝聚丙烯补片适合修补腹股沟疝,并发症少,恢复快.

    作者:卢连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接受PICC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实验组采用置入PICC后立即给予水胶体敷料外贴;对照组60例,置管后第2天接受传统湿热敷,观察置管后7d内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疗效优于传统热敷,值得推广.

    作者:张秋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联合应用消化道干预措施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消化道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192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直接消化道干预组、间接消化道干预组、综合组.间接消化道干预组应用游泳并抚触措施、直接消化道干预组应用早期通便措施、综合组联合应用游泳并抚触及早期通便两种措施,比较3组胎粪初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生后1~6d黄疸指数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结果:综合组胎粪初排时间及胎粪转黄时间较直接消化道干预组和间接消化道干预组提前(P<0.01),每日排便次数较其他两组增多(P<0.01),生后3~6d黄疸指数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两组降低(P<0.01).结论:联合应用消化道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作者:罗海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滴速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滴速与盐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将130例静脉输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患者随机分成甲组(a级)25滴/min 40例,乙组(b级)25~40滴/min 50例,(c级)40~60滴/min 25例,(d级)60滴/min 以上15例,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次数,反应程度,综合分析滴速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滴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级别之间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a级为0%,b级为16%,c级为20%,d 级为20%.结论:控制输液速度可减少或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谢红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浅析安定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的临床作用

    目的:探讨安定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常规处理,安定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安定处理,观察两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安定组产程活跃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安定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定可明显缩短第一产程,降低剖宫产率,能明显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余小妹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在心跳骤停患者护理配合中的启示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了有效排血的停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而心肺复苏是对心跳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也是医护配合抢救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急诊心肺复苏和有效的护理配合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心肺复苏指南问世50年了,每一次指南的更新都标志人们在心脏骤停救治历程中的一次观念变革.

    作者:刘淑琼;郑远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对慢性荨麻疹的检测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MORA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慢性荨麻疹的检测及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对1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将变应原生物波逆转,回输人体进行脱敏治疗.结果:利用生物共振系统进行脱敏治疗总有效率为86.4%,痊愈率为41.7%.结论:MORA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可有效地检测及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且复发率相对较低.

    作者:邵银红;任虹;匡薇薇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目的: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30只和模型组40只,空白组给予基础饲料并腹腔注射等剂量柠檬酸缓冲液,模型组给予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饲养并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至12周.观察两组大鼠体重和外观行为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第4周开始体重呈明显持续增加,第12周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外观行为学变化:模型组大鼠第4~8周被毛脱落、倦怠、懒动、嗜睡,饮食量1~8周增加,9~12周减少,饮水量增加,大便干结,臀尾出汗潮湿;第11~12周出现臀毛枯黄,尾淤斑,舌紫暗.结论: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配合STZ腹腔注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造模时间延长表现出由气阴两虚逐渐发展为气阴两虚兼痰浊(血淤)证演变趋势,具有中医证候动态变化特点.

    作者:唐年亚;姚斌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稳定献血队伍.方法:采用随机原则对2011年1-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进行调查,把表示愿意继续献血的433人作为观察组,不愿意或者不清楚的237人作为对照组,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影响再次献血的因素:女性、年龄大、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农民或无业、初次献血、对献血知识了解程度肤浅、对献血环境及工作人员不满意等.结论:诸多因素可影响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创建舒适、方便、安全的献血环境,加强培训,稳定献血队伍,保证患者用血需求.

    作者:宋润琴;苏小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我院门急诊药房退药处方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门急诊患者退药原因,总结经验,为减少退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7-12月间门急诊退药处方进行分类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结果:1 082张退药处方,退药原因主要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门急诊患者入院治疗、治疗方案发生变更,数量多、患者家里有同样药品、禁忌证、医生处方信息录入出错、学生开处方带教老师没审处方而出错等.结论:加强医患沟通,开展合理用药咨询服务,规范退药程序,通过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周燕芬;蔡丽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辛伐他汀(舒降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02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和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治疗20周.检测治疗前、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次数、TC、TDL-C的变化.结果:两组都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TC、TDL-C,其中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舒降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作者:刘清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在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在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成员负责对留置导尿的患者进行监测,针对监测结果,修订控制措施并严格贯彻执行,强调过程监控.结果:实施目标性监测2年,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从2010年的6.07%下降至2011年3.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下,针对性提出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王惠珍;吕淑容 刊期: 2012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