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发育支持护理

曹云

关键词:婴儿, 新生, 发育, 护理, 加强医疗病房
摘要: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各种后遗症发生率也增多.据国外资料报道,极低出生体质量(VLBW)儿脑性瘫痪发生率为5%~10%,而且10%~25%发生认知功能缺陷[1].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以大叶性肺炎为临床表现的肺炎支原体肺炎16例

    目的探讨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的肺炎支原体(MP)肺炎诊疗方法.方法对16例大叶性肺炎为表现的MP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P肺炎患儿16例X线均呈单侧大叶性肺炎表现,2例并少量胸腔积液,血MP-IgM均阳性,阿齐霉素单药或联合治疗3~6周,患儿均痊愈.结论典型的X线表现及血MP-IgM阳性为MP肺炎主要的诊断依据,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作者:李慧;陈述英;殷宪敏;董振英;梁秀玲;亓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长骨X线摄片诊断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的价值

    目的研究长骨X线摄片对早期新生儿无症状性先天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4月2004年5月收治的26例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在作血液梅毒抗体等各项检查同时,行长骨X线摄片检查,并总结分析其临床及X线特征.结果无症状先天性梅毒患儿26例,就诊时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呼吸困难、惊厥等临床表现.入院后发现,24例(92%)已有异常体征和(或)骨质破坏等改变.10例(38%)四肢长骨已存在损害.其中5例为单纯X线骨梅毒征象;骨损害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四肢长骨多发的干骺端炎、近骨端骨质对称性虫蚀状破坏.结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的临床表现在就诊时不突出,但多数患儿骨骼、血象、肝脾等已存在一项或多项异常;骨损害的X线有其特征性表现,长骨放射异常可作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活动的一个征象.有梅毒感染史或抗体阳性的母亲其出生的新生儿应常规行长骨X线摄片检查.

    作者:叶环;王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孕酮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孕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鼠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52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HIE组(B组)、药物预防组(C、D、E组).动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再吸入8%氧气和92%氮气混合气体2.5 h,建立HIE动物模型.C、D、E 3组分别于建立模型前30 min给予不同剂量孕酮溶液.24 h观察各组新生鼠海马水肿情况的变化.结果 C、D、E 3组海马Na+含量明显低于B组,且D组K+含量明显高于B组(P<0.05),而A、E组K+含量与B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孕酮对新生鼠HIE引起的脑水肿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作者:王小引;赵春澎;李东亮;郭学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房间隔缺损并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患儿,女,12岁,因反复咯血、乏力4年入院.4年前出现咯血、乏力症状,诊断溶血性贫血,泼尼松治疗0.5年,血红蛋白升至正常,4年来病情反复,治疗后缓解,此次咯血、乏力、面色苍黄再次入院.查体:颜面苍黄,唇发绀,右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100次/min,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稍亢进,胸骨左缘第2、3肋间SM I/6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Hb 60 g/L,Ret 0.05,WBC 4.9×109/L,尿含铁血黄素阴性,血沉56 mm/1 h,总胆红素59.7μmol/L,间接胆红素15.9 μmol/L,LDH 458μmol/L,AST 72 U/L,抗核抗体、抗ENA抗体阴性,C3 0.05 g/L,C4 0.04 g/L,Coomb's试验、3P试验、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黏附率均正常.

    作者:李四强;田嘉玲;宫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TORCH感染与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TORCH感染在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对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97例患儿进行血清TORCH-IgM抗体测定.对CMV感染患儿除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更昔洛韦10 mg/(kg·d)静脉滴注,12 h/次,连用12~20 d.结果新生儿中21例、婴儿中16例患TORCH感染,均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多;母婴配对7例TORCH感染;对1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韦治疗,9例抗体转阴.结论 TORCH感染是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主要原因之一,TORCH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化,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张莉;于莹;陈天丽;徐友娣;王自正;王书奎;安乐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1例

    患儿,男,9 d,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我院NICU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呼吸机支持治疗.入院d9因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25 mg/(kg·次),静滴,1次/8h.

    作者:陈光明;陈新民;叶礼燕;任榕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6月~2004年8月收治CTPV患儿21例,其中15例因上消化道出血、4例因脾大、2例因腹胀并发热入院.5例次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断流)、2例次采用断流+脾肾静脉分流、断流+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脾肺固定各7例次、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6例次、经胸断流加大网膜包肺5例次.结果 21例分别行各种手术31例次,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6年,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临床分型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门-奇断流加门-体分流术是本病佳治疗方案.

    作者:李德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心肌纤维化是心肌重构的关键,由心脏基质成分代谢失衡所致.近年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心肌组织中大量表达,能特异地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同时MMPs又为其组织抑制剂(TIMPs)及一些细胞因子所调控,MMPs/TIMPs比例失调是导致心肌纤维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筠;李自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

    目的观察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过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鲁卡因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3~5 d症状缓解,对照组8~12 d症状缓解;住院时间两者分别为5~10 d(平均7.5 d)和11~16 d(平均14.3 d);复发率分别为2 5%和2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殚(P<0.05).结论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

    作者:郑军铭;吴燕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氟乙酰胺中毒62例

    目的总结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氟乙酰胺中毒62例,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并予洗胃、导泻等处理,应用特效解毒剂乙酰胺注射液0.1~0.3 g/(kg·d),肌肉注射.结果本组氟乙酰胺中毒临床以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经综合治疗,治愈58例,死亡、自动出院各2例.住院时间5~15 d.1例遗留智力低下,2例继发癫(癎).结论乙酰胺为氟乙酰胺的特效解毒剂,应尽早、足量、足疗程应用,配合使用钙剂效果更好.

    作者:方红芬;焦凤娟;刘晓宁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胎龄<37周、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均采用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术中应用输液泵控制液体量,精确计算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控制体温,预防体热丧失.术中常规监测患儿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氧浓度(FiO2).结果 7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14 d拆线,患儿无术后苏醒延迟、肺部感染、寒冷损伤综合征等并发症,痊愈出院.3例死亡,均因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所致.结论目前仅凭静脉麻醉无法应用于代谢功能未发育成熟的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应为首选.

    作者:刘晓江;石磊;刘翠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贵州省织金县燃煤型氟病区儿童氟骨症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织金县燃煤型氟病区儿童氟骨症的患病情况,为该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贵州省织金县随机选择16岁以下的在校学生1616人,进行氟斑牙和X线检查.结果氟斑牙总患病率为96.42%,氟骨症患病率为7.49%,氟骨症以硬化型为主.结论织金县氟斑牙和氟骨症患病情况依然严重,宜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作者:王守英;喻茂娟;左真;康沛萍;李新华;陈绪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托吡酯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24例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托吡酯单一或联合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符合LGS诊断标准、并经规范治疗未能控制发作者24例,小剂量逐渐添加托吡酯,直至出现疗效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疗程平均9个月.结果除2例因不良反应和发作增加退出治疗,余22例观察疗程均在6~15个月,总有效率82.6%.发作消失45.8%,其中强直痉挛发作减少50%以上者占82.2%,完全控制66.7%;肌阵挛减少50%以上占81.8%,完全控制58.8%;不典型失神发作减少50%以上占81.8%,完全控制63.6%.大疗效出现时间2~40周,此时剂量2~10mg/(kg·d).不良反应中食欲减退8例,语言障碍5例,嗜睡4例,记忆力下降、体质量下降或不增、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各3例,精神运动迟缓2例,皮损、木僵、肉眼血尿各1例.使用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结论托吡酯是一种广谱、有效、安全的新型抗癫(癎)药物,治疗LGS有明显疗效.

    作者:蔡晓唐;蔡方成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脑膜炎患儿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脑膜炎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初治结核性脑膜炎30例患儿,观察组予抗结核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同期住院的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分别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和尿脱氧吡啶啉(DPD).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激素治疗前血清PICP、尿DPD排泄率和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激素治疗4周后血清PICP(108.85±46.13)μg/L较治疗前(152.99±44.78)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激素治疗4周后尿DPD的排泄率(28.93±9.27)nmol/L较治疗前(19.94±5.77)n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激素治疗4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患儿骨形成减少和骨吸收增加.

    作者:朱凤莲;付桂玲;李晶;钱惠茵;郭学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新生儿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NICU和普通新生儿病房血培养分离到101株CNS的9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S在儿科血培养检出菌中占64.6%,居首位.新生儿病房占全院血培养CNS的24.0%.90例中51例(56.7%)诊断为CNS菌血症.与CNS污染菌患儿相比,CNS菌血症者住院时间明显长(P<0.01),万古霉素用药较其他药物多(13.7% vs 2.6%,P=0.034),在NICU病房比例大(6/7 vs 1/2,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早产儿比例、发热情况、采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阳性检出时间、血培养中CNS(%)、葡萄球菌种类、头孢菌素类用药和抗生素敏感性(氯霉素除外)均无显著差异.CNS菌血症的感染症状不明显.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溶葡)位居前2位,溶葡的多重耐药更为明显.结论 CNS在新生儿菌血症中感染率高,治疗困难,故应加强对CNS菌血症临床特点的了解,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CNS感染增多.

    作者:李奕;张美和;沈叙庄;杨永弘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鼠血8-异前列腺素F2a变化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建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模型后不同时间段血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变化的意义,以及新型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其干预效果.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98只随机分为干预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干预组予NAC 0.1 mg/(g·d),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做相应处理.3组分别于建模后30 min,1、3、7、21 d断颈取血,采用EIA法检测血清8-iso-PGF2a含量.结果建模后30 min,手术组、干预组和假手术组血清8-iso-PGF2a水平分别为(168.7±24.2)、(120.9±23.4)、(50.0±8.8)ng/L,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4 h后,手术组、干预组大鼠8-iso-PGF2a水平逐渐降至假手术组水平,两组无差异.结论 8-iso-PGF2a可作为HIE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NAC能有效地降低血HIE新生大鼠血中8-iso-PGF2a水平,对防治HIE有一定效果,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

    作者:罗有同;肖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测定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快速半定量法(PCT-Q)对196例住院新生儿进行PCT测定,将患儿分成败血症、局部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4组,进行结果分析,并与血培养进行比较.结果以PCT≥0.5μg/L为阳性,败血症组PCT阳性率为87.87%,局部感染组为41.66%,病毒感染组为12.00%,非感染组为11.11%,败血症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以0.5μg/L为临界值,PCT水平对于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7.88%,特异度为66.26%;以2.0μg/L为临界值,PCT的敏感度为54.55%,特异度为96.32%.与血培养比较,PCT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结论 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作者:冯晔;陈大庆;徐英美;刘海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6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用纳洛酮注射液0.1mg/(kg·次),1次/8 h,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用氨茶碱,首剂5mg/kg,12 h予维持量2mg/kg,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8 h.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5.02 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作者:关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18例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985~2003年我科经尸检证实深部真菌感染的曾行机械通气的18例新生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新生儿中,曲霉菌感染8例,白色念珠菌感染6例,毛霉菌4例.肺部真菌感染12例,肝脏真菌感染4例,脑部、胃肠道真菌感染各2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肺部和肝脏真菌感染.结论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不容忽视,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早期诊断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秋平;黄海燕;王斌;封志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空肠弯曲菌肠炎47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诊断为新生儿肠炎423例患儿采取大便标本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致病菌.对检出空肠弯曲菌抗原阳性的患儿进行分析.结果腹泻患儿423例粪便检测,检出空肠弯曲菌47例,检出率为11.1%;临床上以水样便为多见;经红霉素治疗1周35例转阴,另有12例仍为阳性,加服呋喃唑酮后转为阴性,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空肠弯曲菌是新生儿肠炎的常见致病菌,应及时诊断,彻底治疗.

    作者:汪伟;钟为民;沈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