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18例

李秋平;黄海燕;王斌;封志纯

关键词:通气, 机械, 婴儿, 新生, 真菌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985~2003年我科经尸检证实深部真菌感染的曾行机械通气的18例新生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新生儿中,曲霉菌感染8例,白色念珠菌感染6例,毛霉菌4例.肺部真菌感染12例,肝脏真菌感染4例,脑部、胃肠道真菌感染各2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肺部和肝脏真菌感染.结论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不容忽视,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早期诊断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途径.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空肠弯曲菌肠炎47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诊断为新生儿肠炎423例患儿采取大便标本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致病菌.对检出空肠弯曲菌抗原阳性的患儿进行分析.结果腹泻患儿423例粪便检测,检出空肠弯曲菌47例,检出率为11.1%;临床上以水样便为多见;经红霉素治疗1周35例转阴,另有12例仍为阳性,加服呋喃唑酮后转为阴性,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空肠弯曲菌是新生儿肠炎的常见致病菌,应及时诊断,彻底治疗.

    作者:汪伟;钟为民;沈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房间隔缺损并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患儿,女,12岁,因反复咯血、乏力4年入院.4年前出现咯血、乏力症状,诊断溶血性贫血,泼尼松治疗0.5年,血红蛋白升至正常,4年来病情反复,治疗后缓解,此次咯血、乏力、面色苍黄再次入院.查体:颜面苍黄,唇发绀,右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100次/min,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稍亢进,胸骨左缘第2、3肋间SM I/6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Hb 60 g/L,Ret 0.05,WBC 4.9×109/L,尿含铁血黄素阴性,血沉56 mm/1 h,总胆红素59.7μmol/L,间接胆红素15.9 μmol/L,LDH 458μmol/L,AST 72 U/L,抗核抗体、抗ENA抗体阴性,C3 0.05 g/L,C4 0.04 g/L,Coomb's试验、3P试验、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黏附率均正常.

    作者:李四强;田嘉玲;宫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血清对树突状细胞细胞周期、凋亡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活动期血清对树突状细胞(DC)细胞周期、凋亡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DC在J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来源于正常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用细胞因子(IL-4,GM-CSF)诱导、分化为DC,脂多糖(LPS)刺激获取成熟DC;常规法获取同种异体脾淋巴细胞.光镜观察DC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JRA活动期血清辅助DC成熟过程对DC细胞周期、凋亡产生的影响MTT法检测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JRA血清组与正常血清组比较,DCG1期细胞数减少、S+G2/M期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DC凋亡细胞数有下降趋势.JRA血清能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增殖(P<0.05),成熟DC培养液与JRA血清共同作用时上述增殖作用更显著(P<0 01).结论 JRA活动期血清能促进DC和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可能抑制DC凋亡.JRA的发生可能与DC细胞周期、凋亡的调节以及DC介导的免疫放大机制有关.

    作者:杨杨;王丹丹;王宏伟;胡先明;程佩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听力障碍儿童17例听力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在听力障碍(听障)儿童听力检测及康复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7例既往诊断为听障的儿童进行常规声导抗测试、行为测听、耳声发射等综合听力学评估.结果听障儿童17例中3例听力正常,14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仅1例配戴助听器.结论听障儿童的听力学诊断应建立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应进行长期听力学随访,直到获得可靠的双耳行为听阈、作出明确的听力学诊断为止.

    作者:郑芸;王恺;李蓓;陶勇;王平;邹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癫(癎)患儿遵医行为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遵医行为对癫(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39例癫(癎)患儿,将是否发作作为应变量,选取遵医行为、年龄、性别、病程等作为自变量,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遵医依从性、发病诱因、病程、既往史、性别等5个因素与癫(癎)多次发作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遵医依从性是重要的影响因子(OR=5 06 P<0.01).而年龄、发作时间、发病次数与再次发作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遵从医嘱是合理治疗癫(癎)、预防再发作及减轻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

    作者:靳曼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测定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快速半定量法(PCT-Q)对196例住院新生儿进行PCT测定,将患儿分成败血症、局部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4组,进行结果分析,并与血培养进行比较.结果以PCT≥0.5μg/L为阳性,败血症组PCT阳性率为87.87%,局部感染组为41.66%,病毒感染组为12.00%,非感染组为11.11%,败血症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以0.5μg/L为临界值,PCT水平对于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7.88%,特异度为66.26%;以2.0μg/L为临界值,PCT的敏感度为54.55%,特异度为96.32%.与血培养比较,PCT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结论 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作者:冯晔;陈大庆;徐英美;刘海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托吡酯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24例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托吡酯单一或联合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符合LGS诊断标准、并经规范治疗未能控制发作者24例,小剂量逐渐添加托吡酯,直至出现疗效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疗程平均9个月.结果除2例因不良反应和发作增加退出治疗,余22例观察疗程均在6~15个月,总有效率82.6%.发作消失45.8%,其中强直痉挛发作减少50%以上者占82.2%,完全控制66.7%;肌阵挛减少50%以上占81.8%,完全控制58.8%;不典型失神发作减少50%以上占81.8%,完全控制63.6%.大疗效出现时间2~40周,此时剂量2~10mg/(kg·d).不良反应中食欲减退8例,语言障碍5例,嗜睡4例,记忆力下降、体质量下降或不增、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各3例,精神运动迟缓2例,皮损、木僵、肉眼血尿各1例.使用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结论托吡酯是一种广谱、有效、安全的新型抗癫(癎)药物,治疗LGS有明显疗效.

    作者:蔡晓唐;蔡方成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小剂量短疗程甲状腺激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目的观察小剂量短疗程甲状腺激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6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常规予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甲状腺素短疗程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患儿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及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评价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显效29例(90.63%),对照组显效25例(78.13%),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T3、T4、TSH、rT3及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小剂量短疗程甲状腺激素辅助治疗心衰效果明显.

    作者:杨中文;刘艳;王志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上海西南地区儿童肺炎非细菌病原研究

    目的了解上海西南地区12岁以下肺炎患儿的病原状况,探讨不同病原致儿童肺炎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采集2002年7月~2004年12月因肺炎住我院儿科的187例患儿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体和3种肠道病毒的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ADV3)、流感病毒(IFV)A和B型、副流感病毒(PIV)1~4型、柯萨奇病毒A(CoxA)1、7型、埃可病毒(ECHO)7型的特异型IgM抗体.利用致敏粒子与人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发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检测MP抗体.结果 1.在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中90例阳性(48.13%),其中RSV阳性多为37例(19.79%),其次为流感病毒B型31例(16.58%).2.检出MP抗体阳性154例,占肺炎患儿总数的14.21%.结论 RSV是上海西南地区冬春季节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MP已成为学龄期儿童肺炎的重要致病原.

    作者:刘引;王子才;徐昀;胡润芳;袁芳;夏慧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胎龄<37周、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均采用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术中应用输液泵控制液体量,精确计算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控制体温,预防体热丧失.术中常规监测患儿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氧浓度(FiO2).结果 7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14 d拆线,患儿无术后苏醒延迟、肺部感染、寒冷损伤综合征等并发症,痊愈出院.3例死亡,均因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所致.结论目前仅凭静脉麻醉无法应用于代谢功能未发育成熟的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应为首选.

    作者:刘晓江;石磊;刘翠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9例院内感染新生儿,采集脐分泌物、眼分泌物、血液及皮肤脓点作为检测标本,采用MIC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共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共测试标本1613份,分离出细菌1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要致病菌,依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2 6%,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21%,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为20%.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耐药率0)、克林霉素(8.5%)、环丙沙星(12.2%);对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耐药率4.4%)、环丙沙星(5.3%)、阿米卡星(12 7%).结论合理运用抗生素对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及指导临床用药十分重要.

    作者:肖增璜;柳国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心肌纤维化是心肌重构的关键,由心脏基质成分代谢失衡所致.近年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心肌组织中大量表达,能特异地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同时MMPs又为其组织抑制剂(TIMPs)及一些细胞因子所调控,MMPs/TIMPs比例失调是导致心肌纤维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筠;李自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目的探讨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新生7 d SD乳鼠2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及缺氧缺血组.每组7只.每组又根据处死时间点随机分成3,6 h,1,3,7,14,21 d时7个小组.缺氧缺血组:结扎新生7 d SD大鼠左颈总动脉,置于8%浓度的低氧环境中2 5 h.单纯缺氧组缺氧2.5 h.采用HE染色及光镜技术观察3组SD大鼠脑组织结构改变.结果缺氧缺血组3 h出现轻度脑损伤,d1病变严重,d3出现胶质细胞增生,14、2l d出现神经元大量丢失,皮层、纹状体、海马丘脑等部位形成胶质瘢痕,病灶中心仍可见大量固缩核和核碎片,7 d病灶中心仅见少量固缩核,周围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较3 d时增多.结论左颈总动脉结扎后置8%浓度低氧环境是简单、快速、可靠制备HIE模型的方法,且重复性好.

    作者:尹晓娟;巨容;封志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颌面部感染56例

    目的分析小儿颌面部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 56例小儿颌面部感染,采用氨苄西林静脉点滴0 1~0.2 g/(kg·d)抗感染治疗,有脓肿者予脓肿切开引流,并给予支持治疗.结果 56例颌面部感染患儿经1周的综合治疗,92.9%治愈,7.1%好转.结论颌面部感染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预后良好.

    作者:丁虹;刘杰彪;陈怡;马书娜;张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94例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4例OSAHS患儿中91例采用局麻下扁桃体摘除或经口插管全麻下行双扁桃体摘除术治疗.另3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91例术后2~10 d症状缓解,鼾声消失;3例保守治疗后10~12 d症状缓解.结论儿童鼾症多因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引起,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愈率高.

    作者:史海旭;吴志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深低温停循环前降温期不同血气管理方法脑电图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前降温期行不同血气管理方法动物模型进行脑电图监测,探讨利于脑保护的体外循环血气管理方法.方法上海种白猪18头,年龄4~5周,体质量6~8kg.随机分为A组、P组、PA组,每组各6头.基础麻醉后监测鼻咽部温度.胸部正中切口,显露心脏按临床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分别按下述方法转流降温20 min至鼻咽温度18℃.A组用α-稳态血气管理;P组用pH-稳态血气管理;PA组前15min用pH稳态,后5min用α-稳态血气管理.停循环60min后各组均用α-稳态;灌注流量100 mL/(kg·min);灌注温度20~25℃复灌,5 min后复温至鼻咽温36℃.术中及降温期连续监测脑电图变化.结果脑电图监测示复温末P组脑电活动恢复快,A组脑电活动无恢复.结论在实施DHCA的降温有限时间内,应用pH-或应用pH后用α稳态血气管理较用单纯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许静;张志芳;白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窒息新生儿血清及脑脊液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神经系统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3例足月窒息儿生后d1,3,5血清及脑脊液中TNF-α、IL-6、IL-8进行检测,并在生后12个月时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CDCC)制定的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发育随访.结果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IL-8在新生儿窒息后增高,且与脑病出现与否及其程度相关;血清TNF-α于生后24 h达峰值(P<0.05),IL-6于生后3 d达峰值(P<0.05),生后5 d内IL-8变化不明显;脑脊液TNF-α、IL-8于生后1~3 d水平较高,IL-6变化趋势与血清类似;血清与脑脊液中IL-6呈正相关;重度脑损伤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度脑损伤组(P<0.01),其脑脊液IL-6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其脑脊液IL-8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度脑损伤组(P<0.01).结论窒息后以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为主的炎症反应参与脑损伤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窒息新生儿血清IL-6水平、脑脊液IL-6、IL-8水平与神经系统远期预后有关.

    作者:徐发林;朱长连;程秀永;贾莉婷;耿琳琳;乔俊英;胡生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1例

    患儿,男,9 d,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我院NICU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呼吸机支持治疗.入院d9因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25 mg/(kg·次),静滴,1次/8h.

    作者:陈光明;陈新民;叶礼燕;任榕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11例中8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3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4例及结性期前收缩2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4例治愈,2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于发作24 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作者:李月梅;马夫天;李艳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出生季节与婴儿早期动作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婴儿出生季节与动作发育的关系.方法将4000例足月、顺产、健康,3、6、9个月龄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测验与访谈法进行研究.结果 1.随婴儿出生季节不同,3、6、9个月龄婴儿的动作发育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效应.2.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气温效应,季节效应主要来源于气温效应.结论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联系,夏季可促使婴儿的动作发育,季节性气温变化是造成季节效应的主要来源.

    作者:张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