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94例

史海旭;吴志燕

关键词:儿童,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4例OSAHS患儿中91例采用局麻下扁桃体摘除或经口插管全麻下行双扁桃体摘除术治疗.另3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91例术后2~10 d症状缓解,鼾声消失;3例保守治疗后10~12 d症状缓解.结论儿童鼾症多因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引起,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愈率高.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C-反应蛋白监测对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疗程的意义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唯一停药指标的安全性.方法出生体质量>1500 g的109例新生儿生后72 h检测CRP,根据CRP不同分为Ⅰ组(无感染组):应用抗生素治疗3 d后检测CRP<10 mg/L,排除感染,立即停用抗生素,共34例(31.2%);Ⅱ组(感染组):用抗生素治疗3 d后检测CRP>10 mg/L,提示感染,共75例(66.8%).再将Ⅱ组分为Ⅱa组:每天检测CRP,一旦降至正常,立即停用抗生素,共38例(34 8%);Ⅱb组:应用抗生素至少7 d,待临床表现消失和CRP<10 mg/L/L后停药,共37例(33.9%).以停药后10 d内是否需要再次应用抗生素为依据,分别比较各组应用抗生素的疗程和再次感染的机会.结果Ⅰ组2例(5.8%),Ⅱ组无需再次接受抗生素治疗.CRP<10 mg/L者93.5%(102/104)不必再次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疗程:Ⅰ组为3 d;Ⅱa组为(4.8±0.8)d;Ⅱb组为(9.3±1.8)d;Ⅰ组与Ⅱa组、Ⅱa组与Ⅱb组间在抗生素应用天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均<0.01);而再感染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结论 CRP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新生儿抗生素治疗疗程,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停用抗生素的标准.

    作者:周小坚;陈鲜威;陆中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6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用纳洛酮注射液0.1mg/(kg·次),1次/8 h,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用氨茶碱,首剂5mg/kg,12 h予维持量2mg/kg,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8 h.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5.02 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作者:关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黄芪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病毒性心肌炎(VM)有确切疗效.本文综述了黄芪在VM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应用现状及研究展望.

    作者:于永慧;汪翼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川崎病42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KD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行血常规、血培养及肾功能检查.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二维超声进行诊断.结果入院1 d确诊8例,入院2 d内确诊13例.余21例于入院后3~10 d确诊.36例行心脏彩超检查,有冠脉改变者15例,早在病程的d3诊断冠脉扩张,56.7%冠脉扩张在病程10 d内诊断.结论 KD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且多见于小婴儿.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发现KD的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作者:张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鼠血8-异前列腺素F2a变化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建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模型后不同时间段血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变化的意义,以及新型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其干预效果.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98只随机分为干预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干预组予NAC 0.1 mg/(g·d),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做相应处理.3组分别于建模后30 min,1、3、7、21 d断颈取血,采用EIA法检测血清8-iso-PGF2a含量.结果建模后30 min,手术组、干预组和假手术组血清8-iso-PGF2a水平分别为(168.7±24.2)、(120.9±23.4)、(50.0±8.8)ng/L,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4 h后,手术组、干预组大鼠8-iso-PGF2a水平逐渐降至假手术组水平,两组无差异.结论 8-iso-PGF2a可作为HIE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NAC能有效地降低血HIE新生大鼠血中8-iso-PGF2a水平,对防治HIE有一定效果,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

    作者:罗有同;肖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上海西南地区儿童肺炎非细菌病原研究

    目的了解上海西南地区12岁以下肺炎患儿的病原状况,探讨不同病原致儿童肺炎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采集2002年7月~2004年12月因肺炎住我院儿科的187例患儿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体和3种肠道病毒的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ADV3)、流感病毒(IFV)A和B型、副流感病毒(PIV)1~4型、柯萨奇病毒A(CoxA)1、7型、埃可病毒(ECHO)7型的特异型IgM抗体.利用致敏粒子与人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发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检测MP抗体.结果 1.在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中90例阳性(48.13%),其中RSV阳性多为37例(19.79%),其次为流感病毒B型31例(16.58%).2.检出MP抗体阳性154例,占肺炎患儿总数的14.21%.结论 RSV是上海西南地区冬春季节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MP已成为学龄期儿童肺炎的重要致病原.

    作者:刘引;王子才;徐昀;胡润芳;袁芳;夏慧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氟乙酰胺中毒62例

    目的总结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氟乙酰胺中毒62例,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并予洗胃、导泻等处理,应用特效解毒剂乙酰胺注射液0.1~0.3 g/(kg·d),肌肉注射.结果本组氟乙酰胺中毒临床以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经综合治疗,治愈58例,死亡、自动出院各2例.住院时间5~15 d.1例遗留智力低下,2例继发癫(癎).结论乙酰胺为氟乙酰胺的特效解毒剂,应尽早、足量、足疗程应用,配合使用钙剂效果更好.

    作者:方红芬;焦凤娟;刘晓宁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弥散加权像变化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

    目的探讨早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弥散加权像(DWI)变化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演变规律.方法 3日龄新生猪1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用1.5T磁共振仪行DWI和T2WI检查;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区ADC值;应用SP法计数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结果缺氧缺血组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体征.缺氧缺血后3 h DWI有高信号,ADC图有低信号.各组中心区与周边区ADC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氧缺血后3 h出现HSP70阳性细胞,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组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计数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DWI结合ADC值可以敏感而准确地显示HIE病灶;HSP70表达提示早期HIE病灶周边区有可逆的脑组织区域.

    作者:程英;刘国瑞;关计添;郭岳霖;吴仁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房间隔缺损并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患儿,女,12岁,因反复咯血、乏力4年入院.4年前出现咯血、乏力症状,诊断溶血性贫血,泼尼松治疗0.5年,血红蛋白升至正常,4年来病情反复,治疗后缓解,此次咯血、乏力、面色苍黄再次入院.查体:颜面苍黄,唇发绀,右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100次/min,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稍亢进,胸骨左缘第2、3肋间SM I/6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Hb 60 g/L,Ret 0.05,WBC 4.9×109/L,尿含铁血黄素阴性,血沉56 mm/1 h,总胆红素59.7μmol/L,间接胆红素15.9 μmol/L,LDH 458μmol/L,AST 72 U/L,抗核抗体、抗ENA抗体阴性,C3 0.05 g/L,C4 0.04 g/L,Coomb's试验、3P试验、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黏附率均正常.

    作者:李四强;田嘉玲;宫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孕酮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孕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鼠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52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HIE组(B组)、药物预防组(C、D、E组).动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再吸入8%氧气和92%氮气混合气体2.5 h,建立HIE动物模型.C、D、E 3组分别于建立模型前30 min给予不同剂量孕酮溶液.24 h观察各组新生鼠海马水肿情况的变化.结果 C、D、E 3组海马Na+含量明显低于B组,且D组K+含量明显高于B组(P<0.05),而A、E组K+含量与B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孕酮对新生鼠HIE引起的脑水肿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作者:王小引;赵春澎;李东亮;郭学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胎龄<37周、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均采用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术中应用输液泵控制液体量,精确计算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控制体温,预防体热丧失.术中常规监测患儿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氧浓度(FiO2).结果 7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14 d拆线,患儿无术后苏醒延迟、肺部感染、寒冷损伤综合征等并发症,痊愈出院.3例死亡,均因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所致.结论目前仅凭静脉麻醉无法应用于代谢功能未发育成熟的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应为首选.

    作者:刘晓江;石磊;刘翠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发育支持护理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各种后遗症发生率也增多.据国外资料报道,极低出生体质量(VLBW)儿脑性瘫痪发生率为5%~10%,而且10%~25%发生认知功能缺陷[1].

    作者:曹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TORCH感染与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TORCH感染在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对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97例患儿进行血清TORCH-IgM抗体测定.对CMV感染患儿除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更昔洛韦10 mg/(kg·d)静脉滴注,12 h/次,连用12~20 d.结果新生儿中21例、婴儿中16例患TORCH感染,均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多;母婴配对7例TORCH感染;对1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韦治疗,9例抗体转阴.结论 TORCH感染是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主要原因之一,TORCH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化,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张莉;于莹;陈天丽;徐友娣;王自正;王书奎;安乐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11例中8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3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4例及结性期前收缩2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4例治愈,2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于发作24 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作者:李月梅;马夫天;李艳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新生儿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NICU和普通新生儿病房血培养分离到101株CNS的9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S在儿科血培养检出菌中占64.6%,居首位.新生儿病房占全院血培养CNS的24.0%.90例中51例(56.7%)诊断为CNS菌血症.与CNS污染菌患儿相比,CNS菌血症者住院时间明显长(P<0.01),万古霉素用药较其他药物多(13.7% vs 2.6%,P=0.034),在NICU病房比例大(6/7 vs 1/2,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早产儿比例、发热情况、采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阳性检出时间、血培养中CNS(%)、葡萄球菌种类、头孢菌素类用药和抗生素敏感性(氯霉素除外)均无显著差异.CNS菌血症的感染症状不明显.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溶葡)位居前2位,溶葡的多重耐药更为明显.结论 CNS在新生儿菌血症中感染率高,治疗困难,故应加强对CNS菌血症临床特点的了解,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CNS感染增多.

    作者:李奕;张美和;沈叙庄;杨永弘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18例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985~2003年我科经尸检证实深部真菌感染的曾行机械通气的18例新生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新生儿中,曲霉菌感染8例,白色念珠菌感染6例,毛霉菌4例.肺部真菌感染12例,肝脏真菌感染4例,脑部、胃肠道真菌感染各2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肺部和肝脏真菌感染.结论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不容忽视,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早期诊断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秋平;黄海燕;王斌;封志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温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发病机制已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温度对HIBD程度的影响.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HIBD前出现发热(高温)会加重HIBD,而HIBD后或缺氧缺血过程中降低脑部温度则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邵肖梅;王来栓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长骨X线摄片诊断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的价值

    目的研究长骨X线摄片对早期新生儿无症状性先天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4月2004年5月收治的26例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在作血液梅毒抗体等各项检查同时,行长骨X线摄片检查,并总结分析其临床及X线特征.结果无症状先天性梅毒患儿26例,就诊时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呼吸困难、惊厥等临床表现.入院后发现,24例(92%)已有异常体征和(或)骨质破坏等改变.10例(38%)四肢长骨已存在损害.其中5例为单纯X线骨梅毒征象;骨损害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四肢长骨多发的干骺端炎、近骨端骨质对称性虫蚀状破坏.结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的临床表现在就诊时不突出,但多数患儿骨骼、血象、肝脾等已存在一项或多项异常;骨损害的X线有其特征性表现,长骨放射异常可作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活动的一个征象.有梅毒感染史或抗体阳性的母亲其出生的新生儿应常规行长骨X线摄片检查.

    作者:叶环;王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血清对树突状细胞细胞周期、凋亡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活动期血清对树突状细胞(DC)细胞周期、凋亡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DC在J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来源于正常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用细胞因子(IL-4,GM-CSF)诱导、分化为DC,脂多糖(LPS)刺激获取成熟DC;常规法获取同种异体脾淋巴细胞.光镜观察DC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JRA活动期血清辅助DC成熟过程对DC细胞周期、凋亡产生的影响MTT法检测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JRA血清组与正常血清组比较,DCG1期细胞数减少、S+G2/M期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DC凋亡细胞数有下降趋势.JRA血清能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增殖(P<0.05),成熟DC培养液与JRA血清共同作用时上述增殖作用更显著(P<0 01).结论 JRA活动期血清能促进DC和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可能抑制DC凋亡.JRA的发生可能与DC细胞周期、凋亡的调节以及DC介导的免疫放大机制有关.

    作者:杨杨;王丹丹;王宏伟;胡先明;程佩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测定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快速半定量法(PCT-Q)对196例住院新生儿进行PCT测定,将患儿分成败血症、局部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4组,进行结果分析,并与血培养进行比较.结果以PCT≥0.5μg/L为阳性,败血症组PCT阳性率为87.87%,局部感染组为41.66%,病毒感染组为12.00%,非感染组为11.11%,败血症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以0.5μg/L为临界值,PCT水平对于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7.88%,特异度为66.26%;以2.0μg/L为临界值,PCT的敏感度为54.55%,特异度为96.32%.与血培养比较,PCT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结论 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作者:冯晔;陈大庆;徐英美;刘海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