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莲;付桂玲;李晶;钱惠茵;郭学鹏
目的分析小儿颌面部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 56例小儿颌面部感染,采用氨苄西林静脉点滴0 1~0.2 g/(kg·d)抗感染治疗,有脓肿者予脓肿切开引流,并给予支持治疗.结果 56例颌面部感染患儿经1周的综合治疗,92.9%治愈,7.1%好转.结论颌面部感染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预后良好.
作者:丁虹;刘杰彪;陈怡;马书娜;张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上海西南地区12岁以下肺炎患儿的病原状况,探讨不同病原致儿童肺炎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采集2002年7月~2004年12月因肺炎住我院儿科的187例患儿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体和3种肠道病毒的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ADV3)、流感病毒(IFV)A和B型、副流感病毒(PIV)1~4型、柯萨奇病毒A(CoxA)1、7型、埃可病毒(ECHO)7型的特异型IgM抗体.利用致敏粒子与人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发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检测MP抗体.结果 1.在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中90例阳性(48.13%),其中RSV阳性多为37例(19.79%),其次为流感病毒B型31例(16.58%).2.检出MP抗体阳性154例,占肺炎患儿总数的14.21%.结论 RSV是上海西南地区冬春季节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MP已成为学龄期儿童肺炎的重要致病原.
作者:刘引;王子才;徐昀;胡润芳;袁芳;夏慧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985~2003年我科经尸检证实深部真菌感染的曾行机械通气的18例新生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新生儿中,曲霉菌感染8例,白色念珠菌感染6例,毛霉菌4例.肺部真菌感染12例,肝脏真菌感染4例,脑部、胃肠道真菌感染各2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肺部和肝脏真菌感染.结论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不容忽视,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早期诊断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秋平;黄海燕;王斌;封志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遵医行为对癫(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39例癫(癎)患儿,将是否发作作为应变量,选取遵医行为、年龄、性别、病程等作为自变量,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遵医依从性、发病诱因、病程、既往史、性别等5个因素与癫(癎)多次发作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遵医依从性是重要的影响因子(OR=5 06 P<0.01).而年龄、发作时间、发病次数与再次发作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遵从医嘱是合理治疗癫(癎)、预防再发作及减轻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
作者:靳曼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各种后遗症发生率也增多.据国外资料报道,极低出生体质量(VLBW)儿脑性瘫痪发生率为5%~10%,而且10%~25%发生认知功能缺陷[1].
作者:曹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脑膜炎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初治结核性脑膜炎30例患儿,观察组予抗结核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同期住院的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分别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和尿脱氧吡啶啉(DPD).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激素治疗前血清PICP、尿DPD排泄率和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激素治疗4周后血清PICP(108.85±46.13)μg/L较治疗前(152.99±44.78)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激素治疗4周后尿DPD的排泄率(28.93±9.27)nmol/L较治疗前(19.94±5.77)n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激素治疗4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患儿骨形成减少和骨吸收增加.
作者:朱凤莲;付桂玲;李晶;钱惠茵;郭学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左启华修订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及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对市内4所幼儿园527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幼儿社会适应能力高常及优秀25.3%,正常68.9%,边缘状态4.7%,轻度低下1.1%.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有影响的因素为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管教态度和婚姻关系.结论开展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筛查,及早发现问题非常必要;良好的教养方法和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陶公民;朱晓琴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淋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特征、感染途径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表现为外观分泌增多,外阴瘙痒的200例女童,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培养及多聚全酶链反应(PCR)检查.予头孢曲松钠针静滴,同时3%硼酸液坐浴.结果 35例为淋菌感染.间接接触感染占60.0%(21/35);异常行为感染占5.7%(2/35);经阴道分娩感染占8.6%(3/35);行剖宫产出生时感染占2.9%(1/35);不明原因感染占22.9%(8/35).35例患儿经1~2周治疗,均治愈.结论 诊断女童阴道炎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分泌物培养作为依据.静脉点滴抗生素加外阴阴道冲洗为首选方法.
作者:阎培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患儿,男,8岁.因嗜睡伴头痛呕吐2周入我院.病程中无发热,行走正常,有非喷射性呕吐.查体:两眼球向上活动受限,颈抵抗(±),巴氏征(±).CT增强扫描示第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有一约2.0 cm×4.0 cm× 3.0 cm的异常密度影,呈中等强度,密度均匀,境界清晰,第三脑室和双侧脑室扩张.MRI示松果体区可见2.5 cm×3.5 cm异常信号,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内有斑点状影.
作者:袁宝强;刘月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4例OSAHS患儿中91例采用局麻下扁桃体摘除或经口插管全麻下行双扁桃体摘除术治疗.另3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91例术后2~10 d症状缓解,鼾声消失;3例保守治疗后10~12 d症状缓解.结论儿童鼾症多因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引起,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愈率高.
作者:史海旭;吴志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前降温期行不同血气管理方法动物模型进行脑电图监测,探讨利于脑保护的体外循环血气管理方法.方法上海种白猪18头,年龄4~5周,体质量6~8kg.随机分为A组、P组、PA组,每组各6头.基础麻醉后监测鼻咽部温度.胸部正中切口,显露心脏按临床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分别按下述方法转流降温20 min至鼻咽温度18℃.A组用α-稳态血气管理;P组用pH-稳态血气管理;PA组前15min用pH稳态,后5min用α-稳态血气管理.停循环60min后各组均用α-稳态;灌注流量100 mL/(kg·min);灌注温度20~25℃复灌,5 min后复温至鼻咽温36℃.术中及降温期连续监测脑电图变化.结果脑电图监测示复温末P组脑电活动恢复快,A组脑电活动无恢复.结论在实施DHCA的降温有限时间内,应用pH-或应用pH后用α稳态血气管理较用单纯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许静;张志芳;白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新生儿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NICU和普通新生儿病房血培养分离到101株CNS的9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S在儿科血培养检出菌中占64.6%,居首位.新生儿病房占全院血培养CNS的24.0%.90例中51例(56.7%)诊断为CNS菌血症.与CNS污染菌患儿相比,CNS菌血症者住院时间明显长(P<0.01),万古霉素用药较其他药物多(13.7% vs 2.6%,P=0.034),在NICU病房比例大(6/7 vs 1/2,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早产儿比例、发热情况、采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阳性检出时间、血培养中CNS(%)、葡萄球菌种类、头孢菌素类用药和抗生素敏感性(氯霉素除外)均无显著差异.CNS菌血症的感染症状不明显.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溶葡)位居前2位,溶葡的多重耐药更为明显.结论 CNS在新生儿菌血症中感染率高,治疗困难,故应加强对CNS菌血症临床特点的了解,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CNS感染增多.
作者:李奕;张美和;沈叙庄;杨永弘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总结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氟乙酰胺中毒62例,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并予洗胃、导泻等处理,应用特效解毒剂乙酰胺注射液0.1~0.3 g/(kg·d),肌肉注射.结果本组氟乙酰胺中毒临床以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经综合治疗,治愈58例,死亡、自动出院各2例.住院时间5~15 d.1例遗留智力低下,2例继发癫(癎).结论乙酰胺为氟乙酰胺的特效解毒剂,应尽早、足量、足疗程应用,配合使用钙剂效果更好.
作者:方红芬;焦凤娟;刘晓宁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核因子-κB(NF-κB)是调节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表达的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其过度激活与许多病理现象有关,已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本文综述了NF-κB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与川崎病的关系.
作者:卢巧;邹峥;邹大卫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建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模型后不同时间段血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变化的意义,以及新型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其干预效果.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98只随机分为干预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干预组予NAC 0.1 mg/(g·d),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做相应处理.3组分别于建模后30 min,1、3、7、21 d断颈取血,采用EIA法检测血清8-iso-PGF2a含量.结果建模后30 min,手术组、干预组和假手术组血清8-iso-PGF2a水平分别为(168.7±24.2)、(120.9±23.4)、(50.0±8.8)ng/L,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4 h后,手术组、干预组大鼠8-iso-PGF2a水平逐渐降至假手术组水平,两组无差异.结论 8-iso-PGF2a可作为HIE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NAC能有效地降低血HIE新生大鼠血中8-iso-PGF2a水平,对防治HIE有一定效果,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
作者:罗有同;肖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小儿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126例,45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36例行严重脑挫裂伤破碎脑组织清除术,26例行开放性颅脑损伤清除术,22例行颅骨凹陷骨折整复术.余病例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辅助呼吸等保守治疗.结果 126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中并颅内血肿66例,占52%.手术治疗91例,非手术治疗35例.110例存活,随访6个月~3年,头颅CT复查86例恢复正常,26例有脑软化灶;轻度偏瘫5例,智力障碍3例,6例有外伤性癫(癎).死亡16例,死亡率12.7%.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应尽早确诊,及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是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高俊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过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鲁卡因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3~5 d症状缓解,对照组8~12 d症状缓解;住院时间两者分别为5~10 d(平均7.5 d)和11~16 d(平均14.3 d);复发率分别为2 5%和2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殚(P<0.05).结论静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
作者:郑军铭;吴燕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在听力障碍(听障)儿童听力检测及康复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7例既往诊断为听障的儿童进行常规声导抗测试、行为测听、耳声发射等综合听力学评估.结果听障儿童17例中3例听力正常,14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仅1例配戴助听器.结论听障儿童的听力学诊断应建立在完善的听力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应进行长期听力学随访,直到获得可靠的双耳行为听阈、作出明确的听力学诊断为止.
作者:郑芸;王恺;李蓓;陶勇;王平;邹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自从1962年Banker等命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ar leukomalacia,PVL)以来,新生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WMD被认为是一组多相的、普遍的脑白质异常病变,多见于早产儿.
作者:俞惠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1-氨基-3,5-甲基金刚烷盐酸(美金胺)对SD新生大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在对47只SD新生大鼠进行美金胺死亡剂量预初实验、得出新生大鼠100%死亡剂量和大耐受剂量的基础上,将60只新生大鼠根据所选剂距随机分为5组,并设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美金胺和注射用水,观察毒性反应并应用Bliss方法计算美金胺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结果美金胺在SD新生大鼠LD50值为(74.386+2.811)mg/kg,95%可信区间为59.334~93.257mg/kg.大鼠多在用药后1~4 min出现不良反应,较低剂量组(52.0、61.2、72.0 mg/kg)主要表现为兴奋性颤动、共济失调、呼吸减慢和抑制,部分表现为侧卧、皮肤发绀和呼吸衰竭.较高剂量组(85、100 mg/kg)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抑制症状、呼吸衰竭、侧卧、皮肤发绀,无颤动及共济失调.死亡新生大鼠多在用药后1 h左右死亡,存活新生大鼠于用药后4~5 h毒性反应消失.结论美金胺不同剂量对新生大鼠均产生毒性反应,新生大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率与美金胺的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毒性反应越重,死亡率越高,提示美金胺应用于临床时应密切监测其毒性反应.
作者:高瑛;陈惠金;钱龙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