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何育玲;张强;涂玉山

关键词:艾滋病, 医护人员, 职业暴露,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预防健康教育方法对医护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的效果.方法:对50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干预组采用综合预防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干预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预防知识、认知总分、对艾滋病伦理道德的态度、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的态度、对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态度及态度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综合预防健康教育比常规健康教育更能提高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水平,增强防护的知识及改善他们的态度.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儿童替牙颌时期错颌畸形的临床体会

    儿童替牙颌时期是指全部乳牙被恒牙替换的阶段,此阶段是口颌及颅面形态的主要形成和功能完善期,在此期内,任何不利于全身及口腔面部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均可能导致牙的发育、萌替、排列及咬颌异常,虽然这一时期有些错颌可能是暂时性的,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可能自行调整恢复正常,但大部分由于这段时期比较长,任何出现的牙列异常均可能导致永久性错颌的形成,并且多数口腔医师认为口腔正畸治疗一般在儿童恒牙列建立后,在此阶段很少对患儿进行早期矫治,或者只是采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相应简单治疗.

    作者:周明宏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短QT综合征的临床新认识

    短QT综合征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心肌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所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眩晕、晕厥或心原性猝死.心电图以ST段变短甚至缺失,T波形态异常,QT间期缩短为特征,常合并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本病发病率不高,但猝死发生率高,临床影响大.本文综述短QT综合征的定义和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作者:曾宪友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鼻内镜治疗分析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鼻窦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先进、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法.现对2009年1月-2011年7月完成的46例鼻窦内镜手术并完成随访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总结鼻窦内镜手术的疗效,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正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孕晚期妇女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1例

    我院于2011年12月7日收入1例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孕晚期妇女,现进行探讨如下.1 病例摘要患者,女,20岁,于2011年12月7日因血小板严重减低(PLT:7×109/L)入院,患者自诉于11月19日至今,一直在外院定期监测血小板,波动值在20×109/L左右.

    作者:王燕;张凯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3例白塞病临床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白塞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女性居多,87.0%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多数以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外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眼部损害程度较轻.药物联合治疗对疾病有较好疗效.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样化,需进一步认识其特点,个体化合理用药,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刘婷;张浩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医用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医用物理实验是面向医学生的基础实验教学,本文以实验教学实践为出发点,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法等,提高医用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作者:侯若莹;付大伟;孟媛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体会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70例,均对其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70例患者随访9~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1例髋螺钉切割,2例髋内翻,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4.3%.结论:DHS适宜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理想.

    作者:王建涛;张立波;赵海峰;王林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目的: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30只和模型组40只,空白组给予基础饲料并腹腔注射等剂量柠檬酸缓冲液,模型组给予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饲养并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至12周.观察两组大鼠体重和外观行为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第4周开始体重呈明显持续增加,第12周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外观行为学变化:模型组大鼠第4~8周被毛脱落、倦怠、懒动、嗜睡,饮食量1~8周增加,9~12周减少,饮水量增加,大便干结,臀尾出汗潮湿;第11~12周出现臀毛枯黄,尾淤斑,舌紫暗.结论: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配合STZ腹腔注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造模时间延长表现出由气阴两虚逐渐发展为气阴两虚兼痰浊(血淤)证演变趋势,具有中医证候动态变化特点.

    作者:唐年亚;姚斌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鼻腔中部异常结构矫正术在慢性鼻炎治疗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有结构异常的慢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62例鼻中部解剖结构变异及黏膜病变的慢性鼻炎患者按手术意愿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鼻腔中部异常结构矫正术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耳鼻咽喉科微波治疗仪治疗.治疗上两组均给予对症处理,随访半年以上.结果:实验组术后3、6、12、18个月时的有效率分别为50.00%、82.35%、91.18%、94.12%;无1例并发症出现.对照组术后3、6、12、18个月时的有效率分别为89.29%、85.71%、46.43%、39.29%.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8例,术后3个月时对照组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8个月时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鼻腔病变能有效解除慢性鼻炎临床症状,恢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中远期效果好.

    作者:李惠涛;李菊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2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有效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我院收治的29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中10例予药物保守治疗,7例成功,3例失败,补充手术治疗.18例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17例术后清宫,痊愈出院,1例失败,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患者直接行子宫全切术.结论:经阴道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合血β-HCG检测是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方法多样,应结合多因素给予个体化治疗.

    作者:陈莹莹;范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浅析安定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的临床作用

    目的:探讨安定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常规处理,安定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安定处理,观察两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安定组产程活跃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安定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定可明显缩短第一产程,降低剖宫产率,能明显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余小妹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联合应用消化道干预措施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消化道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192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直接消化道干预组、间接消化道干预组、综合组.间接消化道干预组应用游泳并抚触措施、直接消化道干预组应用早期通便措施、综合组联合应用游泳并抚触及早期通便两种措施,比较3组胎粪初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生后1~6d黄疸指数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结果:综合组胎粪初排时间及胎粪转黄时间较直接消化道干预组和间接消化道干预组提前(P<0.01),每日排便次数较其他两组增多(P<0.01),生后3~6d黄疸指数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两组降低(P<0.01).结论:联合应用消化道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作者:罗海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中的应用.方法:将90例PICC置管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治疗,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流程任务制定,实现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通过运用护理路径,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同比下降了10.10%~14.40%,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减少了9.30%~9.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控制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曾丽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cripheraily ine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09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100例使用PICC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对比研究,观察其置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少,所需的置管穿刺次数减少(P<0.05),置管时间延长,出现的PICC并发症更少,且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对100例病人的观察,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PICC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建成;柯楚婹;黄彩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B超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B超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临床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225例,本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结果:单纯性阑尾炎B超诊断符合率为85.7%,化脓性阑尾炎B超诊断符合率为97.1%,坏疽性阑尾炎B超诊断符合率为92.4%,阑尾周围脓肿B超诊断符合率为95.2%.结论:B超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较高,且简便、快速、无创,能够反复检查,值得借鉴.

    作者:王玉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胃癌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胃癌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的必要性.方法:将75例行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的胃癌患者术前随机分为两组:A组(心理干预组)38例,B组(对照组)37例.应用Spitzer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总体评分量表,对不同时期的QOL得分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A组(心理干预组)术后1、3、6、12、24、36个月QOL得分明显优于B组(对照组).结论:提倡在进行胃癌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作者:魏秦蓉;袁淼;姜淮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6例腹股沟疝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单丝聚丙烯补片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6例腹股沟疝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术后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活动,无术后感染.结论:单丝聚丙烯补片适合修补腹股沟疝,并发症少,恢复快.

    作者:卢连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应用循证护理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循证护理方法在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tis,AP)的临床应用成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研究组(30例),常规组按基础护理课本要求进行护理;研究组按循证护理方法进行预防护理,将收集的各种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吞咽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体系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从而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何向兰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针药结合法治疗慢性咽炎8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加口服慢咽舒柠颗粒)和对照组(仅口服慢咽舒柠颗粒)各43例.1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法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岳;蒋李园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在心跳骤停患者护理配合中的启示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了有效排血的停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而心肺复苏是对心跳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也是医护配合抢救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急诊心肺复苏和有效的护理配合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心肺复苏指南问世50年了,每一次指南的更新都标志人们在心脏骤停救治历程中的一次观念变革.

    作者:刘淑琼;郑远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