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

汪力;皮名安;龚立;王涛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 先天性心脏病, 肺保护, 婴幼儿
摘要:目的 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婴幼儿CHD心脏直视手术170例,根据体外循环(CPB)术后是否使用盐酸氨溴索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85例和氨溴索组85例.2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心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氨溴索组术中术后使用盐酸氨溴索20 mg·kg-1·d-1,共5d;对照组术中术后未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2组患儿术后肺功能指标,分别于CPB前、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h测定2组患儿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比较2组患儿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率的差异;比较2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的差异.结果 氨溴索组肺部感染率及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a<0.05).2组术前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术后24 h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a<0.01);氨溴索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h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肺静态顺应性变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CHD婴幼儿CPB术后肺功能,防治肺部并发症,缩短辅助通气及监护时间.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药物治疗进展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一般是指肺炎支原体肺炎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以上病情未见好转者.常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顽固性咳嗽,易发生肺内外并发症.大环内酯炎抗生素仍是目前主要治疗药物,但近年来耐药株的出现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肺部或全身炎性反应强烈或合并严重肺外并发症者应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IVIG,并及时控制合并感染与肺内外并发症.

    作者:陈志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长沙市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粒细胞减少症111例病毒病原学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粒细胞减少症病毒病原学的特点.方法 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07年6月- 2008年10月111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组)及101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但粒细胞数正常的住院患儿(粒细胞正常组).患儿入院第2天收集鼻咽分泌物标本,采用反转录(RT) -PCR、PCR或巢式PCR扩增方法进行病毒基因检测,并将阳性产物测序,经序列测定及对比分析后确定为所检测病毒.结果 粒细胞减少组与粒细胞正常组病种构成及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粒细胞减少组37例未检出病毒,74例检出至少有1种病毒;各种病毒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率高,其次是副流感病毒3(PIV3)、鼻病毒(HRV)及人博卡病毒(HBoV).粒细胞正常组295例术检出病毒,719例检出至少有1种病毒;RSV检出率高,其次是PIV3、HRV及HBoV.2组病毒总检出率及各种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组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9,P=0.012).其中1个月~1岁年龄段差异大(X2=8.83,P=0.003).结论 1.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无明显相关.2.大于1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更易出现粒细胞减少.3.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粒细胞减少与性别及疾病种类无关.

    作者:黄淑桂;贺湘玲;张兵;肖霓光;段招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辅助经皮腹膜外结扎内环治疗腹股沟疝

    目的 探讨改良的腹控镜经皮腹膜外结扎内环辅助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科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29例.年龄7个月~13岁,平均2岁.29例患儿中,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疝26例,左侧腹股沟疝6例,其中双侧腹股沟疝3例,复发性腹股沟疝2例29例均经脐部穿刺后进入改良的腹腔镜,在监视下,在疝环相应的体表腹部,经直径2 mm的皮肤切口.分别用一个弯曲的硬膜外麻醉导管针和一自制的钩针套管刺入疝环(疝囊内环口)腹膜外,避开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将内环结扎.结果 患儿手术操作均顺利,手术时间为15 ~52(32.2±11.6) min,无严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5 ~24( 16.0±2.5)个月,无精索损伤、睾丸萎缩、术后疝复发和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经皮腹膜外结扎内环辅助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简单、安全、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作者:席錾;刘根生;宋翠萍;饶旺;赵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7例

    目的 分析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呼吸科2004年10月- 2009年9月诊断为BO的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病原学、肺功能及治疗和转归等.结果 7例患儿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喘、气促.病程1.5个月~7 a.查体:双肺均可闻及湿性啰音或喘鸣音.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或肺炎表现.肺部HRCT均呈现Mosaic灌注征,其中支气管扩张1例.肺功能:5例均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舒张试验阴性.病原学:5例发病前患麻疹肺炎,1例患肺炎支原体肺炎,1例患肺炎腺病毒肺炎并真菌感染.支气管镜:2例无特殊表现.治疗及转归:1例有明显支气管扩张放弃治疗,1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支气管扩张而放弃治疗,余5例患儿用激素或加服小剂量阿奇霉素,病情均有好转.结论 BO的临床表现以慢性咳嗽、喘息为特点,肺部HRCT呈现特异的Mosaic灌注征,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尤其是麻疹病毒感染后可继发BO,肺功能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BO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肺部HRCT和肺功能检查.

    作者:马红玲;郑跃杰;王和平;林飞飞;黄文献;谭卫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协同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分析变应原刺激前后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CD28家族不同协同刺激信号在变应性哮喘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哮喘组)和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各3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尘螨刺激前后体外培养的CD4+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运用细胞内染色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4和IL-13的表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哮喘组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28和ICOS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而CTLA-4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1),而IL-4和I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a>0.05).经尘螨刺激后,体外培养的哮喘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ICOS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儿童显著上调(P<0.0001),CD28和CTA-4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Pa>0.05);细胞内细胞因子IL-4和IL-13的表达显著上调(Pa<0.0001),而IFN-γ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存在组成性的CTLA-4的表达下调和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上调,介导Th1型细胞的异常活化;而变应原尘螨的刺激又介导了ICOS依赖的Th2型细胞的分化,导致Th1/Th2失衡.

    作者:施筠;王婷;於葛华;王凤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延长抗生素疗程,但也许效果不佳: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疗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可能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及顺应性等问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应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较好方略,应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随机多中心对照研究.

    作者:侯安存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生理性海水喷雾洗鼻液治疗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疗效

    目的 观察生理性海水喷雾洗鼻液对儿童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将上海4家医院哮喘及呼吸门诊符合轻度间歇性AR诊断标准的5~12岁患儿纳入研究,随机分为4个研究组,根据治疗方案设计分为生理性海水喷雾洗鼻液组(试验组)、氯雷他定组、联合治疗(生理性海水喷雾洗鼻液+氯雷他定)组及空白对照组,根据AR相关症状及体征评分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患儿随访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共255例患儿完成本项研究,4组患儿入组前AR症状及体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在改善AR症状评分方面,试验组、氯雷他定组分别于第2周、第3周起AR症状评分有明显改善(Pa<0.05),且试验组优于氯雷他定组.联合治疗组药后1周,AR症状评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AR体征方面,治疗第4周,试验组、氯雷他定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氯雷他定组.联合治疗组与其他组比较,在治疗第2周体征评分即有改善.本试验未出现试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结论 生理性海水喷雾洗鼻液辅助治疗轻度间歇性AR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鼻部症状及体征,与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明显.

    作者:雷春娥;刘海沛;鲍一笑;华丽;曹兰芳;赵瑜;李亚琴;陆敏;车大钿;吴蓓蓉;王薇;殷勇;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拉莫三嗪对海人酸致(痼)大鼠海马中主穹窿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建立大鼠难治性癫痫模型,观察主穹窿蛋白(MVP)的表达及拉莫三嗪(LTG)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计MVP是否与难治性癫痫耐药相关.方法 将140只28 日龄大鼠随机分成海人酸组(KA组)80只、对照组60只.KA组海马注射KA 1 μg,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9g·L-1盐水(NS).注射后连续观察8h,按照Racine癫痫行为分级,癫痫发作达Ⅳ级以上并出现癲痫持续状态的大鼠若2周后出现自发性反复发作惊厥则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60只大鼠随机分成KA组30只、KA+LTG组30只,将对照组60只大鼠随机分成NS组30只、NS+ LTC组30只,用药组均于癫痫自发性发作反复发作后开始用药,将各组从给用药组大鼠灌药开始按处死时间不同分成1周组、3周组、5周组,于各时间取材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A3区)中MVP的表达.结果 1.大鼠瘌性行为:NS组、NS+LTG组大鼠无(癎)性发作,进入慢性期后,KA组、KA+ LTG组大鼠出现Ⅰ~Ⅴ级的自发性反复(癎)性发作.KA+ LTG组发作频率较KA组明显降低(P<0.05).2.NS组,NS+LTC组大鼠海马有少量MVP阳性细胞表达,其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NS+ LTG组MVP免疫组织化学评分(IHS)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KA组MVP阳性细胞随时间点逐渐升高,第5周未达高峰,与NS组各时间点比较,MVP的IHS均显著增高(pa<0.01);KA+ LTG组表达趋势:在CA3区,第3周与第1周比较评分明显增加(P<0.05),第5周与第3周比较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KA+ LTG组与KA组在第1周、第3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5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KA+LTG组与NS+ LTG组比较,MVP的IHS均明显增高(Pa<0.05).结论 MVP可能参与难治性癫(癎)耐药的发生,LTG通过控制大鼠(癎)性发作,而间接下调MVP的表达.

    作者:王海燕;任艳霞;迟瑛娇;聂磊;邹艳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数字X线成像与多排螺旋CT对小儿呼吸道透X线异物检出效果的比较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道透X线异物的临床特点,比较数字X线成像(DR)与16排螺旋CT对其的检出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为呼吸道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22例;年龄10个月~11岁.有明确异物吸入史31例,可疑异物吸入史并伴相应症状3例.患儿均经DR行胸部正侧位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检查和CT呼吸道三维重建.结果 31例患儿首诊有异物吸入史,均有不同程度刺激性呛咳、发热、喘鸣等.体格检查发现呼吸音减弱32例,发绀21例,三凹征19例.50例患儿胸部DR均不能直接发现透X线异物;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模拟支气管镜可直接发现呼吸道透X线异物.异物附着在管壁上或嵌顿于管腔内.胸壁双边影15例;节段性肺不张12例;纵隔双边影或纵隔移位8例;支气管扩张18例;肺部感染8例;肺野静止征16例.CT的诊断阳性符合率为96%,DR为62%.结论 16排螺旋CT对小儿呼吸道透X线异物的诊断及手术定位具有重要价值,与DR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张海宇;焦华杰;吕赛群;陈大治;吴金花;朱蓉蓉;哈若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支气管镜术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应用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呼吸道黏膜损害具有其自身特点,是其“难治性”的原因之一.经支气管镜灌洗介入治疗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焦安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及其纯蛋白衍生物(PPD)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的临床控制等级和肺功能的影响,为BCG/PPD在哮喘中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哮喘门诊随机抽取年龄5~14岁哮喘患儿,使用PPD试验筛选出68例PPD试验阴性的哮喘患儿,入组前评估患儿哮喘严重程度,随机分为BCG/PPD干预组(常规治疗并予BCG/PPD干预)和非十预组(仅予常规治疗).治疗前检测肺功能、评估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接种BCG,用PPD试验判定接种成功后,每月皮内注射PPD 5 U,共6个月.每月评估并根据患儿临床控制等级子相应治疗,治疗3个月、6个月时评估2组患儿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肺功能、临床症状及临床控制等级的变化.结果 1.临床控制等级:3个月时干预组日间症状、夜间症状、活动受限及临床控制例数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6个月时干预组夜间症状、PEF%改善情况及临床控制例数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肺功能:2组肺功能各指标治疗3个月、6个月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a<0.05);治疗3个月、6个月时干预组PEF%较非干预组改善(Pa<0.05);6个月时干预组肺功能改善较非干预组明显(Pa<0.05).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CG/PPD可显著改善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及肺功能,且在6个月内能持续改善患儿肺功能.

    作者:张旭中;潘家华;温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切除的标准化方法

    目的 探讨一种有效切除腹部神经母细胞瘤(NB)的方法和程序.方法 收集2005年3月-2011年8月本院小儿外科收治且手术的腹部NB患儿40例.年龄6个月~13岁2个月.国际NB系列研究组织(INSS)分期: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13例,Ⅳ期20例.对所有患儿进行术前CT影像评估、一致的肿瘤切除方法即骨骼化血管和网格样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3个程序,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的完全切除率为97.5%,10例患儿左肾或右肾被切除,手术持续时间1 h 5 min ~ 10 h 50 min,平均4 h 22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 200 mL,平均400 mL;术中输血0~1 200 mL,平均280 mL.术后7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患儿死亡,1例患儿右上腹出现少量包裹性积液,2例出现乳糜腹水,3例出现腹泻.无肾萎缩、血管破裂、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程序,能使大部分患者肿瘤安全、快速和完全地切除,并发症少.腹部NB手术的程序化有利于临床医师更容易掌握这门技术.

    作者:袁妙贤;刘洲禄;陈迪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1例

    目的 明确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2008年4月- 2011年6月在本科明确诊断为BO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31例患儿反复咳嗽及喘息均>6周,查体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或)粗湿啰音.入院给予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31例患儿均存在肺功能异常,24例患儿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患儿肺功能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1例肺CT均存在Mosaic灌注征、双肺均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肺不张6例,支气管壁增厚5例,支气管扩张2例.31例X线胸片均有过度通气表现,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4例呈毛玻璃样改变.患儿均口服泼尼松、阿奇霉素并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及沙丁胺醇.对其中26例患儿进行2个月~3 a随访,规律治疗的6例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喘息发作,活动耐力好转,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明显改善;10例临床症状略好转,仍有活动后气促,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轻微改善;10例患儿依从性差,未按医嘱规律用药及回访,病情经常反复,于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喘息发作,于本院住院3~6次,临床疗效欠佳,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无改善,现仍在随访中.结论 BO大多为肺部感染后引起的反复咳嗽、喘息,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呼气相哮鸣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效果不佳,肺功能大多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T可见肺部典型的Mosaic灌注征.本病预后不佳.

    作者:李君召;乔红梅;尤海龙;刘丽;刘肖君;成焕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尿白三烯E4检测在监测儿童支气管哮喘转归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尿白三烯E4(LTE4)检测在监测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转归中的作用及哮喘患儿尿LTE4与呼吸道阻力(Rint)、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关系.方法 选取30例1~5岁未服用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的哮喘患儿(哮喘组),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服用孟鲁司特钠1个月)及临床缓解期(服用孟鲁司特钠3个月);另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竞争性ELISA法检测4组儿童尿LTE4水平,并测定Rint与EOS.结果 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患儿尿LTE4及Rin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3个哮喘组尿LTE4,Rint及外周血E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0.08、496.58、195.98,Pa<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的尿LTE4水平与Rint无相关性(r=0.11,P>0.05).与EOS亦无相关性(r=-0.12,P>0.05).结论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尿LTE4水平明显升高,随着哮喘症状的好转,尿LTE4水平也逐渐下降;动态监测哮喘患儿尿LTE4水平,可以为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断,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哮喘的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刘建梅;陈强;何美娟;李建;吴爱民;梁振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儿童哮喘危重状态的治疗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变态反应炎性疾病,现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哮喘尤其是哮喘危重状态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现若重介绍儿童哮喘危重状态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强;李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奥卡西平治疗癫(癎)84例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OXC)治疗儿童癫(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儿科门诊2007年6月-2011年6月确诊为癫(癎)的患儿84例.年龄4~16岁,平均(6.24±2.33)岁;病程1.0~3.5 a,平均1.6a.全面性发作20例,单纯局限性发作26例,复杂局限性发作21例,局限继发全面性发作17例.均予OXC治疗,治疗3个月评价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84例癫(癎)患儿中显效48例(占57.14%),有效31例(占36.90%),无效5例(占5.95%),总有效率为94.05%.曾使用其他抗癫(癎)药物疗效不佳改用OXC 16例中,显效10例(占62.50%),有效4例(占25.0%),无效2例(占12.50)%,总有效率为87.5%.14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OXC治疗儿童癫(癎)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陈巧彬;陈琅;姜迪;徐秋萍;罗丁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哮喘控制问卷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

    目的 对哮喘控制问卷(ACQ)和改良哮喘控制问卷(不计肺功能,简称ACQ6)在儿童哮喘控制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哮喘专家门诊确诊的哮喘患儿102例,进行肺功能测试,包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大呼吸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并进行ACQ调查;同时根据2006《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的哮喘控制分级标准,对哮喘患儿进行病情界定并分为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及未控制组.对3组患儿ACQ和ACQ6得分进行比较;并以FEV1%和PEF%为分组依据,比较ACQ6得分在不同FEV1%、PE F%组间的差异,分析ACQ6得分与FEV1%和PEF%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分别对ACQ得分、ACQ6得分、FEV1%、PEF%与专家哮喘控制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检验其相关密切程度.结果 3组哮喘患儿的ACQ和ACQ6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52、117.14,Pa<0.01);ACQ6得分在不同FEV1%、PEF%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53、76.20.Pa <0.01);ACQ6与FEV1%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8,与PEF%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62,ACQ6与PEF%的相关性较FEV1%的相关性高;ACQ得分、ACQ6得分、FEV1%及PEF%与专家评估结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915、-0.878和-0.882,与专家评估结果关系的密切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CQ> ACQ6> PEF%>FEV1%.结论 ACQ和ACQ6对不同哮喘控制水平的患儿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ACQ完全可应用于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在缺乏肺功能设备的基层医院,ACQ6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庆莉;林荣军;路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Shh基因及其受体Ptch1的表达

    目的 观察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Shh基因及其受体Ptch1的表达,探讨其与尿道下裂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7月在本科首次接受手术治疗、除外合并其他疾病(如隐睾)的尿道下裂患儿30例,选择同期单纯包皮环切患儿30例为对照.术中收集尿道下裂患儿的阴茎背侧包皮,液氮速冻后存于-80℃冰箱,采用反转录-PCR技术检测2组患儿包皮组织Shh基因及其受体Ptch1表达水平.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道下裂组患儿阴茎背测包皮组织ShhmRNA及Ptch1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但轻度尿道下裂、中度尿道下裂及重度尿道下裂3个亚组间Shh mRNA及Ptch1 mRNA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尿道下裂患儿阴茎背测包皮组织Shh基因及其受体Ptch1表达下降,可能引起尿道生殖褶部位间充质细胞与上皮细胞转化障碍,尿道板腔化受阻,进而导致尿道下裂发生发展.

    作者:罗向阳;王伟;曹振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婴幼儿CHD心脏直视手术170例,根据体外循环(CPB)术后是否使用盐酸氨溴索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85例和氨溴索组85例.2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心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氨溴索组术中术后使用盐酸氨溴索20 mg·kg-1·d-1,共5d;对照组术中术后未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2组患儿术后肺功能指标,分别于CPB前、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h测定2组患儿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比较2组患儿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率的差异;比较2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的差异.结果 氨溴索组肺部感染率及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a<0.05).2组术前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术后24 h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a<0.01);氨溴索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h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肺静态顺应性变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CHD婴幼儿CPB术后肺功能,防治肺部并发症,缩短辅助通气及监护时间.

    作者:汪力;皮名安;龚立;王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婴幼儿早期喘息干预前后血、尿白三烯E4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婴幼儿早期喘息患儿急性期应用白三烯(LTS)受体拮抗剂干预后12 h、72 h血清、尿白三烯E4(LTE4)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确诊为早期喘息的婴幼儿138例于入院24 h内留取血、尿标本.予口服LTS受体拮抗剂.用药后12 h,38例患儿留取血标本,77例患儿留取尿标本;用药后72 h,10例留取血标本,13例留取尿标本.分别检测干预前后其血清、尿LTE4水平,观察早期喘息婴幼儿用药十预后12h、72 h血、尿LTEA水平的变化.结果 婴幼儿早期喘息患儿干预12 h组血清LTE4水平中位数(M)为90.66ng·L-1,四分位数间距(Q)为459.32 ng·L-1,与干预前血清TTE4水平(542.37 ng·L-1、788.65ng·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1).婴幼儿早期喘息患儿干预后72 h组血清LTE4水平M为67.97 ng·L-1,Q为167.69ng·L-1,与干预前血清LTE4水平(310.53 ng·L-1、630.36 ng ·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婴幼儿早期喘息患儿干预后12 h尿LTE4水平M为7.00 ng·L-1,Q为12.74 ng·L-1,与干预前尿LTE4水平(7.84 ng·L-1、15.40 ng·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婴幼儿早期喘息患儿干预后72h尿LTE4的水平M为3.92 ng·L-1、Q为9.52 ng·L-1与干预前尿LTE4水平(1.96 ng·L-1,5.74 ng·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应用LTS受体拮抗剂可在短时间(≤3 d)内降低婴幼儿早期喘息患儿血清LTE4水平,但尿LTE4水平未见明显下降,提示应用LTS受体拮抗剂在短时间(≤3 d)内对尿LTE4水平影响不明显.

    作者:马晓晖;崔振泽;黄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