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七叶皂甙钠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王韬

关键词:脑出血, β-七叶皂甙钠, 醒脑静, 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β-七叶皂甙钠联合醒脑静静脉滴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中小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确诊为中小量脑出血的住院病例12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20mg+NS 250ml,静脉滴注,1次/d;醒脑静注射液20ml+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均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估下列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ADL)分级;按NDS判定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显效+进步)率.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上述二药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NDS评分:治疗前,两组评分较为接近,治疗后两组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DL分级: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Ⅰ级+Ⅱ级分别为44例(68.8%)和32例(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8.8% VS 49.2% (P<0.05),总有效率为81.3% VS 63.1%(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疗程中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观察组疗效肯定,较对照组有一定优势,安全性好,值得推荐和进一步研究.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宫内节育器异位盆腔剖腹取环17例分析

    目的:探讨IUD异位盆腔严重并发症发生原因,为提高IUD避孕有效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有力保障.方法:对1999年1月-2011年12月我站收治确诊IUD异位盆腔并经剖腹取环的1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置器时机:哺乳期14例,经后2例,人流后1例.(2)IUD类型:活性金属单环165IUD 13例,惰性金属单环1例,TCu220IUD 2例,MCu375IUD 1例.(3)IUD与盆腔关系:异位于盆腔的IUD均与盆腔脏器或盆腔组织有粘连,其中5例在子宫壁部分穿出,3例膀胱腹膜反折处包裹,1例在阔韧带处包裹,3例子宫后壁粘连并有粘连带组织覆盖,1例于阴道穹窿穿出可见部分IUD及尾丝,4例子宫直肠窝后腹膜组织粘连并包裹.结论:IUD异位盆腔与放置时机、IUD类型、放置人员操作不当有关,加强技术人员责任心,了解新型IUD性能特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加强术后随访,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国平;刘惠芳;魏秋丽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膀胱造瘘管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膀胱造瘘术可有效解除尿路梗阻,保护肾脏功能,维持机体水电解质代谢和内环境的平衡,是某些泌尿系疾病患者终生的治疗手段.此类患者由于需要终生带造瘘管,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因长期留置造瘘管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所以在临床护理操作中仔细观察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并发症、健康问题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可以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及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作者:徐立梅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电话回访骨科患者不满意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通过电话回访分析探讨患者不满意因素的防范对策.方法:通过出院电话回访法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改进.结果: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骨科患者的电话回访不仅有利于患者康复,而且可以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满意度,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陈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护理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0%~30% [1].发生速度快,常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导致透析不充分,影响透析效率与质量,严重时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预防、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血液透析中的低血压对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按常规方法测量血压、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或原有高血压、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的患者,则可认为发生了低血压 [2].

    作者:马玲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双极电凝钳与电凝钩配合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目的:探讨双极电凝钳与电凝钩配合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该手术方式的25例结直肠癌(A组)和25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B 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副损伤、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痛、腹胀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50例手术皆顺利完成,全部康复出院.A组手术出血量少于B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B组、A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B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腹痛轻于B组(P<0.05),两组腹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吻合口瘘和1例切口感染,均经治疗好转.随访1~24个月无复发.结论:双极电凝钳与电凝钩配合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更微创美观、更利于保肛且降低手术费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作者:李青;渠时学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健康教育在股骨远端骨折后膝内翻畸形矫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后膝内翻畸形患者进行矫形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12例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内翻矫形术的护理配合.结果:12例患者围手术期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及护理缺陷.结论:护士严格按照护理规程操作,熟悉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手术前、后的专科护理,对患者实行全面细致的健康教育是膝内翻矫形术后早期康复的关键.

    作者:杜颖;李新志;席冬梅;宋发枝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儿科病房护患冲突的原因分析和防范对策

    目的:探讨儿科护患冲突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通过对儿科护患冲突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制定防范策略.结果:减少和避免了护患冲突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护理安全.结论:针对儿科护患冲突的原因进行防范,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护理冲突的发生.

    作者:钱秀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轻比重、单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135例,给予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麻醉前、麻醉后5、10、15、20、30min及出手术室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结果:MAP、HR和SpO 2与麻醉前差异无显著性,术中、术后无恶心、呕吐、头痛和尿潴留发生.结论: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起效快、效果满意、循环稳定,是可行的.

    作者:苗秀娟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DR图像拼接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DR图像拼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6例在DR下行脊柱及下肢、下肢静脉造影分段摄片检查并行全长图像拼接所得的病例图像资料,分析其技术特点及应用优势.结果:所得脊柱及下肢、下肢静脉全长图像清晰、连续完整,完全能满足临床的诊治需要.结论:DR图像拼接技术能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振宇;苏文姬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巨大乙状结肠管状腺瘤癌变切除术漏诊左半结肠癌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腹胀、腹痛2年,逐渐加重1周于2008年9月14日入我院内科.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特殊,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全腹柔软,剑突下轻压痛,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在内科治疗.9月25日结肠镜检查示进镜15cm见0.3cm×0.3cm息肉1个,降结肠55cm处见5cm×3cm肿物,表面凹凸不平,伴有糜烂、坏死及出血,取活检3块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示结肠腺癌,转外科治疗,10月7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乙状结肠起始段触及约4cm×3cm×3cm包块,质中,沿肠管纵轴方向活动度约4cm,包块表面肠管正常,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理结果示乙状结肠多发腺瘤型息肉.术后第6天仍未排气、排便,采取胃肠减压、穴位注射、肛管排气等措施无效,10月13日腹平片示肠梗阻,诊断乙状结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腹胀逐渐加重,于10月15日再次开腹探查,术中见乙状结肠吻合口通畅,横结肠脾曲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发现脾曲肠段5cm×3cm×3cm包块,切除包块,做横结肠、横结肠端端吻合.病理结果示横结肠溃疡性高分化腺癌,局部为黏液腺癌,癌组织已浸润至深肌层,切缘未见癌.术后恢复好,治愈出院.

    作者:王冰;陈宏业;张庆鹏;裴艳蕾;王恒恩;原振龙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自发性气胸10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08例自发性气胸进行分析,本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8例、肺大泡20例、肺结核 6例、特发性气胸34例.保守治疗,适用于首次发作,单侧肺组织压缩程度<20%,不伴有呼吸困难的闭合性气胸患者,给予吸氧、严格卧床休息及对症处理,2~3周内可基本吸收.胸腔闭式引流术,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20%、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反复发生气胸的患者,无论其气胸容量多少,均应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结果:本组病例104例治愈,其中保守治疗12 例;胸腔闭式引流58例;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34例(其中有6例因引流后不满意及皮下气肿改为传统粗管闭式引流);4例因引流超过14d,肺未完全复张,水封瓶仍有气泡逸出转胸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闭合性气胸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明显的缓解症状.

    作者:王清云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轻微损伤致跟腱断裂的治疗

    跟腱断裂多为直接或间接暴力致伤,但轻微损伤所致跟腱断裂更应引起重视.所谓轻微损伤指患者正常行走、上下楼梯和扭伤等,由于损伤的跟腱本身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也就存在术后跟腱再次断裂的可能,因此轻微损伤跟腱断裂的手术相对困难.

    作者:夏拥军;阙玉明;张贤海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对4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护理组20例和常规护理组20例,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和才藤氏提出的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为观察标准,强化护理组采用系统康复护理训练治疗.结果:强化护理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平均得分和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

    作者:钟菁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参麦注射液对休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系统评价西药常规加参麦注射液与单纯西药常规比较治疗休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VIP(1990.01-2010.12)、CNKI(1990.01-2010.12)、CBM (1990.01-2010.12)及PubMed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西药常规加参麦注射液与单纯西药常规比较治疗休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提取数据,对总体治疗有效率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疗效评价共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446例,其中治疗组226例,对照组2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药常规加参麦注射液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比较:提高临床综合疗效[OR=4.35,95%CI(2.37,7.96),P<0.000 01].结论:西药常规加参麦注射液较单纯西药常规治疗休克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梁楠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β-七叶皂甙钠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研究β-七叶皂甙钠联合醒脑静静脉滴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中小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确诊为中小量脑出血的住院病例12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20mg+NS 250ml,静脉滴注,1次/d;醒脑静注射液20ml+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均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估下列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ADL)分级;按NDS判定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显效+进步)率.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上述二药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NDS评分:治疗前,两组评分较为接近,治疗后两组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DL分级: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Ⅰ级+Ⅱ级分别为44例(68.8%)和32例(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8.8% VS 49.2% (P<0.05),总有效率为81.3% VS 63.1%(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疗程中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观察组疗效肯定,较对照组有一定优势,安全性好,值得推荐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韬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纤维胆道镜在肾盏残留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肾盏多发性结石中的应用.方法:对131例(170侧)肾盏多发性结石的患者,在肾盏切开取石术后对残存在肾盏内结石,采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并配合C臂机气压弹道碎石器方法处理.结果:盏口显示良好96侧,盏口狭窄74侧,盏口狭小者扩张盏颈口后行套石网篮取石,术后无肉眼血尿,无1例出血.结石排净率为93.13%,结石残留率为6.87%.结论: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肾盏多发性结石,可以提高疗效,是一项新的应用技术.

    作者:刘浩凡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中药外敷个性化支具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比中药外敷个性化支具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肿胀消退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探讨两种方法治疗的优缺点.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1月收治84例单侧桡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者,其中中药外敷个性化支具外固定治疗40例,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44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解剖评价标准及腕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定.结果:患者外固定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开始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完全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个性化支具较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水肿消退及骨折愈合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张达夫;许俊岭;曹坎铎;于国胜;季海龙;单淑兰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急性脑梗死后骨折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电话或信函方式对在研究期间出院的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随访1年,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患者性别、年龄、肢体偏瘫程度、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口服预防骨质疏松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骨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1 546例患者中男854例,女692例,年龄34~82(58±11)岁.发病12个月内共发生32例骨折(2.07%).女性[OR 2.0 (95%CI 1.3,3.9)]、年龄>60岁[OR 1.4 (95%CI 1.2,1.8)]、口服华法林[OR 5.6,(95%CI 2.5,7.9)]的患者,在急性脑梗死后较易发生骨折.口服双磷酸盐,维生素D及钙等抗骨质疏松药物能减少脑梗死后骨折的发生[OR 0.7,(95%CI 0.4,0.9)].患者既往高血压[OR 1.0,(95%CI 0.3,1.2)]、糖尿病[OR 1.1,(95%CI 0.6,1.4)]、高脂血症[OR 0.9,(95%CI 0.7,2.5)]与骨折的发生无明显相关.结论:高龄、女性、口服华法林是急性脑梗死后骨折的危险因素,而口服预防骨质疏松药物能减少急性脑梗死后骨折的发生.

    作者:解旭东;王欣;邵莹晖;王娜梅;臧立会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产后出血因素分析及临床处理

    目的:对产后出血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讨论临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产后出血者80例,统计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以构成比表示,分析高危因素.结果:引起产后出血的各种因素中,宫缩乏力47例(58.75%);胎盘因素16例(20.00%);软产道损伤10例(12.50%);凝血功能障碍5例(6.25%);剖宫产2例(2.50%).结论:针对引起产后出血的各种因素,提高警惕,预先做好防范并制定应急处理对策,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黄晓虹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观察

    目的:分析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情况.方法:取本院神经外科于2008年7月-2011年7月间收治的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全身麻醉后,显微镜下采用单侧额下硬膜内入路,行肿瘤全切术.术后观察患者尿量、血钠水平、意识等变化.结果:31例患者经积极临床治疗,于术后7d内恢复正常尿量及血钠水平;术后第8天是恢复的高峰,有20例患者在术后第8天恢复排尿量及正常血钠水平;3例患者出院时仍需口服弥凝控制尿量,随访6个月后,停止药物治疗,尿量恢复正常.结论: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应即刻检测其尿量、血钠水平和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如尿量持续增加,血钠水平持续降低,同时患者意识淡漠甚至昏迷者,应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王爱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