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性糖尿病在社区中的防治

王梅

关键词:老年性, 糖尿病患者, 社区服务, 慢性疾病, 人民生活水平, 糖耐量减低, 中老年人, 严重危害, 统计平均, 人类健康, 人口比例, 控制血糖, 经验总结, 防治, 上海, 老龄, 报告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人数将分别超过1500万,据上海统计平均每年增加1‰糖尿病患者,其中所增加的新糖尿病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糖尿病患者还将呈上升趋势.由于糖尿病病程长,无法根治,只能靠平时控制血糖.所以,在社区我们把糖尿病列为防治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区开展这方面的社区服务已有2年.现将笔者在社区对糖尿病的防治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穿刺抽吸、石膏固定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我科自1996年以来采用穿刺抽液、石膏固定治疗耳廓假性囊肿3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男27例,女6例.年龄24~58岁,病史5d~3个月.其中有5例在村卫生所行反复穿刺抽液、未愈.

    作者:胡建莉;王春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432例学龄前儿童龋齿病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调查

    笔者在对历年中小学生查体时发现,龋齿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对口腔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则呈下降趋势.为了了解我镇学龄前儿童龋齿病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我院在2000年11月L4日~22日对全镇幼儿进行查体.组织专业人员对入托幼儿进行龋齿病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李乐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诊断卵巢破裂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自诉无婚姻史.因突然下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6h,于1999年3月17日7:30入院.患者因突然腹痛以阑尾炎在村卫生所接受抗生素(具体药物不详)治疗3d未见明显好转.6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感到下腹部疼痛剧烈,随体位变动而加重,无胸闷及憋气,无腰痛及腹泻,无恶心及呕吐,二便正常.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月27日,经量中等,无痛经史.

    作者:孙冬;于冰泉;王龙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米索前列醇用于胎膜早破78例引产分析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几十年来常规应用催产素引产,但需专人管理,定时调节剂量,且引产效果差,剖宫产率高.米索前列醇为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类药物,已应用于早期终止妊娠及足月妊娠引产.本文将米索前列醇应用于妊娠晚期胎膜早破产妇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贤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规范医疗收费管理是医院长远利益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作为第三产业,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补偿.在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医院要增加收入,就要把好收费关;门诊收费处、住院结帐处是医院经济收入的两大窗口,它能及时反映医院的经济收入和医院文明服务程度,能体现医院实施优质服务的环境、面貌、质量、信誉,加强对这两个窗口的经济管理,有利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房梅玉;李晓英;任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从生源素质谈医卫类中专化学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的普遍扩招,进入医卫类中专学校的学生的入学成绩均比以往历届学生差.为适应生源素质的要求,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化学教学应淡化课程意识,增强专业意识,进行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作者:刘梯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8例EH患者外周静脉血中NO和ET含量,其中21例合并高脂血症(A组);27例不伴高脂血症(B组).以24例健康查体人群作为对照(C组).结果:A组患者血浆NO含量均较B组及C组升高(P<0.05,P<0.01),A组血浆ET含量也较B组及C组升高(P<0.01).结论:EH及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浆NO和ET含量升高是高血压及其高脂血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

    作者:叶林书;孙晓英;朱桐春;刘守莲;安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耳湿疹的治疗体会

    外耳湿疹是指发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多形性皮疹,多因受药物或其他过敏物质刺激所致,以小儿多见,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湿疹极痒,有黄水样分泌物;慢性湿疹除瘙痒外,外耳皮肤可增厚致外耳道狭窄,表皮脱屑,皲裂,结痂,鼓膜受累者可有轻度传导性耳聋及耳鸣.

    作者:刘亚宏;焦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中枢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及时观察及护理,可获得及时救治的机会,能有效降低H1E的病死率.现将我科1998年6月以来的50例HIE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宫颈早期妊娠误诊为那勃氏囊肿2例

    近年来,笔者应用超声诊断宫颈早期妊娠3例,其中片面依赖超声作为诊断依据2例误诊为宫颈那勃氏囊肿.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邱培国;王龙江;张玉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脏骤停抢救成功5例的护理体会

    我科自1999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心脏骤停患者7例,其中5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抢救成功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38~45岁,均一次抢救成功,治愈出院.

    作者:朱巍;郭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孢三嗪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观察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是小儿临床常见传染病,我国发病率较高.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痢疾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中毒性痢疾已较少见,但普通性痢疾在临床上仍然较为常见,且多为耐药菌株感染.近年来,痢疾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也在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头孢三嗪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效果满意.

    作者:李爱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止血敏引起药物热2例报告

    止血敏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之一.它能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液渗出.以往文献报道认为本品毒性低,陈新谦等报道静注时可发生休克.现报道2例因静脉使用止血敏引起的药物热.

    作者:张勇;朱正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评价

    目的:观察小剂量氢氟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25mg/d,血压稳定控制8~12周后,改为12.5mg/d,若12周后收缩压(SBP)>140mmHg,或舒张压(DBP)>90mmHg,予加服依那普利10mg/d,疗程2.5~3年.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脂、血糖、血钾监测.结果:小剂量氢氯噻嗪的降压总有效率为86.5%,对血脂、血糖、血钾无明显影响.结论:小剂量氢氯噻嗪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病的初始药物,或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可稳定控制血压;对血脂、血糖、血钾无明显影响,价格便宜,副作用较少,故值得临床医生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郭得志;苏文举;郑开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过敏1例报道

    1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于2000年9月15日就诊,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查BP80/50mmHg,余无异常体征.初诊为原发性低血压,给予黄芪注射液20mL+5%葡萄糖250mL静点,(黄芪注射液为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厂生产,批号991018),静滴15min(量约50mL)后患者自感全身瘙痒,耳后出现风团样皮疹,因再未用其它药物,经询问未食用特殊食物,既往也无任何药物过敏史,故考虑为黄芪注射液过敏所致.即停滴,给予肌注非那根25mg,同时DXM5mg+5%GS100mL静滴,用药10min后症状缓解,30min后皮疹消退,症状消失.遂再未用此药.

    作者:史玉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氨茶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98例

    根据对茶碱药理作用的新认识,我科自1997年8月起开展了毛细支气管炎氨茶碱常规剂量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德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月骨与月骨周围脱位的治疗

    月骨与月骨周围脱位临床上较为少见,常伴有桡骨茎突骨折.由于腕部骨有骨骼8块,其形态各异,X片上有重叠影象,难以准确判断.同时创伤后有腕部疼痛、手指麻木、活动障碍等骨折的临床表现,掩盖了腕骨脱位体征,容易漏诊.1996年以来,我们先后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明;陈学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5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卫生状况重要的综合指标,也是反映妇幼保健水平的一项很灵敏的统计指标.为了了解我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及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现将1995~1999年间15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唐利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QTc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再通后QTc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发病6h内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按梗塞相关动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n= 45)和未通组(n= 19).结果:溶栓后再通组QTcd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溶栓后比较明显缩小(P<0.01);溶栓后24h再通组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来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缩小QTc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cd变化也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一项指标.

    作者:许凤华;许宏珂;赵青修;张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门诊手术的麻醉现状

    随着门诊手术的日益增多,门诊手术的麻醉已成为麻醉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科学合理地进行病人选择、术前准备、麻醉方式和用药选择、术中及术后的管理,认真把握离院标准,力求做到安全、舒适、高效,同时迅速回复,术后无残留作用及并发症.对确保病人安全及诊疗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邹伟;陈海玲;张彩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