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1例脑疝病人的急救护理

朱芹

关键词:脑疝, 急救, 护理
摘要:脑疝是当颅内压增高时,不论任何原因导致各分腔压力不均衡,可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高处经过解剖上的裂隙或孔道向压力较低处移位,造成该处脑组织颅神经血管受压并产生相应的症状,它是颅内压增高进程中一个紧急而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早诊断和抢救不力,必将危及患者生命,产生严重后果,现将31例脑疝病人的急救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过敏性紫癜10例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细致的临床护理.结果:1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小儿过敏性紫癜是近逐渐多发的小儿病症之一,婴幼儿多见,系免疫系统异常所致.因此病的病因复杂和不确定性,所以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多困难.但在针对疾病症状冶疗下,对小儿生活和心理方面给予正确的护理,对该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彩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咪唑安定用于胃镜检查术1 280例临床报告分析

    消化内镜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疾病常用和可靠的方法,也是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以往内镜检查一般不用镇静、镇痛药而仅用咽喉部粘膜表面麻醉来进行检查,受检者常出现恶心、呕吐、憋气等不适,给病人带来一定痛苦,部分病人在术前有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拒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04年8月以来应用咪唑安定开展无痛胃镜检查术,取得了满意麻醉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支丽丽;成永清;万玉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25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4.67%,均发生于术后6~10d;12例均经非手术治愈.结论: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避免手术治疗.

    作者:张传宝;侯小燕;张海涛;范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小儿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方法、诊断价值及影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高低频探头扫查患儿腹腔,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20例患儿中10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阑尾炎,符合率为83%.结论:彩色高低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晓惠;李应强;刘艳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胎膜早破的护理体会

    胎膜早破是产科临床常见的产前并发症.妊娠37周后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0%;妊娠不满37周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0%~3.5%[1],其主要危险为早产及围产期感染.1 临床资料

    作者:郭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PBL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见习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以便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运用.方法:将05级普招专科护理1~8班随机分为PBL组和SBL组(传统教学法组),分别利用PBL组和SBL组教学法进行<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比较分析两组教学效果的差异.结果:PBL组在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优于S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L教学较传统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很适合<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也有待于其理论课的应用.

    作者:孟共林;张思溪;谢萍;吕冬;孙爱英;唐晓细;梁桂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改良Twin block 矫治器与方丝弓矫治器联合同期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

    目的:探讨改良Twin block矫治器与方丝弓矫治器联合同期矫正既有骨性又有牙性错的复杂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疗效.方法:去除Twin block矫治器的上颌唇弓,改箭头卡为邻间钩,较好地与方丝弓矫治器协同应用于临床,矫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错病例.结果:治疗后正侧面轮廓明显改善,颏唇沟变浅,前牙覆、覆盖基本正常,磨牙关系为Ⅰ类.结论:两矫治器联合同期应用,能迅速、有效地矫治复杂的安氏Ⅱ类错.

    作者:李士合;孙先锋;王尧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小儿科进修期间,体会深的就是为小儿进行静脉穿刺.由于每次穿刺及输液时小儿又哭又闹,不能很好的配合,传统的穿刺针输液时针头易刺破血管、脱出,引起药液外渗,从而反复穿刺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而且破坏了大量的浅表静脉.

    作者:李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大鼠脑内AV3V心房肽降压区和穹窿下器之间的功能联系

    目的:为了验证ANP能神经是否从第三脑室前腹侧区(AV3V)投射到穹窿下器(SFO).方法:用脑内微量注射药物,观察动脉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1)心房钠尿肽(Ape Ⅲ)注入SFO后,引起血压下降.(2) 在SFO预注射A 71915(一种心房钠尿肽Ⅲ的抑制剂),产生谷氨酸兴奋AV3V的相反效应.结论:刺激AV3V的心房钠尿肽能神经,可在SFO引起降压效应.A71915注入SFO核团可反转AV3V的降压效应.

    作者:李耀华;顾蕴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7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围分娩期护理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in pregnancy,AFLP)的临床特点,通过对7例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观察与护理,并总结护理体会.为进一步提高AFLP的护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7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AFLP均为初产妇,发生于围分娩期,以无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厌食、黄疸等消化道症状及肝损害为主要表现,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DIC.其中孕产妇死亡2例,均发生在2000年前,病死率28.57%,2000年后5例经多科协作综合支持治疗均抢救成功.围生儿存活5例(1例为双胎),死亡3例,围生儿死亡率37.5%.结论:AFLP是围分娩期的一种以可逆性肝衰为主要表现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和多学科合作综合支持治疗是改善母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朱月琴;周信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电子胃镜检查致颞下颌关节脱位1例

    电子胃镜检查主要的并发症是器械损伤(擦伤、出血、穿孔)、麻醉意外、心血管意外和术后感染,而颞下颌关节脱位更为少见.我科于2006年9月10日出现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作者:刘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供电系统中老年职工健康状况汇总分析

    目的:了解供电系统中老年职工健康状况,指导其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真正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方法:分析1 624名年龄在40岁以上的职工的健康体检资料,了解中老年职工疾病发生情况.结果: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发生率高.结论: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早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预防中老年常见病的发生.

    作者:章先桂;杨少玉;卞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及雷米普利对其影响

    目的:通过24h同步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的监测,观察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段压低的变化.探讨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关系,以及口服长效降血压药物雷米普利治疗后对其影响.方法:对6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于口服雷米普利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用三导动态心电图血压二合一分析仪,行24h同步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的监测,观察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段压低的变化.结果:清晨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无症状缺血性ST段压低呈正相关(P<0.01). 经雷米普利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ST段压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0.01),心率虽有减少,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雷米普利能有效降低清晨高血压,并能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作者:许慧;裘健;袁茹茹;孙忠田;安景;孟昭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对我院近2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病例与同期36例进腹手术病例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少(P<0.001),术后排气时间短(P<0.001) ,住院时间短(P<0.01),术后病率低.结论:选择适合的病例及手术方法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晓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目的:通过对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就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讨论.方法:治疗组:中成药+西药治疗,对照组:西药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有效消除病灶,恢复生理功能,疗效巩固.

    作者:史延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亦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免疫组化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本组56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较困难,多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明确.手术切除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作者:付华;何晓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婴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原因及观察

    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非常普遍,在NIcu中使用更加普及.我科自2005年3月~2006年3月观察了入住NIcu婴儿使用留置针输液260例,发生输液外渗8例(非穿刺性操作所致),发生率为3.08%,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贺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度阴囊淋巴水肿治疗(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阴囊淋巴水肿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难治性、巨型橡皮肿病人,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植皮方法治疗.结果:阴囊明显缩小,效果显著,随访6~26个月疗效确切.结论:切除病变组织治疗阴囊淋巴水肿疗效确切.

    作者:高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5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5的含量.结果:各组肝炎患者IL-1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慢性重度肝炎组水平高.根据谷丙转氨酶的值分组,谷丙转氨酶值高一组患者血清中IL-15的含量较其它两组均高.根据HBV DNA含量分组,各组血清IL-15的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IL-15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炎性损伤过程,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判断.

    作者:刘佩芝;唐先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桡骨头骨折可吸收内固定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应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治疗桡骨头骨折22例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22例随诊6~18个月,治疗优1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结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治疗桡骨头骨折,适合于关节内骨折的特性,可避免患者二次手术痛苦,疗效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耐;许兵;王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