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42例

李锐

关键词:脑室肿瘤, 儿童, 显微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患儿的疗效.方法第四脑室肿瘤患儿42例,均在显微镜下采用后颅窝枕下正中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4例.结果成活40例,死亡2例.术后缄默症6例,脑积水15例,11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30例,生活、学习良好;2例室管膜瘤术后1年肿瘤原位复发,行γ刀治疗;4例术后脑积水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0.5年死亡.结论及时诊断、适当的手术方法、精准的显微外科手术、积极处理术后脑积水是提高第四脑室肿瘤疗效的关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大鼠在1-氨基-3,5-二甲基金刚烷盐酸急性毒理实验中的毒性反应

    目的研究1-氨基-3,5-甲基金刚烷盐酸(美金胺)对SD新生大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在对47只SD新生大鼠进行美金胺死亡剂量预初实验、得出新生大鼠100%死亡剂量和大耐受剂量的基础上,将60只新生大鼠根据所选剂距随机分为5组,并设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美金胺和注射用水,观察毒性反应并应用Bliss方法计算美金胺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结果美金胺在SD新生大鼠LD50值为(74.386+2.811)mg/kg,95%可信区间为59.334~93.257mg/kg.大鼠多在用药后1~4 min出现不良反应,较低剂量组(52.0、61.2、72.0 mg/kg)主要表现为兴奋性颤动、共济失调、呼吸减慢和抑制,部分表现为侧卧、皮肤发绀和呼吸衰竭.较高剂量组(85、100 mg/kg)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抑制症状、呼吸衰竭、侧卧、皮肤发绀,无颤动及共济失调.死亡新生大鼠多在用药后1 h左右死亡,存活新生大鼠于用药后4~5 h毒性反应消失.结论美金胺不同剂量对新生大鼠均产生毒性反应,新生大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率与美金胺的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毒性反应越重,死亡率越高,提示美金胺应用于临床时应密切监测其毒性反应.

    作者:高瑛;陈惠金;钱龙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心脏急症的诊断和处理

    新生儿心脏急症主要包括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围生期窒息后心力衰竭、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严重心律失常等.这些疾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国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空肠弯曲菌肠炎47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诊断为新生儿肠炎423例患儿采取大便标本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致病菌.对检出空肠弯曲菌抗原阳性的患儿进行分析.结果腹泻患儿423例粪便检测,检出空肠弯曲菌47例,检出率为11.1%;临床上以水样便为多见;经红霉素治疗1周35例转阴,另有12例仍为阳性,加服呋喃唑酮后转为阴性,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空肠弯曲菌是新生儿肠炎的常见致病菌,应及时诊断,彻底治疗.

    作者:汪伟;钟为民;沈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脊膜膨出与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关系及诊断.方法 1986年10月~2004年7月对810例脊膜膨出和TCS患儿,予详细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并行MRI检查,比较两组MRI特征性改变.结果 MRI在手术前有助于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和TCS的诊断,脊膜膨出手术后部分可成为TCS.结论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和TCS是不同概念而有相互关联的疾病.

    作者:郭永成;李建民;王李元;王义生;杨启政;李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松果体肿瘤伽玛刀治疗后肺部多发性转移1例

    患儿,男,8岁.因嗜睡伴头痛呕吐2周入我院.病程中无发热,行走正常,有非喷射性呕吐.查体:两眼球向上活动受限,颈抵抗(±),巴氏征(±).CT增强扫描示第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有一约2.0 cm×4.0 cm× 3.0 cm的异常密度影,呈中等强度,密度均匀,境界清晰,第三脑室和双侧脑室扩张.MRI示松果体区可见2.5 cm×3.5 cm异常信号,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内有斑点状影.

    作者:袁宝强;刘月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11例中8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3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4例及结性期前收缩2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4例治愈,2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于发作24 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作者:李月梅;马夫天;李艳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测定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快速半定量法(PCT-Q)对196例住院新生儿进行PCT测定,将患儿分成败血症、局部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4组,进行结果分析,并与血培养进行比较.结果以PCT≥0.5μg/L为阳性,败血症组PCT阳性率为87.87%,局部感染组为41.66%,病毒感染组为12.00%,非感染组为11.11%,败血症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以0.5μg/L为临界值,PCT水平对于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7.88%,特异度为66.26%;以2.0μg/L为临界值,PCT的敏感度为54.55%,特异度为96.32%.与血培养比较,PCT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结论 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作者:冯晔;陈大庆;徐英美;刘海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胎龄<37周、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均采用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术中应用输液泵控制液体量,精确计算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控制体温,预防体热丧失.术中常规监测患儿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氧浓度(FiO2).结果 7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14 d拆线,患儿无术后苏醒延迟、肺部感染、寒冷损伤综合征等并发症,痊愈出院.3例死亡,均因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所致.结论目前仅凭静脉麻醉无法应用于代谢功能未发育成熟的早产低体质量及极低体质量儿,以吸入麻醉剂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应为首选.

    作者:刘晓江;石磊;刘翠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出生季节与婴儿早期动作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婴儿出生季节与动作发育的关系.方法将4000例足月、顺产、健康,3、6、9个月龄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测验与访谈法进行研究.结果 1.随婴儿出生季节不同,3、6、9个月龄婴儿的动作发育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效应.2.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气温效应,季节效应主要来源于气温效应.结论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联系,夏季可促使婴儿的动作发育,季节性气温变化是造成季节效应的主要来源.

    作者:张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

    目的观察重复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用BTX-A对30例重度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2次局部肌肉注射,2次注射间隔为3个月,注射剂量4 U/(kg·次).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定肌张力,以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分析注射前、2次重复注射后3个月的肌张力、PRS分数变化.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TX-A第2次治疗前后肌张力、PRS分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局部重复肌肉注射BTX-A能有效治疗重度痉挛型脑性瘫痪,提高运动功能.

    作者:王雅洁;高宝勤;杨伟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监测对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疗程的意义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唯一停药指标的安全性.方法出生体质量>1500 g的109例新生儿生后72 h检测CRP,根据CRP不同分为Ⅰ组(无感染组):应用抗生素治疗3 d后检测CRP<10 mg/L,排除感染,立即停用抗生素,共34例(31.2%);Ⅱ组(感染组):用抗生素治疗3 d后检测CRP>10 mg/L,提示感染,共75例(66.8%).再将Ⅱ组分为Ⅱa组:每天检测CRP,一旦降至正常,立即停用抗生素,共38例(34 8%);Ⅱb组:应用抗生素至少7 d,待临床表现消失和CRP<10 mg/L/L后停药,共37例(33.9%).以停药后10 d内是否需要再次应用抗生素为依据,分别比较各组应用抗生素的疗程和再次感染的机会.结果Ⅰ组2例(5.8%),Ⅱ组无需再次接受抗生素治疗.CRP<10 mg/L者93.5%(102/104)不必再次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疗程:Ⅰ组为3 d;Ⅱa组为(4.8±0.8)d;Ⅱb组为(9.3±1.8)d;Ⅰ组与Ⅱa组、Ⅱa组与Ⅱb组间在抗生素应用天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均<0.01);而再感染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结论 CRP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新生儿抗生素治疗疗程,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停用抗生素的标准.

    作者:周小坚;陈鲜威;陆中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窒息新生儿血清及脑脊液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神经系统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3例足月窒息儿生后d1,3,5血清及脑脊液中TNF-α、IL-6、IL-8进行检测,并在生后12个月时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CDCC)制定的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发育随访.结果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IL-8在新生儿窒息后增高,且与脑病出现与否及其程度相关;血清TNF-α于生后24 h达峰值(P<0.05),IL-6于生后3 d达峰值(P<0.05),生后5 d内IL-8变化不明显;脑脊液TNF-α、IL-8于生后1~3 d水平较高,IL-6变化趋势与血清类似;血清与脑脊液中IL-6呈正相关;重度脑损伤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度脑损伤组(P<0.01),其脑脊液IL-6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其脑脊液IL-8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度脑损伤组(P<0.01).结论窒息后以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为主的炎症反应参与脑损伤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窒息新生儿血清IL-6水平、脑脊液IL-6、IL-8水平与神经系统远期预后有关.

    作者:徐发林;朱长连;程秀永;贾莉婷;耿琳琳;乔俊英;胡生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1例

    患儿,男,9 d,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我院NICU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呼吸机支持治疗.入院d9因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25 mg/(kg·次),静滴,1次/8h.

    作者:陈光明;陈新民;叶礼燕;任榕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川崎病42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KD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行血常规、血培养及肾功能检查.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二维超声进行诊断.结果入院1 d确诊8例,入院2 d内确诊13例.余21例于入院后3~10 d确诊.36例行心脏彩超检查,有冠脉改变者15例,早在病程的d3诊断冠脉扩张,56.7%冠脉扩张在病程10 d内诊断.结论 KD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且多见于小婴儿.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发现KD的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作者:张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8例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特点,评估手术治疗儿童OSAS的疗效.方法 28例OSAS患儿均在局麻下行扁桃体切除术和(或)腺样体切除术,其中,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8例,单纯腺样体切除术2例.结果随访0.6~2.0年,治愈25例(89.29%),好转2例(7.14%),无效1例(3.57%).结论扁桃体切除术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OSAS有效的方法.鼻部疾患或颌面畸形将影响其疗效,对颌面畸形者可考虑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作者:雷光明;赵成志;王海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酸碱失衡时脐血及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特征

    目的通过新生儿脐血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探讨新生儿酸碱失衡的临床特征及其危害性.方法采用美国进口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对192例新生儿脐血及113例病理新生儿外周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K+、Na+、Cl-等血生化检测.结果脐血血气分析显示,192例新生儿中正常分娩者179例,窒息13例.全组156例发生酸中毒,发生率81.3%.其中呼吸性酸中毒(呼酸)84例(43.8%),代谢性酸中毒(代酸)47例(24.5%),混合性酸中毒25例(13.0%).窒息13例均发生酸中毒,其中重度窒息2例均为严重混合性酸中毒.113例病理新生儿外周动脉血气分析显示,99例发生不同类型酸碱失衡(87.6%),其中单纯型代酸50例(44.2%)占首位,其次是单纯型呼酸20例(17.7%),居第3位为代酸+呼碱16例(14.2%),混合性酸中毒11例(9.7%),呼碱+代碱2例(1.8%).结论即使正常分娩新生儿亦易发生酸中毒,病理新生儿酸碱失衡更为突出,危重新生儿往往发生多重酸碱失衡.严重的酸碱失衡可使机体发生致命性的病理改变.酸中毒和碱中毒的危害均不容忽视.血气分析与阴离子间隙(AG)相结合,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新生儿酸碱失衡状况.

    作者:王弘;张伟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9例院内感染新生儿,采集脐分泌物、眼分泌物、血液及皮肤脓点作为检测标本,采用MIC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共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共测试标本1613份,分离出细菌1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要致病菌,依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2 6%,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21%,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为20%.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耐药率0)、克林霉素(8.5%)、环丙沙星(12.2%);对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耐药率4.4%)、环丙沙星(5.3%)、阿米卡星(12 7%).结论合理运用抗生素对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及指导临床用药十分重要.

    作者:肖增璜;柳国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TORCH感染与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TORCH感染在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对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97例患儿进行血清TORCH-IgM抗体测定.对CMV感染患儿除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更昔洛韦10 mg/(kg·d)静脉滴注,12 h/次,连用12~20 d.结果新生儿中21例、婴儿中16例患TORCH感染,均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多;母婴配对7例TORCH感染;对1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韦治疗,9例抗体转阴.结论 TORCH感染是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主要原因之一,TORCH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化,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张莉;于莹;陈天丽;徐友娣;王自正;王书奎;安乐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脑膜炎患儿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脑膜炎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初治结核性脑膜炎30例患儿,观察组予抗结核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同期住院的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分别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和尿脱氧吡啶啉(DPD).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激素治疗前血清PICP、尿DPD排泄率和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激素治疗4周后血清PICP(108.85±46.13)μg/L较治疗前(152.99±44.78)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激素治疗4周后尿DPD的排泄率(28.93±9.27)nmol/L较治疗前(19.94±5.77)n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激素治疗4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患儿骨形成减少和骨吸收增加.

    作者:朱凤莲;付桂玲;李晶;钱惠茵;郭学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内皮素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内皮素(ET)的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保护作用.方法 7日龄SD大鼠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随机分组处理,1.CGRP治疗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后即给予CGRP 3μg/(kg·d),腹腔内注射,共3 d;2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3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仅给予暴露左颈总动脉.各组于3 d后断头取脑,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ET含量.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脑组织ET含量高(93.41±12.73)ng/L,与正常对照组(57.58±6.31)n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CGRP治疗组(61 68±6.83)n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GRP能抑制HIE减轻血管收缩作用,改善脑循环,从而抑制ET的致损伤作用.

    作者:唐兰芬;苏赞彩;陈铭珍;揭育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