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性肽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滕婷;林慧敏;张丽芬;徐建芳;黄永琴

关键词:活性肽, 免疫调节作用
摘要:免疫活性肽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 具有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以活性高、来源广、稳定性强等优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并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与试验.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始于1979年,德国的Brantl等人通过酶解牛乳酪蛋白得到了一些多肽产物并证明它们具有类吗啡活性,从此,人们展开了生物活性肽方面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逐步探索,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多种生物活性肽.活性肽具有很多作用,在免疫调节作用方面也有一定的成绩.本文首先概括常见的活性肽,再从免疫调节系统的角度,结合前期的研究工作,就活性肽对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对免疫组织和功能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后根据国外学者近期的研究成果,提出生物活性肽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倍他司汀治疗,对两组疗效和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半年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起效快,复发率低,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邹伟忠;陈少;戴星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6例腹股沟疝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单丝聚丙烯补片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6例腹股沟疝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术后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活动,无术后感染.结论:单丝聚丙烯补片适合修补腹股沟疝,并发症少,恢复快.

    作者:卢连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浅析安定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的临床作用

    目的:探讨安定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常规处理,安定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安定处理,观察两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安定组产程活跃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安定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定可明显缩短第一产程,降低剖宫产率,能明显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余小妹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接受PICC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实验组采用置入PICC后立即给予水胶体敷料外贴;对照组60例,置管后第2天接受传统湿热敷,观察置管后7d内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疗效优于传统热敷,值得推广.

    作者:张秋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酚妥拉明的小儿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酚妥拉明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处理措施.方法:对应用酚妥拉明的186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39例患儿出现鼻塞、烦躁、心率明显加快等不良反应.结论:酚妥拉明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大多为一过性,经减量、减速或停药等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

    作者:鲍福全;鲍朝霞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10例妊娠合并肝硬化孕妇分娩的护理

    肝硬化合并妊娠是妊娠期较少见的合并症,发病率在0.2%以下[1].我院妇产科自2005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了10例妊娠合并肝硬化患者.通过妊娠期跟踪护理,检测肝硬化病情变化,心理护理;分娩、手术期评估病情,对症治疗,胎儿监测,处理腹水;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及伤口的护理等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10例孕产妇顺利产出健康婴儿,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苏春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2例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52例,其中32例(62%)为单纯性不典型增生(增生组),20例(38%)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癌变(癌变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孕产次,体质指数(BMI)、绝经及阴道流血情况、B超检查].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了分段诊刮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年龄:患者平均年龄为(50±11)岁,其中癌变组为(51±11)岁,增生组为(50±10)岁,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孕产次,两组患者孕产次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MI:癌变组明显高于增生组[分别为(27.9±5.4) 和(25.2±2.91),P<0.05].(4)绝经及阴道流血情况:绝经后患者癌变组为50%(10/20),增生组28%(9/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癌变组为(9/10)增生组(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B超检查:癌变组阳性(指宫腔有回声团),明显高于增生组[分别为80%(16/20)和50%(16/32),P<0.05].(6)分段诊刮的诊断价值.结论:对围绝经期异常阴道流血患者,应积极进行分段诊刮,分段诊刮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若其BMI较高或B超提示宫腔有回声团,应警惕合并子宫内膜癌可能.

    作者:刘晓春;黄四新;李名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我院门急诊药房退药处方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门急诊患者退药原因,总结经验,为减少退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7-12月间门急诊退药处方进行分类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结果:1 082张退药处方,退药原因主要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门急诊患者入院治疗、治疗方案发生变更,数量多、患者家里有同样药品、禁忌证、医生处方信息录入出错、学生开处方带教老师没审处方而出错等.结论:加强医患沟通,开展合理用药咨询服务,规范退药程序,通过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周燕芬;蔡丽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脑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胶原酶定位注射构建脑出血大鼠模型,然后给予G-CSF腹腔注射连续5d,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星形胶质细胞.结果:G-CSF治疗组大鼠出血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G-CSF可增强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这种增殖可能参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磊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cripheraily ine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09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100例使用PICC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对比研究,观察其置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少,所需的置管穿刺次数减少(P<0.05),置管时间延长,出现的PICC并发症更少,且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对100例病人的观察,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PICC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建成;柯楚婹;黄彩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案例式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护理课程是高等护理教育中的主干课,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护士的关键课程.以往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现在和将来社会的需要,改革临床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案例式教学它以临床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临床案例的能力.

    作者:李囡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在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在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成员负责对留置导尿的患者进行监测,针对监测结果,修订控制措施并严格贯彻执行,强调过程监控.结果:实施目标性监测2年,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从2010年的6.07%下降至2011年3.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下,针对性提出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王惠珍;吕淑容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应用循证护理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循证护理方法在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tis,AP)的临床应用成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研究组(30例),常规组按基础护理课本要求进行护理;研究组按循证护理方法进行预防护理,将收集的各种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吞咽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体系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从而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何向兰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重疾病,具有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而病死率高达6%~10%[1,2].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抑制胃酸、提高胃内pH值,从而迅速有效的止血及预防再出血.笔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秋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维生素D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固有免疫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紫外线较低的地区和季节及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人群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途径是固有免疫的关键路径,维生素D受体及其下游产物抗菌肽对抗感染及炎症反应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维生素D在固有免疫抗感染的作用及维生素D抗感染和特异性免疫的临床与科研进展.

    作者:张秋实;王威;梁平茂;李丹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医用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医用物理实验是面向医学生的基础实验教学,本文以实验教学实践为出发点,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法等,提高医用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作者:侯若莹;付大伟;孟媛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作用.方法:对1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除采取常规护理外,术前、术后均进行心理治疗及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与全国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干预组SDS、SAS评定总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许丽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009-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宝安区石岩街道医疗机构消毒效果,为提高消毒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及<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GB15980-1995)等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结果:2009-2011年样品总的合格率分别为97.21%、96.69%和96.96%,其中3年之间的医护人员手、室内空气和紫外线灯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32,P<0.05;χ2=8.26,P<0.05;χ2=22.55,P<0.01).其中社区与个体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手和紫外线灯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39,P<0.01;χ2=4.03,P<0.05).结论:宝安区石岩街道医疗机构消毒效果高于内陆和沿海许多相关报道,个体比社康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手和紫外线灯合格率低,是造成他们总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的原因.

    作者:唐春云;陈丽华;叶恋花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三联疗法联用康复新液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三联疗法联用康复新液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率.方法:94例消化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口服1周,然后继续口服奥美拉唑3周.观察组联用康复新液口服治疗,共服用4周.4周后胃镜复查,评估临床疗效、胃镜结果、HP清除率、不良反应以及溃疡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及91.5%,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HP根除率91.5%,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6.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三联疗法联用康复新液治疗消化性胃溃疡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复发率,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杨建萍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目的: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30只和模型组40只,空白组给予基础饲料并腹腔注射等剂量柠檬酸缓冲液,模型组给予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饲养并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至12周.观察两组大鼠体重和外观行为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第4周开始体重呈明显持续增加,第12周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外观行为学变化:模型组大鼠第4~8周被毛脱落、倦怠、懒动、嗜睡,饮食量1~8周增加,9~12周减少,饮水量增加,大便干结,臀尾出汗潮湿;第11~12周出现臀毛枯黄,尾淤斑,舌紫暗.结论: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配合STZ腹腔注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造模时间延长表现出由气阴两虚逐渐发展为气阴两虚兼痰浊(血淤)证演变趋势,具有中医证候动态变化特点.

    作者:唐年亚;姚斌 刊期: 2012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