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钙素原测定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冯晔;陈大庆;徐英美;刘海樱

关键词:原降钙素, 婴儿, 新生, 感染, 败血病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快速半定量法(PCT-Q)对196例住院新生儿进行PCT测定,将患儿分成败血症、局部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4组,进行结果分析,并与血培养进行比较.结果以PCT≥0.5μg/L为阳性,败血症组PCT阳性率为87.87%,局部感染组为41.66%,病毒感染组为12.00%,非感染组为11.11%,败血症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以0.5μg/L为临界值,PCT水平对于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7.88%,特异度为66.26%;以2.0μg/L为临界值,PCT的敏感度为54.55%,特异度为96.32%.与血培养比较,PCT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结论 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

    目的观察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过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鲁卡因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3~5 d症状缓解,对照组8~12 d症状缓解;住院时间两者分别为5~10 d(平均7.5 d)和11~16 d(平均14.3 d);复发率分别为2 5%和2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殚(P<0.05).结论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

    作者:郑军铭;吴燕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变应原体外检测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和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测定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32例)和哮喘息儿30例,并将同期的肺炎和正常儿为对照组,应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和ECP浓度测定.结果过敏原筛查阳性率(Phadiatop):喘支组68.8%,哮喘组76.7%,肺炎组10 0%,正常组15.0%,喘支组与哮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0.17 P>0.05);而喘支组与肺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19.8 P<0.01);血清ECP水平喘支组为(22.20±12.55)μg/L;哮喘组为(28.44±18.5)μg/L;肺炎组为(4.23±4.10)μg/L,喘支组与哮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1.563 P>0.05);喘支组与肺炎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t=7.47 P<0.01).结论喘支多数有吸入过敏,可能是哮喘的早期表现,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试验及ECP测检对诊断喘息性疾病有重要价值.

    作者:罗会玉;沈照波;汤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新生儿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NICU和普通新生儿病房血培养分离到101株CNS的9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S在儿科血培养检出菌中占64.6%,居首位.新生儿病房占全院血培养CNS的24.0%.90例中51例(56.7%)诊断为CNS菌血症.与CNS污染菌患儿相比,CNS菌血症者住院时间明显长(P<0.01),万古霉素用药较其他药物多(13.7% vs 2.6%,P=0.034),在NICU病房比例大(6/7 vs 1/2,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早产儿比例、发热情况、采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阳性检出时间、血培养中CNS(%)、葡萄球菌种类、头孢菌素类用药和抗生素敏感性(氯霉素除外)均无显著差异.CNS菌血症的感染症状不明显.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溶葡)位居前2位,溶葡的多重耐药更为明显.结论 CNS在新生儿菌血症中感染率高,治疗困难,故应加强对CNS菌血症临床特点的了解,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CNS感染增多.

    作者:李奕;张美和;沈叙庄;杨永弘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

    目的观察重复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用BTX-A对30例重度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2次局部肌肉注射,2次注射间隔为3个月,注射剂量4 U/(kg·次).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定肌张力,以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分析注射前、2次重复注射后3个月的肌张力、PRS分数变化.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TX-A第2次治疗前后肌张力、PRS分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局部重复肌肉注射BTX-A能有效治疗重度痉挛型脑性瘫痪,提高运动功能.

    作者:王雅洁;高宝勤;杨伟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长骨X线摄片诊断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的价值

    目的研究长骨X线摄片对早期新生儿无症状性先天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4月2004年5月收治的26例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在作血液梅毒抗体等各项检查同时,行长骨X线摄片检查,并总结分析其临床及X线特征.结果无症状先天性梅毒患儿26例,就诊时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呼吸困难、惊厥等临床表现.入院后发现,24例(92%)已有异常体征和(或)骨质破坏等改变.10例(38%)四肢长骨已存在损害.其中5例为单纯X线骨梅毒征象;骨损害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四肢长骨多发的干骺端炎、近骨端骨质对称性虫蚀状破坏.结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的临床表现在就诊时不突出,但多数患儿骨骼、血象、肝脾等已存在一项或多项异常;骨损害的X线有其特征性表现,长骨放射异常可作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活动的一个征象.有梅毒感染史或抗体阳性的母亲其出生的新生儿应常规行长骨X线摄片检查.

    作者:叶环;王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弥散加权像变化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

    目的探讨早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弥散加权像(DWI)变化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演变规律.方法 3日龄新生猪1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用1.5T磁共振仪行DWI和T2WI检查;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区ADC值;应用SP法计数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结果缺氧缺血组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体征.缺氧缺血后3 h DWI有高信号,ADC图有低信号.各组中心区与周边区ADC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氧缺血后3 h出现HSP70阳性细胞,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组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计数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DWI结合ADC值可以敏感而准确地显示HIE病灶;HSP70表达提示早期HIE病灶周边区有可逆的脑组织区域.

    作者:程英;刘国瑞;关计添;郭岳霖;吴仁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94例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4例OSAHS患儿中91例采用局麻下扁桃体摘除或经口插管全麻下行双扁桃体摘除术治疗.另3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91例术后2~10 d症状缓解,鼾声消失;3例保守治疗后10~12 d症状缓解.结论儿童鼾症多因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引起,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愈率高.

    作者:史海旭;吴志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与胎儿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主要动脉或分支动脉供血发生障碍,所发生的局灶或多灶神经组织因缺血而发生的坏死,也有新生儿卒中之称,一度曾称为脑梗塞.既往由于诊断手段有限,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治.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生儿脑梗死早期诊治的条件,对减少、减轻小儿残疾起了极大作用.

    作者:周丛乐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

    目的探讨输尿管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996~2004年我院收治输尿管乳头状瘤患儿12例,均行病变切除、输尿管及肾孟输尿管成形术.结果 12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后随访中未出现腹痛、血尿等症状.肿物组织检查,光镜下显示肿瘤表面为增生的移行上皮,中心为毛细血管和含少量平滑肌束的纤维结缔组织,伴炎性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小儿输尿管乳头状瘤在术前诊断上有一定困难.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局部切除病变的输尿管并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疗效.术后随访很有必要.

    作者:余玲;陆伟萍;徐展远;刘俊;夏志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右腋下小切口在儿童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采取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12岁CHD患儿985例,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616例,取右腋下切口5~9 cm,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其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154例,二尖瓣成形32例,肺动脉瓣狭窄矫治12例,右室流出道疏通9例.余369例采用正中切口.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右腋下切口组与正中切口组比较,切口长度缩短,胸液量减少,输血量减少.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对儿童CHD行心内直视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切口更隐蔽、美观.

    作者:李凯;丁军;王孝东;杨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围生期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脑白质损伤

    自从1962年Banker等命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ar leukomalacia,PVL)以来,新生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WMD被认为是一组多相的、普遍的脑白质异常病变,多见于早产儿.

    作者:俞惠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内皮素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内皮素(ET)的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保护作用.方法 7日龄SD大鼠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随机分组处理,1.CGRP治疗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后即给予CGRP 3μg/(kg·d),腹腔内注射,共3 d;2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3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仅给予暴露左颈总动脉.各组于3 d后断头取脑,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ET含量.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脑组织ET含量高(93.41±12.73)ng/L,与正常对照组(57.58±6.31)n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CGRP治疗组(61 68±6.83)n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GRP能抑制HIE减轻血管收缩作用,改善脑循环,从而抑制ET的致损伤作用.

    作者:唐兰芬;苏赞彩;陈铭珍;揭育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发育支持护理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各种后遗症发生率也增多.据国外资料报道,极低出生体质量(VLBW)儿脑性瘫痪发生率为5%~10%,而且10%~25%发生认知功能缺陷[1].

    作者:曹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42例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患儿的疗效.方法第四脑室肿瘤患儿42例,均在显微镜下采用后颅窝枕下正中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4例.结果成活40例,死亡2例.术后缄默症6例,脑积水15例,11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30例,生活、学习良好;2例室管膜瘤术后1年肿瘤原位复发,行γ刀治疗;4例术后脑积水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0.5年死亡.结论及时诊断、适当的手术方法、精准的显微外科手术、积极处理术后脑积水是提高第四脑室肿瘤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9例院内感染新生儿,采集脐分泌物、眼分泌物、血液及皮肤脓点作为检测标本,采用MIC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共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共测试标本1613份,分离出细菌1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要致病菌,依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2 6%,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21%,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为20%.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耐药率0)、克林霉素(8.5%)、环丙沙星(12.2%);对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耐药率4.4%)、环丙沙星(5.3%)、阿米卡星(12 7%).结论合理运用抗生素对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及指导临床用药十分重要.

    作者:肖增璜;柳国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胎龄<37周、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均采用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术中应用输液泵控制液体量,精确计算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控制体温,预防体热丧失.术中常规监测患儿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氧浓度(FiO2).结果 7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14 d拆线,患儿无术后苏醒延迟、肺部感染、寒冷损伤综合征等并发症,痊愈出院.3例死亡,均因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所致.结论目前仅凭静脉麻醉无法应用于代谢功能未发育成熟的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应为首选.

    作者:刘晓江;石磊;刘翠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TORCH感染与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TORCH感染在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对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97例患儿进行血清TORCH-IgM抗体测定.对CMV感染患儿除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更昔洛韦10 mg/(kg·d)静脉滴注,12 h/次,连用12~20 d.结果新生儿中21例、婴儿中16例患TORCH感染,均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多;母婴配对7例TORCH感染;对1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韦治疗,9例抗体转阴.结论 TORCH感染是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主要原因之一,TORCH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化,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张莉;于莹;陈天丽;徐友娣;王自正;王书奎;安乐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监测对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疗程的意义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唯一停药指标的安全性.方法出生体质量>1500 g的109例新生儿生后72 h检测CRP,根据CRP不同分为Ⅰ组(无感染组):应用抗生素治疗3 d后检测CRP<10 mg/L,排除感染,立即停用抗生素,共34例(31.2%);Ⅱ组(感染组):用抗生素治疗3 d后检测CRP>10 mg/L,提示感染,共75例(66.8%).再将Ⅱ组分为Ⅱa组:每天检测CRP,一旦降至正常,立即停用抗生素,共38例(34 8%);Ⅱb组:应用抗生素至少7 d,待临床表现消失和CRP<10 mg/L/L后停药,共37例(33.9%).以停药后10 d内是否需要再次应用抗生素为依据,分别比较各组应用抗生素的疗程和再次感染的机会.结果Ⅰ组2例(5.8%),Ⅱ组无需再次接受抗生素治疗.CRP<10 mg/L者93.5%(102/104)不必再次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疗程:Ⅰ组为3 d;Ⅱa组为(4.8±0.8)d;Ⅱb组为(9.3±1.8)d;Ⅰ组与Ⅱa组、Ⅱa组与Ⅱb组间在抗生素应用天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均<0.01);而再感染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结论 CRP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新生儿抗生素治疗疗程,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停用抗生素的标准.

    作者:周小坚;陈鲜威;陆中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儿童淋菌性阴道炎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婴幼儿淋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特征、感染途径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表现为外观分泌增多,外阴瘙痒的200例女童,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培养及多聚全酶链反应(PCR)检查.予头孢曲松钠针静滴,同时3%硼酸液坐浴.结果 35例为淋菌感染.间接接触感染占60.0%(21/35);异常行为感染占5.7%(2/35);经阴道分娩感染占8.6%(3/35);行剖宫产出生时感染占2.9%(1/35);不明原因感染占22.9%(8/35).35例患儿经1~2周治疗,均治愈.结论 诊断女童阴道炎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分泌物培养作为依据.静脉点滴抗生素加外阴阴道冲洗为首选方法.

    作者:阎培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听力障碍儿童17例听力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在听力障碍(听障)儿童听力检测及康复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7例既往诊断为听障的儿童进行常规声导抗测试、行为测听、耳声发射等综合听力学评估.结果听障儿童17例中3例听力正常,14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仅1例配戴助听器.结论听障儿童的听力学诊断应建立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应进行长期听力学随访,直到获得可靠的双耳行为听阈、作出明确的听力学诊断为止.

    作者:郑芸;王恺;李蓓;陶勇;王平;邹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