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对慢性荨麻疹的检测及治疗分析

邵银红;任虹;匡薇薇

关键词:MORA生物治疗, 慢性荨麻疹,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MORA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慢性荨麻疹的检测及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对1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将变应原生物波逆转,回输人体进行脱敏治疗.结果:利用生物共振系统进行脱敏治疗总有效率为86.4%,痊愈率为41.7%.结论:MORA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可有效地检测及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且复发率相对较低.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重疾病,具有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而病死率高达6%~10%[1,2].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抑制胃酸、提高胃内pH值,从而迅速有效的止血及预防再出血.笔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秋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综合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作用.方法:选自2011年1-5月期间住院病情稳定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除此之外再进行综合治疗,内容包括实施人文关怀、生活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社会支持,治疗3个月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IPROS因子分值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综合治疗不仅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生活能力,而且改善了患者的部分精神症状.

    作者:王玉芬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作用.方法:对1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除采取常规护理外,术前、术后均进行心理治疗及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与全国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干预组SDS、SAS评定总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许丽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隔姜灸疗法对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浆纤溶系统的影响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浆纤溶系统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并观察隔姜灸疗法对其的疗效.方法:(1)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DPN组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测定血浆纤溶系统相关指标后进行比较;(2)予隔姜灸疗法治疗DPN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1)DPN组和NDP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AI-1、t-PAI、D-Dimer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PN组内不同纤维异常者和NDPN组比较,同时合并运动+感觉纤维异常者t-PAI、PAI-1、D-Dimer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隔姜灸疗法治疗DPN 患者后显效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DPN患者血浆纤溶系统有明显变化,且以混合纤维异常者明显;提示纤溶系统变化有可能参与其致病过程.(2)隔姜灸疗法对DPN 症状缓解起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韦华;韦凤丽;韦淑珍;石丽萍;金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3例白塞病临床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白塞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女性居多,87.0%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多数以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外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眼部损害程度较轻.药物联合治疗对疾病有较好疗效.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样化,需进一步认识其特点,个体化合理用药,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刘婷;张浩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颈后路椎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1例围手术期护理

    我科自2004年1月-2007年5月间收治的应用颈后路椎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共21例,经3年以上随访,获得满意效果,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柯明珍;杨华;卢天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湿性敷料治疗Ⅱ、Ⅲ期压疮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湿性敷料治疗Ⅱ、Ⅲ期压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采用美皮康系列敷料为伤口创造密闭式湿性换药环境,将68例Ⅱ、Ⅲ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疮面敷美皮康系列敷料)和对照组33例(疮面涂百多邦或雷呋诺尔纱条加盖无菌敷料)进行局部伤口护理,同时结合系统的全面护理,比较换药次数、治愈率和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1%)明显优于对照组(63.6%) (P<0.01),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16.2±6.1)d,短于对照组(23.9±13.7 d) (P<0.01),治疗组患者换药次数(12.9±9.6)次少于对照组(23.3±13.6)次(P<0.01),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皮康敷湿性换药方法能减轻患者换药时的创面疼痛,有效控制创面感染,明显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确为伤口护理的好方法.

    作者:胡锦玉;丁丽;章淑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中的应用.方法:将90例PICC置管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治疗,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流程任务制定,实现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通过运用护理路径,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同比下降了10.10%~14.40%,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减少了9.30%~9.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控制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曾丽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Ⅲ期肛裂12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Ⅲ期肛裂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间采用内括约肌后位侧切加肛裂病灶切扩术治疗Ⅲ期肛裂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治愈122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100%.无肛门出血、狭窄、变形、大便失禁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内括约肌后位侧切加肛裂病灶切扩术治疗Ⅲ期肛裂,操作相对容易,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损伤小.

    作者:李国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短QT综合征的临床新认识

    短QT综合征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心肌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所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眩晕、晕厥或心原性猝死.心电图以ST段变短甚至缺失,T波形态异常,QT间期缩短为特征,常合并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本病发病率不高,但猝死发生率高,临床影响大.本文综述短QT综合征的定义和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作者:曾宪友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抗生素灌洗配合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抗生素灌洗配合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方法:选择20例外科危重症监护中心的重症肺炎病人(符合我国制定的重症肺炎标准)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经纤支镜获取痰液标本行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A组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基础上配合纤支镜病灶肺段敏感抗生素灌洗,B组作为对照组.测定体温、血压、氧合指数,追踪血常规、胸片、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病人症状改善较B组快,机械通气时间也明显低于B组.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抗生素灌洗配合静脉使用抗生素较单纯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

    作者:叶乔冬;黄庆;王启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活性肽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免疫活性肽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 具有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以活性高、来源广、稳定性强等优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并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与试验.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始于1979年,德国的Brantl等人通过酶解牛乳酪蛋白得到了一些多肽产物并证明它们具有类吗啡活性,从此,人们展开了生物活性肽方面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逐步探索,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多种生物活性肽.活性肽具有很多作用,在免疫调节作用方面也有一定的成绩.本文首先概括常见的活性肽,再从免疫调节系统的角度,结合前期的研究工作,就活性肽对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对免疫组织和功能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后根据国外学者近期的研究成果,提出生物活性肽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

    作者:滕婷;林慧敏;张丽芬;徐建芳;黄永琴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医用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医用物理实验是面向医学生的基础实验教学,本文以实验教学实践为出发点,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法等,提高医用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作者:侯若莹;付大伟;孟媛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PBL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研究PBL教学模式在中专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中专护理专业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开展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并行问卷调查和成绩测试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班病理学科成绩为(84.67±16.28)分,对照班病理学科成绩为(71.83±14.62)分,两班病理学科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显示:PBL的教学效果得到同学的普遍认可,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结论:在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作者:潘齐飞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辛伐他汀(舒降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02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和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治疗20周.检测治疗前、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次数、TC、TDL-C的变化.结果:两组都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TC、TDL-C,其中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舒降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作者:刘清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为保障患者使用安全和有质量保证的灭菌物品,探讨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各个工作环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和工人的专科知识学习,强化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结果: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工作,基本杜绝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结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细化各环节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和效率,防止护理缺陷和事故发生的关键.

    作者:梁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鼻腔中部异常结构矫正术在慢性鼻炎治疗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有结构异常的慢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62例鼻中部解剖结构变异及黏膜病变的慢性鼻炎患者按手术意愿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鼻腔中部异常结构矫正术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耳鼻咽喉科微波治疗仪治疗.治疗上两组均给予对症处理,随访半年以上.结果:实验组术后3、6、12、18个月时的有效率分别为50.00%、82.35%、91.18%、94.12%;无1例并发症出现.对照组术后3、6、12、18个月时的有效率分别为89.29%、85.71%、46.43%、39.29%.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8例,术后3个月时对照组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8个月时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鼻腔病变能有效解除慢性鼻炎临床症状,恢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中远期效果好.

    作者:李惠涛;李菊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医院电脑键盘细菌污染分析及对策

    目的:了解医院电脑键盘细菌污染情况,为感染控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电脑键盘50台进行消毒前、后细菌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χ2分析.结果:我院消毒前50台电脑键盘全部污染,细菌污染率达100%,高检出186cfu/cm2,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细菌清除率达99.5%.结论:医院电脑键盘污染严重,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效果显著,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作者:苏志芳;黄林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应用循证护理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循证护理方法在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tis,AP)的临床应用成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研究组(30例),常规组按基础护理课本要求进行护理;研究组按循证护理方法进行预防护理,将收集的各种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吞咽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体系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从而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何向兰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3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60例)和观察组(208例),对照组给予产妇分娩常规护理处理,观察组在医院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系统的护理干预,包括产前教育、解释性心理疏导及产后行为干预.利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分,观察产前1周、产后1周和6周的抑郁状况,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31,P<0.05)观察组产后1周及6周EPDS评分明显低于产前1周,并且低于同期对照组评分(P=0.032,P<0.05);对照组产后1周和6周EPDS评分明显高于产前1周.结论:对孕产期产妇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产后恢复,提高母婴和家庭生活质量.

    作者:钟夏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