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鹏;成怡冰;王琪;苏军;崔利丹;宋春兰
目的 总结股薄肌成形术联合肛门排便训练治疗患儿大便失禁的操作经验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4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23例行股薄肌成形术联合术后排便训练的大便失禁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14例,女9例;初发19例,复发4例.先天性无肛行肛门成形术14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大便失禁7例,外伤2例.大便失禁患儿分为3组,其中完全失禁6例,稀便失禁8例,肛周污便9例.23例患儿均进行了股薄肌成形术并术后肛门排便训练.术后定期随访,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2周、6个月和2a各组患儿的肛门静息压和大收缩压,并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例患儿均成功实施了股薄肌成形术,并坚持术后的排便训练,术后通过2~14a随访,主观症状效果明显满意者13例,有效7例,完全无效者3例,满意率达86.95%(20/23例).各组患者术后肛门静息压和大收缩压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a<0.05),经过肛门排便训练2a后测值较术后早期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股薄肌成形术联合术后肛门排便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小儿大便失禁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作者:杜俊鹏;曹振杰;张书峰;鲍俊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目前临床常用的一般治疗方法及加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方案的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法对严重脓毒症患儿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影响的比较,观察CVVH对严重脓毒症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 严重脓毒症患儿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按需要给予液体复苏、抗感染、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CVVH组(n=11),按需要给予上述治疗,自诊断严重脓毒症开始,加用CVVH治疗48 h以上.2组均从确诊开始,在0h、12 h、24 h及48 h4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1.5 mL行血生化检查,比较其在不同时间点血BUN、Cr、ALT水平,同时在此4个时间点行动脉血气分析,对pH值、乳酸(Lac)、碱剩余(BE)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48 h内血ALT、BUN、Cr、pH值、Lac、BE水平与0 h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VVH组经治疗48 h,ALT 、pH值与0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UN、BE较0h明显下降(Pa<0.05),24h、48 h时间点Cr、Lac与0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比较初始状态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 h,CVVH组Lac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 CVVH组BUN、Cr、BE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ALT、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VVH结合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肾功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作者:葛许华;赵劭懂;张琴;喻文亮;缪红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儿童脊髓柃系综合征(TCS)后遗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特点,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2005年5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64例TCS后遗马蹄内翻足畸形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从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并发症、手术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国际马蹄内翻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的评分标准对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单侧足受累35例(左侧13例,右侧22例),双侧足受累29例.原发型TCS 53例,继发型TCS 11例.并发症:感觉障碍者26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23例(部分丧失18例,失禁5例),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和肌营养不良者1例,小脑扁桃体疝2例,脊柱侧弯10例,肋骨发育畸形3例和脊髓空洞22例.疗效:优10例16足,良21例36足,可25例31足,差8例10足.本组病例中,11例既往在多家医院未能明确发病原因,误诊或者漏诊率为17.2%(11/64例).结论 儿童TCS继发足畸形以马蹄内翻足居多.临床误诊漏诊现象较普遍,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明确病因及对因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刘福云;王志岭;卜建文;李剑峰;骆晓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在调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DNA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酶活性减低,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及DNA甲基化异常.研究发现MTHFR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可能引起包括脑性瘫痪在内的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程秀永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早产儿在相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下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N-CPAP)模式和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早产儿进行配对分析.其中N-CPAP治疗的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和SIPPV治疗的20例RDS患儿作为病例组(共40例),另外40例同期住院的一般疾病患儿按胎龄和日龄与病例组配成40对,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所有患儿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及各瓣口流速指标,比较2种通气模式对早产儿心功能指标的差异及2种不同通气方式下相同PEEP水平对早产儿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N-CPAP组患儿肺动脉瓣口峰值流速,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二、三尖瓣E/A值,射血分数,心排出量的均值均低于其配对组患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SIPPV组患儿以上指标均值亦低于其配对组,其中肺动脉瓣口峰值流速,二、三尖瓣E/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N-CPAP组与SIPPV组比较,SIPPV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值均低于N-CPAP组,其中对于三尖瓣E/A值的影响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1±0.05 vs 1.85±0.64,P<0.05).结论 N-CPAP对早产儿心功能的影响不明显;SIPPV主要影响全心舒张功能、肺动脉及主动脉瓣峰值流速;相同PEEP水平下,SIPPV与N-CPAP相比,SIPPV主要影响早产儿的三尖瓣E/A值及右心室舒张功能.
作者:杨建生;吴本清;燕旭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潮气量(VT)和传统VT机械通气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治疗中的安全性的差异,评估小VT通气策略的疗效.方法 将133例AHRF患儿分为传统VT通气组32例和小VT通气组101例,根据VT调整呼气末正压(PEEP),监测肺动态顺应性(Cdyn)、呼吸功(WOB)、呼吸道阻力(Raw)、呼吸道闭合压(P01)、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观察患儿氧合改善情况、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撤机情况以及患儿转归情况.结果 1.小VT组与传统VT组,Cdyn、Raw在上机1d、3d,WOB在上机3d、5d,P01在上机5d、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小VT通气24h氧合改善较传统VT通气明显,pa(O2)、p(A-a)(O2)、O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VT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危重患儿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Cdyn、Raw、WOB、P01等呼吸力学指标有助于判断机械通气过程中患儿肺部病变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判断撤机时机.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方面,小VT通气优于传统VT通气.小VT通气在降低AHRF患儿病死率方面,并不优于传统VT通气.
作者:陈建丽;李爽;靳蓉;黄莉;徐艳霞;周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传统的营养支持疗法常偏重于三大营养素的补充,而ICU中危重患儿可能面临着微量元素的缺乏、分布异常或利用障碍,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现就危重患儿可能存在的其余5种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进行探讨,着重讨论在危重疾病的应激状态下,微量元素的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检测方法及具体补充方案.
作者:李艳;钱素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通过回顾分析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就小儿重症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中单器官功能损害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改变、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与防治方法进行探讨.小儿重症或危重症EV71感染病例中,通过病毒直接损伤致病、炎症损伤、免疫损伤、缺氧缺血性损伤、循环障碍、微循环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机制,既可能造成脑、肺、循环等单一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障碍,又可能序贯累及多个器官而发展为多脏器功能障碍.对小儿重症或危重症EV71感染病例均应进行动态和持续的多器官功能监测,并遵循个体化、实施多器官功能保护和支持的综合救治原则.
作者:杨镒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10年本院32例HUS住院患儿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HUS患儿预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HUS患儿32例分为2组.腹泻后HUS(D+HUS)占同期收治HUS的53.13%(17/32例),7例透析治疗,病死率11.76%.无腹泻HUS(D-HUS)占46.87%(15/32例),9例透析治疗,病死率6.67%.2组平均病死率9.38%.2.平均少尿及无尿持续时间D-HUS组明显长于D+HUS组(P<0.05).3.平均接受透析时间D-HUS组明显长于D+ HUS组(P<0.05).患儿平均住院时间>15 d者D-HUS组多于D+HUS组(P=2.67×10-6).4.少尿持续时间长、PLT低水平、BUN高水平、Scr高水平、pH值低水平与预后明显相关(Pa<0.05).透析治疗介入较晚、LDH高水平与预后显著相关(Pa<0.01).结论 儿童D-HUS较之D+HUS病情重,病程长.少尿持续时间长、LDH高水平者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透析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李弢;吴燕祥;丁娟娟;刘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新生儿窒息仍是我国新生儿的主要死因,其诊断标准在国内和国外存在很大差别.现就国外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变迁,对Apgar评分的正确评价,目前我国国情下如何进行新生儿窒息诊断,准确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以及一些治疗进展进行客观阐述.
作者:朱小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M)酮症酸中毒(DKA)患儿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 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T1DM并DKA患儿30例,于确诊24h内(DKA 1组)及DKA纠正后10 d(DKA 2组)采血,另选取同期住院的不伴感染、缺氧、肿瘤或结缔组织病的同年龄同性别患儿30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测定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HIF-1α与VEGF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特异性.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HIF-1α及VEGF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KA1组HIF-1α及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1);DKA纠正后HIF-1α及VEGF水平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但直至DKA纠正后10d(DKA2组)仍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Real-time 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产物位于预期位置,确定产物特异性.结论 T1DM并DKA患儿CD4+T淋巴细胞HIF-1α与VEGF mRNA水平升高,且DKA纠正后HIF-1α与VEGF mRNA水平不能恢复至正常,这可能与T1 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商跃云;黄乐;孙桂香;吕玲;赵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术后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 a来本院肾内科11例HUS患儿临床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2岁.重症10例,轻症1例.其中8例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每例2、3次,术后应用泼尼松(1.0~1.5 mg· kg-1)或甲泼尼龙(1 mg·kg-1)维持;其中1例联合血液透析治疗,1例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轻症1例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1例重症HUS外院进行血液透析1个月余转本院继续血液透析治疗.1例重症HUS外院采用大剂量丙球冲击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继续甲泼尼龙1 mg·kg-1治疗和肠道透析.结果 19例次血浆置换治疗均顺利实施,无明显并发症;8例血浆置换后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者中7例肝酶、心肌酶、肾功能恢复正常,尿常规镜下血尿或并轻中度蛋白尿出院,追踪观察2 ~ 26个月,复查肾功能均正常,尿蛋白阴性,5例镜下轻微血尿[RBC(9 ~36)×106 L-1],1例感染后轻微镜下血尿,1例尿常规正常.轻症1例出院时尿常规和肾功能均正常,门诊随诊38个月尿常规正常.2例外院治疗的重症HUS患儿转入本科时病程1周~1个月,血小板已恢复正常,Hb无继续下降,尿常规示肉眼血尿和中量蛋白尿,处于肾衰竭期.其中1例血液透析6次,肾功能稍好转、肉眼血尿并中量蛋白尿,放弃治疗出院.1例经肠道透析和口服激素等措施后放弃治疗出院.结论 重症HUS患儿宜早期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治疗后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可改善重症HUS患儿预后,减少后遗症.
作者:邓会英;高岩;李颖杰;钟桴;邓颖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ICU收治的儿童中毒病例的相关因素以寻求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救治的127例(<18岁)中毒患儿病例资料,分为药物中毒组和非药物中毒组,分析2组不同特点.结果 7月是中毒高发月份.儿童中毒主要发生在家中,其中农村中毒发生率较城市高.所有中毒患儿中,意外中毒105例,1~3岁是意外中毒发生的主要年龄段,且男童发生率高.非意外中毒22例中,以学龄期和青春期为主要年龄段.药物中毒儿童66例,毒物以神经系统治疗药物为首,其次为精神障碍治疗药物,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非药物中毒儿童61例,毒物以杀虫(鼠)剂为首,中毒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2组呼吸机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83,P=0.931),血液净化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2,P=0.000).药物中毒组和非药物中毒组治愈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中毒组住院时间较非药物中毒住院时间短(t =2.326,P=0.024).结论 血液净化是儿童中毒救治的重要手段,呼吸支持为急性中毒患儿终的治疗成功提供了保证.儿童中毒应以预防为主.
作者:蒋迎佳;钱素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77位点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体内排泄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2月在本院儿科中心和血液内科住院的完全缓解并接受HDMTX治疗的40例ALL患儿,在接受HDMTX治疗前应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在HDMTX静脉输注开始后24h、48 h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其血浆MTX水平,密切观察ALL患儿HDMTX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对化疗不良反应进行分级.对MTHFR677的基因多态性与MTX不良反应及HDMTX 48 h的MTX水平(MTX-48 h)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有HDMTX相关不良反应的ALL患儿中,肝损害和骨髓抑制发生率高.MTHFR C677T有肝脏损害的基因型分布频率由低到高为CC型40.0%,TT型60.0%,CT型80.0%,CT基因型者肝脏损害发生的风险是CC基因型者的6倍(OR =6.00,95% CI:1.05 ~34.32,P=0.044);677CT+ TT基因型者肝脏损害发生的风险是CC基因型者的4.13倍(OR =4.13,95%CI:1.02~16.67,P=0.047).MTHFR C677T基因型与骨髓抑制无明显相关性.携有MTHFR突变基因型(CT +TT)患者的48 hMTX血药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携带MTHFR野生型基因CC者(P =0.006).结论 MTHFR 677位基因型可作为ALL患儿HDMTX化疗不良反应和药物体内排泄的有效预测指标.
作者:杨丽华;刘茹;曾其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评估足外翻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康复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就诊,并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61例脑瘫患儿基本临床资料.患儿均在入院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级别,61例患儿122只外翻足采用JPD1600型足底压力测量仪对足底的5个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取得足底压力及着地时相等指标,经过6个月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再次评估上述指标,将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康复治疗的疗效.结果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采集的数据显示治疗前后足前掌外侧及足弓外侧缘压力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足前掌内侧、足弓内侧及足跟压力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后足支撑期中整足接触时相、离地时相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运用GMFCS分级统计的结果示足外翻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化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能够为脑瘫足外翻患儿康复疗效评定提供有效的、客观的功能评估.
作者:叶玲;吴建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7年4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确诊的7例NMO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NMO患儿均为首次确诊病例.男2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1.0:3.5.起病年龄1岁5个月~15岁,中位年龄10岁.病前有感染史5例.首发症状为视神经炎3例,脊髓炎4例.视神经炎与脊髓炎间隔时间1d~7个月,中位时间8d.单侧视神经炎2例,双侧视神经炎5例.脊髓横贯性损害5例,不完全横贯性损害2例.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异常7例.脊髓MRI检查示胸段病灶7例,同时累及下颈段、腰骶段各1例;病灶长度4~11个脊髓节段,中位值7个脊髓节段.头颅MRI检查异常1例.自身抗体检机异常1例.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增高3例,均以淋巴细胞为主,病原学检查(-).7例患儿急性期均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冲击后改为口服泼尼松治疗,3例患儿同时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除1例患儿放弃治疗外,余6例病情均有恢复.跟踪随访的4例患儿中,2例复发,复发症状表现为仅视神经炎或脊髓炎与视神经炎均出现.结论 儿童NMO可于幼儿期发病,部分有缓解复发的阶梯病程,应注意临床病灶的早发现及随访.
作者:于晓莉;张玉琴;朱近;王春祥;许海泉;刘丽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纤维支气管镜术(FFB)在ICU包括PICU及NICU中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应用指征广,且能解决ICU中的很多实际问题.ICU中的患儿心肺功能不稳定,开展FFB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安全,现着重介绍FFB在PICU中的应用指征、FFB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及结合实际工作介绍安全开展FFB的注意事项.
作者:许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脓毒症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PCT)、IL-6、TNF-α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根据小儿脓毒症诊断标准,将本院儿科8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非脓毒症组46例和脓毒症组40例,同期选取35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血清PCT、IL-6、TNF-α水平,比较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的差异.轮状病毒肠炎肠外脏器损害的41例中根据是否伴有脓毒症分为非重症感染组(肠外脏器损害+非脓毒症)18例和重症感染组(肠外脏器损害+脓毒症)23例,比较2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1.非脓毒症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脓毒症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脓毒症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pa<0.01),但血清PCT水平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感染组血清PCT、IL-6水平高于非重症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重症感染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非重症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后血清PCT、IL-6、TNF-α水平升高,临床表现为脓毒症时血清PCT、IL-6、TNF-α升高更明显,尤其是PCT升高时提示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肠外多个脏器功能损害.
作者:张卫国;唐芳;陈德平;周爱华;严峻;王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目标性救治措施在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儿抢救中的价值.方法 对109例重症HFMD并NPE患儿采用目标性救治进行抢救治疗.1.一般临测和抢救: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尿量、血糖、血气和电解质,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应用糖皮质激素、利巴韦林、甘露酵和丙种球蛋白等.2.即刻救治阶段:(1)体位:避免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利于抢救和呼吸道开放;(2)呼吸道与供氧:开放呼吸道保证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经皮氧饱和度>92%,控制肺出血,肺部听诊细湿啰音明显减少;(3)血压:平均动脉压8.66 kPa左右;(4)血糖:4.4~11.0 mmol· L-1;(5)体温:肛温<38.5℃;(6)液体管理:24h液体量60 ~ 80 mL·kg-1,中心静脉压0.588~1.570 kPa;(7)镇痛镇静:人机合拍,刺激后无躁动,无剧咳;(8)血液系统:维持Hb≥10g·L-1,血细胞比容≥0.30,防治DIC.结果 98例痊愈,7例在NPE期死亡,4例在肺水肿控制后因脑损伤严重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肺水肿期抢救成功率为93.6%,终抢救成功率为89.9%.结论 救治措施目标性方案为HFMD并NPE的救治提供了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救治方案,可显著提高其抢救成功率.
作者:金志鹏;成怡冰;王琪;苏军;崔利丹;宋春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恙虫病是经恙螨传播的由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严重者病死率达60%.诊断恙虫病是一个巨大挑战,误诊率可达71%,焦痂是诊断恙虫病重要的临床表现.恙虫病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恙虫病也可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延迟应用抗生素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或死亡,应用抗生素也能迅速控制继发于恙虫病的噬血细胞综合征.
作者:何时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