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宏青
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因腰区疼痛8个月于2000年11月20日住本院,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查体双肾区有轻叩压痛,尿液分标蛋白+、红细胞++,余无特殊.B超检查示:双肾结石并轻度积水,KUB和IVP示:双肾盂和部分双输尿管畸形,双下肾盂各可见一约0.9×0.8cm的结石且轻度积水,双肾功能好,双输尿管于第3腰椎横突处融合成一条输尿管.
作者:谢志坚;吴锡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感互动时产生的相互关系.一般分为3种:①两人之间的关系;②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③个人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护理管理者的人际关系一般指与护理人员之间、与患者之间、与上级之间、与医生之间及与其他相关科室人员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护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笔者仅就基层护理管理者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作者:景秀绒;高玉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为了探讨儿童HBsAg携带者与家庭成员的相关性,笔者对677名儿童及其同胞与父母进行了HBV感染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儿童携带HBsAg与父母关系为密切,父亲HBsAg阳性不仅与母亲阳性一样对子女感染构成威胁,而且同样也是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者:陈茂余;韩勇;华棠;何佳;衡德芳;宋培钦;鄢利梅;李亚一;陈立;王远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主治肝郁血虚证.笔者多年来应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科疾病,疗效较好,今摘数例验案如下.
作者:江超;姜华静;潘艳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解套管针在化疗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30例化疗输液患者采用套管针与头皮针输液方法的比较,观察其静脉穿刺率及各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使用套管针输液在化疗输液1疗程不同时期内,其重复穿刺率仅为13%~26%,且Ⅰ级静脉炎发生率为13%,远低于头皮针输液.结论:套管针应用于化疗输液,能降低静脉穿刺率和Ⅰ级静脉炎发生率.
作者:黄梨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断指(趾)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一般发生于术后1~3d,据报道总发生率为24%,救治成活率为63.8%[1].我科1999~2000年共收治断指再植病人100例,160指,成活140指,部分坏死15指,完全坏死5指,成活率87.5%.33指出现血管危象,发生率为20.7%,其中术后1~3d发生26指,术后4~7d发生7指.经积极治疗,总危象解除率为8%.现就危象发生原因谈谈其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曹淑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血液常规检查中的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且对疗效及预后观察有一定的作用,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白细胞分类的血片镜检随之减少了,但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计数只能达到筛选的目的,观察不到白细胞的形态变化,血液病漏诊或误诊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将本院1995年至今的38例初诊时白细胞数低于20×109/L的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象及临床诊断作如下统计及分析.
作者:冯向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小儿惊厥是儿科急症,为了迅速止惊,通常应用安定静脉注射,虽然有效,但是由于操作不够方便,难以起到迅速止惊的作用.笔者自1998年10月起试用安定经直肠下段给药方法治疗小儿惊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广文;蔡霞;刘玉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糖尿病(DM)已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在许多国家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多的主要原因.目前,全世界有糖尿病人1.2亿,估计到2025年,至少升至2.5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2.53%~3.51%,较10年前增加了2.5~3倍[1].作为DM治疗重要手段之一的DM教育虽然已列入DM糖尿病护理常规,但因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使其难以普遍实行.总体而言我国DM教育尚处于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水平[2,3].为提高我国DM教育水平,应用护理程序进行DM教育的具体方法值得探索.现将近年来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梁业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变腹水并发原发性腹膜炎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31例肝炎肝硬变腹水并发原发性腹膜炎患者应用头孢三嗪或头孢氨噻肟静脉滴注治疗.疗程10~14d.结果:治愈20例(64.5%),死亡11例(35.5%),其中死于感染性休克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性脑病5例,肝肾综合征2例.结论: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三嗪和头孢氨噻肟是治疗肝炎肝硬变腹水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理想药物.
作者:何文艳;王国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既往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术前诊断为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术前检查:心肺阴性,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正常.呈急性病容,T37.6℃,P72次/min,R20次/min,BP14.7/9.8kPa,血常规WBC12.6×109/L,中性82%,其他无特殊情况.于2000年11月30日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左肝外叶部分切除术.
作者:文晓林;廖先怀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心肌梗塞(acute mi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内科死亡率较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美国,每年有90万人患AMI,其中约22.5万人死于受治前.AMI病人的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提高存活率,而溶栓疗法是心肌再灌注治疗的简单和常用方法.
作者:刘林强;王玲;王华卿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脑组织称原发性脑出血.由于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的原发性脑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1].我院1995年1月~2000年5月共收治89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有62例发生再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运宁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比较单用低浓度布比卡因,或与吗啡联用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和副作用.方法:105例ASAⅠ~Ⅱ级剖宫产手术病人,硬膜外导管均留置于L1-2间隙,2%利多卡因维持术中麻醉.将上述病人随机分为4组:0.15%布比卡因(Ⅰ组,30例);0.25%布比卡因(Ⅱ组,25例);0.15%布比卡因+0.01%吗啡(Ⅲ组,25例);0.15%布比卡因+0.02%吗啡(Ⅳ组,25例);药液中均加入氟哌利多10mg和地塞米松10mg.病人回房后先经硬膜外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7mL,随即开启PCEA.并于36h内观察VAS及恶心呕吐、瘙痒、嗜睡、排气时间延长等副作用;并记录4组病人首次24h用药量.结果:4组病人首次24h用药量、对PCEA总体满意度及在36h内任何点的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恶心呕吐发生率:Ⅳ组分别高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1,P<0.01,P<0.05),Ⅲ组高于Ⅰ组(P<0.05);瘙痒发生率:Ⅳ组分别高于Ⅰ组、Ⅱ组(P<0.01),Ⅲ组高于Ⅰ组(P<0.05);嗜睡发生率:Ⅳ组高于Ⅰ组(P<0.05);Ⅲ组、Ⅳ组分别有3、4例病人排气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24h.结论:低浓度(0.15%)布比卡因用于术后PCEA是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的镇痛方法.
作者:邹伟;王瑞;陈海玲;张彩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贝复剂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60例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从第3周予贝复剂均匀喷于照射野内皮肤上,每侧600Au,每日3次.出现Ⅱ度皮肤损伤后增加用量,每侧1200Au,每日3次.对照组在出现Ⅱ度皮肤损伤后予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后暴露创面.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Ⅱ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0%,无Ⅲ度皮肤损伤.放射性皮肤损伤愈合时间平均为6d.对照组Ⅱ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0%,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3%,放射性皮肤损伤愈合时间平均为11.4d.结论:贝复剂可以减少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同时可以减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炎性反应,促进上皮修复,缩短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愈合时间.
作者:陈年春;王庆夕;宋大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本文对106例儿童临床抽搐原因及脑电图、脑电地型图分析.1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106例,年龄1~14岁.第一组:42例,抽搐呈阵发性发作,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临床诊断为癫痫;第二组:38例,年龄1~6岁,抽搐于发烧时发作,临床诊断为高热抽搐;第三组:26例,抽搐时意识清楚,血钙离子降低,临床诊断为低钙抽搐.
作者:韦素梅;韦立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周村区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于1993年正式启动.项目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手册要求,截止到1999年底,累计发现和登记涂阳肺结核病人651例,初治涂阳病人486例,登记涂阳病人中新发涂阳病人占74.4%.初治比例明显上升,1993年初治比例为53.3%,1999年上升到87.7%,比1993年增加了34.5%.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作者:朱丽云;毕研庆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动态的,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它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而且,也适应于我们的临床带教工作,由于护士来自于不同的护校,学习程度的差异,对临床具体护理工作的领悟性不同,对同一实习目标的实习效果也不尽相同,运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则弥补了以往带教方式中的不足,做到了因人施教,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秀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符合条件的异位妊娠病例予MTX+Ru486杀胚胎治疗,同时予抗生素静滴抗炎,后继予中药肖除包块治疗.结果:32例中30例治愈,2例治疗失败转剖腹探查术,治愈率93.7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是一种有效的值得推广的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
作者:郭剑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绝经期信号始于妇女一生的后1/3~1/2时段.该时段乃妇女的多事之秋,诸如骨质疏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乳癌、结肠癌、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痴呆及甲状腺疾病等均在这一时期开始发病,并随后发病率持续增加.因此,绝经期是对妇女进行危险评价的绝好时机.对绝经期妇女而言,为预防上述疾病,可进行激素替代治疗.但是,在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的同时,还要权衡长期激素治疗的利弊.
作者:李风敏;郭月芹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