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酸碱失衡时脐血及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特征

王弘;张伟玲

关键词:婴儿, 新生, 脐血, 动脉血气分析, 酸碱平衡失调
摘要:目的通过新生儿脐血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探讨新生儿酸碱失衡的临床特征及其危害性.方法采用美国进口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对192例新生儿脐血及113例病理新生儿外周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K+、Na+、Cl-等血生化检测.结果脐血血气分析显示,192例新生儿中正常分娩者179例,窒息13例.全组156例发生酸中毒,发生率81.3%.其中呼吸性酸中毒(呼酸)84例(43.8%),代谢性酸中毒(代酸)47例(24.5%),混合性酸中毒25例(13.0%).窒息13例均发生酸中毒,其中重度窒息2例均为严重混合性酸中毒.113例病理新生儿外周动脉血气分析显示,99例发生不同类型酸碱失衡(87.6%),其中单纯型代酸50例(44.2%)占首位,其次是单纯型呼酸20例(17.7%),居第3位为代酸+呼碱16例(14.2%),混合性酸中毒11例(9.7%),呼碱+代碱2例(1.8%).结论即使正常分娩新生儿亦易发生酸中毒,病理新生儿酸碱失衡更为突出,危重新生儿往往发生多重酸碱失衡.严重的酸碱失衡可使机体发生致命性的病理改变.酸中毒和碱中毒的危害均不容忽视.血气分析与阴离子间隙(AG)相结合,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新生儿酸碱失衡状况.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上海西南地区儿童肺炎非细菌病原研究

    目的了解上海西南地区12岁以下肺炎患儿的病原状况,探讨不同病原致儿童肺炎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采集2002年7月~2004年12月因肺炎住我院儿科的187例患儿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体和3种肠道病毒的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ADV3)、流感病毒(IFV)A和B型、副流感病毒(PIV)1~4型、柯萨奇病毒A(CoxA)1、7型、埃可病毒(ECHO)7型的特异型IgM抗体.利用致敏粒子与人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发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检测MP抗体.结果 1.在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中90例阳性(48.13%),其中RSV阳性多为37例(19.79%),其次为流感病毒B型31例(16.58%).2.检出MP抗体阳性154例,占肺炎患儿总数的14.21%.结论 RSV是上海西南地区冬春季节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MP已成为学龄期儿童肺炎的重要致病原.

    作者:刘引;王子才;徐昀;胡润芳;袁芳;夏慧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TORCH感染与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TORCH感染在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对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97例患儿进行血清TORCH-IgM抗体测定.对CMV感染患儿除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更昔洛韦10 mg/(kg·d)静脉滴注,12 h/次,连用12~20 d.结果新生儿中21例、婴儿中16例患TORCH感染,均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多;母婴配对7例TORCH感染;对1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韦治疗,9例抗体转阴.结论 TORCH感染是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主要原因之一,TORCH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化,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张莉;于莹;陈天丽;徐友娣;王自正;王书奎;安乐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核因子-κB与川崎病

    核因子-κB(NF-κB)是调节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表达的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其过度激活与许多病理现象有关,已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本文综述了NF-κB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与川崎病的关系.

    作者:卢巧;邹峥;邹大卫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锌硒宝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锌硒宝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患儿血清IgG、IgA、IgM、C3、C4含量的变化.方法收集1~7岁MP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锌硒宝、红霉素等治疗,对照组除锌硒宝外,余治疗同治疗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4周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3、C4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gG、IgA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gM、C3、C4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锌硒宝对MP患儿有明显提高免疫力作用,硒和红霉素对治疗MP可能存在协同功能.

    作者:肖满田;蔺增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大鼠在1-氨基-3,5-二甲基金刚烷盐酸急性毒理实验中的毒性反应

    目的研究1-氨基-3,5-甲基金刚烷盐酸(美金胺)对SD新生大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在对47只SD新生大鼠进行美金胺死亡剂量预初实验、得出新生大鼠100%死亡剂量和大耐受剂量的基础上,将60只新生大鼠根据所选剂距随机分为5组,并设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美金胺和注射用水,观察毒性反应并应用Bliss方法计算美金胺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结果美金胺在SD新生大鼠LD50值为(74.386+2.811)mg/kg,95%可信区间为59.334~93.257mg/kg.大鼠多在用药后1~4 min出现不良反应,较低剂量组(52.0、61.2、72.0 mg/kg)主要表现为兴奋性颤动、共济失调、呼吸减慢和抑制,部分表现为侧卧、皮肤发绀和呼吸衰竭.较高剂量组(85、100 mg/kg)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抑制症状、呼吸衰竭、侧卧、皮肤发绀,无颤动及共济失调.死亡新生大鼠多在用药后1 h左右死亡,存活新生大鼠于用药后4~5 h毒性反应消失.结论美金胺不同剂量对新生大鼠均产生毒性反应,新生大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率与美金胺的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毒性反应越重,死亡率越高,提示美金胺应用于临床时应密切监测其毒性反应.

    作者:高瑛;陈惠金;钱龙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

    目的观察重复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用BTX-A对30例重度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2次局部肌肉注射,2次注射间隔为3个月,注射剂量4 U/(kg·次).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定肌张力,以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分析注射前、2次重复注射后3个月的肌张力、PRS分数变化.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TX-A第2次治疗前后肌张力、PRS分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局部重复肌肉注射BTX-A能有效治疗重度痉挛型脑性瘫痪,提高运动功能.

    作者:王雅洁;高宝勤;杨伟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重型颅脑损伤126例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小儿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126例,45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36例行严重脑挫裂伤破碎脑组织清除术,26例行开放性颅脑损伤清除术,22例行颅骨凹陷骨折整复术.余病例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辅助呼吸等保守治疗.结果 126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中并颅内血肿66例,占52%.手术治疗91例,非手术治疗35例.110例存活,随访6个月~3年,头颅CT复查86例恢复正常,26例有脑软化灶;轻度偏瘫5例,智力障碍3例,6例有外伤性癫(癎).死亡16例,死亡率12.7%.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应尽早确诊,及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是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高俊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9例院内感染新生儿,采集脐分泌物、眼分泌物、血液及皮肤脓点作为检测标本,采用MIC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共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共测试标本1613份,分离出细菌1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要致病菌,依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2 6%,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21%,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为20%.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耐药率0)、克林霉素(8.5%)、环丙沙星(12.2%);对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耐药率4.4%)、环丙沙星(5.3%)、阿米卡星(12 7%).结论合理运用抗生素对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及指导临床用药十分重要.

    作者:肖增璜;柳国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出生季节与婴儿早期动作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婴儿出生季节与动作发育的关系.方法将4000例足月、顺产、健康,3、6、9个月龄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测验与访谈法进行研究.结果 1.随婴儿出生季节不同,3、6、9个月龄婴儿的动作发育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效应.2.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气温效应,季节效应主要来源于气温效应.结论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联系,夏季可促使婴儿的动作发育,季节性气温变化是造成季节效应的主要来源.

    作者:张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颌面部感染56例

    目的分析小儿颌面部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 56例小儿颌面部感染,采用氨苄西林静脉点滴0 1~0.2 g/(kg·d)抗感染治疗,有脓肿者予脓肿切开引流,并给予支持治疗.结果 56例颌面部感染患儿经1周的综合治疗,92.9%治愈,7.1%好转.结论颌面部感染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预后良好.

    作者:丁虹;刘杰彪;陈怡;马书娜;张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6月~2004年8月收治CTPV患儿21例,其中15例因上消化道出血、4例因脾大、2例因腹胀并发热入院.5例次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断流)、2例次采用断流+脾肾静脉分流、断流+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脾肺固定各7例次、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6例次、经胸断流加大网膜包肺5例次.结果 21例分别行各种手术31例次,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6年,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临床分型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门-奇断流加门-体分流术是本病佳治疗方案.

    作者:李德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雷公藤总苷加川芎嗪治疗紫癜性肾炎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雷公藤总苷加川芎嗪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疗效.方法紫癜性肾炎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两组均口服雷公藤总苷1 mg/(kg·d),治疗组加用川芎嗪2~4 mg/(kg·d)静滴,2~3周.结果治疗组临床表现、血尿、蛋白尿、血凝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雷公藤总苷加川芎嗪治疗紫癜性肾炎疗效优于单用雷公藤总苷.

    作者:丁显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胎龄<37周、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均采用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术中应用输液泵控制液体量,精确计算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控制体温,预防体热丧失.术中常规监测患儿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氧浓度(FiO2).结果 7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14 d拆线,患儿无术后苏醒延迟、肺部感染、寒冷损伤综合征等并发症,痊愈出院.3例死亡,均因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所致.结论目前仅凭静脉麻醉无法应用于代谢功能未发育成熟的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应为首选.

    作者:刘晓江;石磊;刘翠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11例中8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3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4例及结性期前收缩2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4例治愈,2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于发作24 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作者:李月梅;马夫天;李艳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空肠弯曲菌肠炎47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诊断为新生儿肠炎423例患儿采取大便标本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致病菌.对检出空肠弯曲菌抗原阳性的患儿进行分析.结果腹泻患儿423例粪便检测,检出空肠弯曲菌47例,检出率为11.1%;临床上以水样便为多见;经红霉素治疗1周35例转阴,另有12例仍为阳性,加服呋喃唑酮后转为阴性,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空肠弯曲菌是新生儿肠炎的常见致病菌,应及时诊断,彻底治疗.

    作者:汪伟;钟为民;沈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

    目的观察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过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鲁卡因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3~5 d症状缓解,对照组8~12 d症状缓解;住院时间两者分别为5~10 d(平均7.5 d)和11~16 d(平均14.3 d);复发率分别为2 5%和2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殚(P<0.05).结论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

    作者:郑军铭;吴燕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

    目的探讨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996~2004年我院收治输尿管乳头状瘤患儿12例,均行病变切除、输尿管及肾孟输尿管成形术.结果 12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后随访中未出现腹痛、血尿等症状.肿物组织检查,光镜下显示肿瘤表面为增生的移行上皮,中心为毛细血管和含少量平滑肌束的纤维结缔组织,伴炎性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小儿输尿管乳头状瘤在术前诊断上有一定困难.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局部切除病变的输尿管并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疗效.术后随访很有必要.

    作者:余玲;陆伟萍;徐展远;刘俊;夏志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左启华修订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及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对市内4所幼儿园527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幼儿社会适应能力高常及优秀25.3%,正常68.9%,边缘状态4.7%,轻度低下1.1%.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有影响的因素为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管教态度和婚姻关系.结论开展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筛查,及早发现问题非常必要;良好的教养方法和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陶公民;朱晓琴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1例

    患儿,男,9 d,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我院NICU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呼吸机支持治疗.入院d9因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25 mg/(kg·次),静滴,1次/8h.

    作者:陈光明;陈新民;叶礼燕;任榕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部分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对血浆渗透压、血糖、生化及胆红素代谢、免疫功能、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胃肠道喂养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静脉营养,对照组静滴10%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电解质;对两组进行有关指标监测.结果 1.应用静脉营养后早产儿血浆渗透压、血糖、生化与输注前无显著性差异;2.两组黄疸出现时间、持续天数无显著性差异;3.治疗组血浆IgG、IgA、IgM、C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4.治疗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体质量增长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胃肠外营养对血浆渗透压、生化、血糖及胆红素代谢无影响,胃肠外营养能促进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缩短住院天数和能促进免疫功能.

    作者:杨波;徐心坦;李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