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于莹;陈天丽;徐友娣;王自正;王书奎;安乐农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时新生儿血清铁蛋白(SF)的变化,探讨其在呼吸机诱发肺损伤(VIL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36例为机械通气组,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31例为非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组在机械通气后1、24、48、72 h和撤机后24 h采集静脉血,非机械通气组在同样时段采集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SF.结果机械通气组SF水平明显升高,与非机械通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升高程度与使用机械通气天数呈显著相关性(r=0.431 P=0.011).机械通气后48 h SF水平出现明显变化,且持续在高水平上波动,随着病情好转撤机,SF水平逐渐回落,提示机械通气后48 h患儿可能开始出现肺损伤.结论动态观察新生儿机械通气时SF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测VILI的发生,指导临床诊治.
作者:张小妮;朱保权;陈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心肌纤维化是心肌重构的关键,由心脏基质成分代谢失衡所致.近年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心肌组织中大量表达,能特异地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同时MMPs又为其组织抑制剂(TIMPs)及一些细胞因子所调控,MMPs/TIMPs比例失调是导致心肌纤维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筠;李自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特点,评估手术治疗儿童OSAS的疗效.方法 28例OSAS患儿均在局麻下行扁桃体切除术和(或)腺样体切除术,其中,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8例,单纯腺样体切除术2例.结果随访0.6~2.0年,治愈25例(89.29%),好转2例(7.14%),无效1例(3.57%).结论扁桃体切除术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OSAS有效的方法.鼻部疾患或颌面畸形将影响其疗效,对颌面畸形者可考虑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作者:雷光明;赵成志;王海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内皮素(ET)的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保护作用.方法 7日龄SD大鼠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随机分组处理,1.CGRP治疗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后即给予CGRP 3μg/(kg·d),腹腔内注射,共3 d;2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3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仅给予暴露左颈总动脉.各组于3 d后断头取脑,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ET含量.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脑组织ET含量高(93.41±12.73)ng/L,与正常对照组(57.58±6.31)n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CGRP治疗组(61 68±6.83)n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GRP能抑制HIE减轻血管收缩作用,改善脑循环,从而抑制ET的致损伤作用.
作者:唐兰芬;苏赞彩;陈铭珍;揭育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建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模型后不同时间段血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变化的意义,以及新型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其干预效果.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98只随机分为干预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干预组予NAC 0.1 mg/(g·d),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做相应处理.3组分别于建模后30 min,1、3、7、21 d断颈取血,采用EIA法检测血清8-iso-PGF2a含量.结果建模后30 min,手术组、干预组和假手术组血清8-iso-PGF2a水平分别为(168.7±24.2)、(120.9±23.4)、(50.0±8.8)ng/L,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4 h后,手术组、干预组大鼠8-iso-PGF2a水平逐渐降至假手术组水平,两组无差异.结论 8-iso-PGF2a可作为HIE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NAC能有效地降低血HIE新生大鼠血中8-iso-PGF2a水平,对防治HIE有一定效果,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
作者:罗有同;肖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新生儿心脏急症主要包括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围生期窒息后心力衰竭、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严重心律失常等.这些疾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国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各种后遗症发生率也增多.据国外资料报道,极低出生体质量(VLBW)儿脑性瘫痪发生率为5%~10%,而且10%~25%发生认知功能缺陷[1].
作者:曹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6月~2004年8月收治CTPV患儿21例,其中15例因上消化道出血、4例因脾大、2例因腹胀并发热入院.5例次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断流)、2例次采用断流+脾肾静脉分流、断流+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脾肺固定各7例次、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6例次、经胸断流加大网膜包肺5例次.结果 21例分别行各种手术31例次,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6年,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临床分型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门-奇断流加门-体分流术是本病佳治疗方案.
作者:李德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和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测定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32例)和哮喘息儿30例,并将同期的肺炎和正常儿为对照组,应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和ECP浓度测定.结果过敏原筛查阳性率(Phadiatop):喘支组68.8%,哮喘组76.7%,肺炎组10 0%,正常组15.0%,喘支组与哮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0.17 P>0.05);而喘支组与肺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19.8 P<0.01);血清ECP水平喘支组为(22.20±12.55)μg/L;哮喘组为(28.44±18.5)μg/L;肺炎组为(4.23±4.10)μg/L,喘支组与哮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1.563 P>0.05);喘支组与肺炎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t=7.47 P<0.01).结论喘支多数有吸入过敏,可能是哮喘的早期表现,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试验及ECP测检对诊断喘息性疾病有重要价值.
作者:罗会玉;沈照波;汤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婴儿出生季节与动作发育的关系.方法将4000例足月、顺产、健康,3、6、9个月龄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测验与访谈法进行研究.结果 1.随婴儿出生季节不同,3、6、9个月龄婴儿的动作发育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效应.2.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气温效应,季节效应主要来源于气温效应.结论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联系,夏季可促使婴儿的动作发育,季节性气温变化是造成季节效应的主要来源.
作者:张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托吡酯单一或联合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符合LGS诊断标准、并经规范治疗未能控制发作者24例,小剂量逐渐添加托吡酯,直至出现疗效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疗程平均9个月.结果除2例因不良反应和发作增加退出治疗,余22例观察疗程均在6~15个月,总有效率82.6%.发作消失45.8%,其中强直痉挛发作减少50%以上者占82.2%,完全控制66.7%;肌阵挛减少50%以上占81.8%,完全控制58.8%;不典型失神发作减少50%以上占81.8%,完全控制63.6%.大疗效出现时间2~40周,此时剂量2~10mg/(kg·d).不良反应中食欲减退8例,语言障碍5例,嗜睡4例,记忆力下降、体质量下降或不增、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各3例,精神运动迟缓2例,皮损、木僵、肉眼血尿各1例.使用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结论托吡酯是一种广谱、有效、安全的新型抗癫(癎)药物,治疗LGS有明显疗效.
作者:蔡晓唐;蔡方成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的肺炎支原体(MP)肺炎诊疗方法.方法对16例大叶性肺炎为表现的MP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P肺炎患儿16例X线均呈单侧大叶性肺炎表现,2例并少量胸腔积液,血MP-IgM均阳性,阿齐霉素单药或联合治疗3~6周,患儿均痊愈.结论典型的X线表现及血MP-IgM阳性为MP肺炎主要的诊断依据,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作者:李慧;陈述英;殷宪敏;董振英;梁秀玲;亓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小儿颌面部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 56例小儿颌面部感染,采用氨苄西林静脉点滴0 1~0.2 g/(kg·d)抗感染治疗,有脓肿者予脓肿切开引流,并给予支持治疗.结果 56例颌面部感染患儿经1周的综合治疗,92.9%治愈,7.1%好转.结论颌面部感染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预后良好.
作者:丁虹;刘杰彪;陈怡;马书娜;张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活动期血清对树突状细胞(DC)细胞周期、凋亡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DC在J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来源于正常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用细胞因子(IL-4,GM-CSF)诱导、分化为DC,脂多糖(LPS)刺激获取成熟DC;常规法获取同种异体脾淋巴细胞.光镜观察DC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JRA活动期血清辅助DC成熟过程对DC细胞周期、凋亡产生的影响MTT法检测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JRA血清组与正常血清组比较,DCG1期细胞数减少、S+G2/M期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DC凋亡细胞数有下降趋势.JRA血清能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增殖(P<0.05),成熟DC培养液与JRA血清共同作用时上述增殖作用更显著(P<0 01).结论 JRA活动期血清能促进DC和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可能抑制DC凋亡.JRA的发生可能与DC细胞周期、凋亡的调节以及DC介导的免疫放大机制有关.
作者:杨杨;王丹丹;王宏伟;胡先明;程佩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在听力障碍(听障)儿童听力检测及康复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7例既往诊断为听障的儿童进行常规声导抗测试、行为测听、耳声发射等综合听力学评估.结果听障儿童17例中3例听力正常,14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仅1例配戴助听器.结论听障儿童的听力学诊断应建立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应进行长期听力学随访,直到获得可靠的双耳行为听阈、作出明确的听力学诊断为止.
作者:郑芸;王恺;李蓓;陶勇;王平;邹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早产儿,其损伤特征表现为成熟依赖性,即损伤的机率随发育的成熟而逐渐降低.早产儿脑损伤绝大多数发生于胎龄小于32周(或体质量<1500 g)的早产儿.
作者:毛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自从1962年Banker等命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ar leukomalacia,PVL)以来,新生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WMD被认为是一组多相的、普遍的脑白质异常病变,多见于早产儿.
作者:俞惠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并肺动脉高压(PH)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对1999年7月~2002年9月CHD并PH手术婴幼儿87例,加强麻醉手术前准备、合理的选择麻醉药物及给药方法、术中严密监测循环及呼吸、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麻醉后密切观察和处理并发症.结果 4例因感染和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机死亡,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CHD并PH的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管理非常重要.
作者:刘春兰;马民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小儿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126例,45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36例行严重脑挫裂伤破碎脑组织清除术,26例行开放性颅脑损伤清除术,22例行颅骨凹陷骨折整复术.余病例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辅助呼吸等保守治疗.结果 126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中并颅内血肿66例,占52%.手术治疗91例,非手术治疗35例.110例存活,随访6个月~3年,头颅CT复查86例恢复正常,26例有脑软化灶;轻度偏瘫5例,智力障碍3例,6例有外伤性癫(癎).死亡16例,死亡率12.7%.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应尽早确诊,及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是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高俊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对血浆渗透压、血糖、生化及胆红素代谢、免疫功能、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胃肠道喂养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静脉营养,对照组静滴10%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电解质;对两组进行有关指标监测.结果 1.应用静脉营养后早产儿血浆渗透压、血糖、生化与输注前无显著性差异;2.两组黄疸出现时间、持续天数无显著性差异;3.治疗组血浆IgG、IgA、IgM、C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4.治疗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体质量增长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胃肠外营养对血浆渗透压、生化、血糖及胆红素代谢无影响,胃肠外营养能促进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缩短住院天数和能促进免疫功能.
作者:杨波;徐心坦;李刚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