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陈沅;田杰;易岂建;钱永如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肾母细胞瘤及瘤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集16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瘤组织及其瘤旁正常肾组织进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分析法.结果 16例肾母细胞瘤患儿肿瘤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阳性,而其瘤旁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阴性.局部复发、肺转移死亡各1例患儿的端粒酶表达相对高;14例术后无瘤生长病例端粒酶表达相对低.结论肾母细胞瘤患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了解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提示端粒酶表达的高低与预后可能相关.
作者:张亚;周云;王兴东;吕金星;季正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是引起儿童腹痛常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的主要病原菌[1].2000年6月~2002年5月我们对Hp阳性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患儿应用胶态果胶铋、阿莫西林、硫糖铝三联治疗62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兆莉;吴军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53基因异常与幼年性息肉病(JPS)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JPS不典型增生标本中P53蛋白(DO-7)和P53mRNA的表达.结果 P53蛋白在正常黏膜,单发结、直肠幼年性息肉,JPS无不典型增生,JPS伴不典型增生和大肠癌各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 %、9.3 %、27.3 %、66.7 %和70 %;P53mRNA在上述各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 % 、12.5 %、54.5 %、75 %和80 %.P53蛋白阳性表达率、P53阳性面积及P53mRNA阳性表达率在JPS不典型增生组均显著高于JPS无不典型增生组.P53蛋白与P53mRNA表达呈显著一致性.结论 P53基因变异可能在JPS伴不典型增生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薛娟;金宁;冯振卿;张蔚泽;陈荣华;杨菱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我院儿科自2000年10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炎78例,并与单纯使用西药或中药治疗各50例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段东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30年来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对我科1972~2002年357例风湿热及风心病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风湿热和风心病住院人数有增加趋势,但其在流行病学方面改变不大.结论 30年来风湿热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未下降,1992年修订的Jones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解玉;王秀英;刘东海;鲍燕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测量儿童房室交界区各不应期和传导时间的应用价值,评价其传导功能及其特点.方法对59例正常儿童进行食道调搏(TEAP)检查,测量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和传导阻滞点.结果正常儿童房室传导功能由不应期和传导阻滞点具体体现,为儿童正常值提供参考;相对不应期(RRP)、功能不应期(FRP)、文氏点与心率呈显著相关(P分别为0.000、0.01、0.000),与性别、年龄无关(P均>0.05);而绝对不应期(ERP)、2∶1阻滞点与性别、年龄、心率均无关(P均>0.05);文氏点与RRP显著相关(P=0.000);2:1阻滞点与ERP显著相关(P=0.015).结论 TEAP可评估儿童房室交界区的传导功能;RRP与心率有直接关系,ERP是评价房室传导功能的主要指标.
作者:袁越;柴晓敏;杜忠东;申昆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其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现对23例GBS的临床,肌电图及病理改变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乔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儿,男,4岁,因反复感染、发育迟缓住院,诊断为免疫功能低下,1年后因急性肺炎再次入院,免疫功能和生化测定结果:血IgG<0.33 g/L,IgM<0.08 g/L,IgA<0.07 g/L,补体C3 1.21 g/L,补体C4 0.21 g/L.血清总蛋白54.8 g/L,清蛋白38.9 g//L,球蛋白15.9 g/L.经法国西比亚琼脂糖凝胶血清蛋白电泳后,几乎无γ区带,经扫描后清蛋白68.3 %,α1占4.5 %,α2占13.6 %,β占12.6 %,γ占0.8 %.其IgG、IgM、IgA总和为0.48 g/L,确诊为先天性无γ球蛋白血症.
作者:张春明;赵高阳;陆华;孙旭;钱铸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儿,男,因出生后全身皮肤出现一层黄色胶样膜入院.系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生后反应好,哭声响亮,无窒息,生后1 min Apgar评分10分.父母系近亲结婚,但家族无类似病史.体检:体温36.5 ℃,脉搏132次/min,呼吸36次/min,体重3.6 kg.四肢呈半屈曲位,眼睑、口唇外翻,双耳壳皱折变形.头部、上胸部、腰背部及四肢可见僵硬黄色油胶样膜状物覆盖,干燥后胸腹部及颜面部胶样物呈斑片状脱落,露出红嫩皮肤,并可见新形成的细软胶膜状物.颈软,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稍高,双侧足部可见瘀血、青紫,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入院后予维生素A、E口服,全身用依沙吖啶洗敷,胶样物脱落,但又形成新牛皮纸样膜状物,且足部瘀血青紫加重,肿胀明显.住院3 d,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王永波;宋晶;王盈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儿,男,5岁,因困乏无力,纳差,低热,体温37.5~38 ℃.当地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具体用药及用量不详,效差.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收住我科.体温37.5 ℃,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0 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黄,抱入病房.全身皮肤无皮疹、出血点及黄染,颈部、双侧腋下、腹股沟淋巴结约杏仁大小,质硬,压痛不明显,活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可闻及明显细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右肋下约3 cm,脾左肋下约3 cm,质软,肠鸣音正常.胸片示双肺点状小结节状浸润.头颅X线片示颅骨缺损.血白细胞5×109/L,血红蛋白100 g/L,红细胞3.2×1012/L,血小板120×109/L.骨髓像呈增生性,嗜酸细胞增多.采用VCP方案[V(长春新碱),C(环磷酰胺),P(泼尼松)]间断治疗2年,随访5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消失;双肺呼吸音清;肝脾不大,摄头颅片、胸片复查均正常.血白细胞6×109/L,红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130×109/L.
作者:刘跃惠;李循昌;王红侠;孙羽飞;牛政权;谢小旺;杨巧玲;王侃;杜庆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活产婴儿为0.6 %~0.8 %,我国每年新出生约10~15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50 %以上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肺动脉高压(PH)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重度PH可引起肺血管病变而失去手术机会,威胁患儿生命.因此,PH的诊断对CHD的病情评估、手术指征确定及预后判断方面十分重要.超声心动图具有无创、简便、易重复等优点,已被广泛用来评估PH程度,已部分取代创伤性心导管检查.
作者:陈树宝;张玉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一般认为轮状病毒(RV)只引起消化系统损害,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V感染可引起多脏器损害,病毒血症是RV多系统播散的途径.现将我院近3年来收治RV多系统损害报道如下.
作者:吕雪萍;刘建军;张留英;袁焕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基因)、空泡毒素基因(vacA基因)及其表达产物cagA蛋白、vacA抗体与儿童消化性溃疡(PU)、慢性胃炎(CG)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2例Hp感染患儿(PU 31例,CG 121例)的胃黏膜应用4对不同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cagA、vacA基因;用免疫印迹法测定139例血清cagA、vacA抗体.结果 152例胃黏膜100 %具有vacA基因(152/152),cagA基因经用3对不同引物检测,其总阳性率为78 %(118/152),其中PU 71 %(22/31),CG 79 %(96/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996 P>0.05).139例血清vacA抗体阳性率92.1 %(128/139),PU 86.7 %(26/30),CG 94.5 %(103/109)(χ2=1.146 P>0.5);cagA抗体阳性率91.4 %(127/139),PU 83.3 %(25/30),CG 93.6 %(102/109)(χ2=3.130 P>0.5),以上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1.浙江地区儿童感染的Hp绝大多数为具有cagA基因的毒力菌株.2.亚洲地区与西方人群中感染的Hp菌株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变异性.
作者:陈肖肖;尚世强;欧弼悠;曲一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珠海市铅中毒对儿童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540名儿童血铅(BPb)测定水平,将其分成非铅中毒组(BPb<100 μg/L)和铅中毒组(BPb≥100 μg/L),同时进行两组血细胞分析,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结果两组RBC、Hb、MCV、MCH、MCH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较低水平铅中毒患儿贫血发生率无显著升高.
作者:谢栩;宋玫;张红忠;谢又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安全性及其并发症等.方法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诊断ASD、PDA患儿,在透视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分别经胸超声、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患儿,球囊测量值13~28 mm,选择封堵器直径13~30 mm;25例PDA患儿,造影测量值2~7.7 mm,选择封堵器直径4~12 mm.技术成功率为100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0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TTE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肺动脉压下降.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和ASD,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适合儿童继发孔型ASD及各种类型PDA的介入治疗.
作者:赵乃琤;王大为;王凤鸣;龚小平;秦玉明;胡宝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儿,女,8岁,因反复面部、双手皮肤疼痛1年入院.1年来反复双手、面部皮肤疼痛,每次发作间隔1~2个月,持续3~5 d可自行缓解,其前无明显诱因.此次因再发疼痛2 d 入院.平素无不良饮食习惯,病程中不伴发热、黄疸、腹痛、吐泻、皮疹,不伴肢体关节疼痛,无精神性格改变.
作者:焦玉清;赵润民;卢思广;高莉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基因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免疫效果.方法选择HBsAg、抗-HBe、抗-HBc阳性(小三阳)母亲的婴儿152例,随机分为基因乙肝疫苗组及血源乙肝疫苗组免疫接种,并跟踪观察两组接种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抗-HBs阳转率和抗-HBs水平变化趋势及与母乳喂养有无相关.结果分娩24 h内婴儿HBsAg阳性携带率为7.6 %,行疫苗接种后1~3岁HBsAg阳性携带率均为0 %,抗-HBs水平在第1年高,第2~3年呈稳态下降;抗-HBs阳性率逐年明显下降.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抗-HBs阳转率无差异.结论基因乙肝疫苗较血源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源性和免疫持久性,且可避免血源疫苗可能携带的其他微量或未知微生物感染.小三阳母亲及婴儿无需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即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且可行母乳喂养.
作者:顾筱琪;石丽娥;韩树萍;吴斌;孙慧谨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肺动脉高压(PH)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为达到此目标,主要是进行病因治疗.左向右分流致PH的病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先天存在心内缺陷,所以治疗原发病、尽早手术修补缺损是彻底矫治 PH的重要手段.但PH可发生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演变过程的各阶段,即使早期手术,患儿在手术期间或术后也可能会并发严重PH.因此,积极寻求有效途径,减缓或改善血流增加所致PH的形成,对于左向右分流型CHD患者的手术成功及预后改善甚为重要,目前,左向右分流型CHD并PH的治疗包括以下.
作者:范瑾;杜军保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的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特点,利剩于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0年12日我院收治196例传单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本组83 %病例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并发症发生率80 %,尤以肝脏损坏常见.眼睑水肿发生率19.8 %,是传单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并发症累及2个或2个以上系统占21 %,而发生中枢系统并发症或多器官系统损坏者预后不良.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见于90 %以上病例,其是诊断传单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无关.EBV-VCA-IgM的阳性率与病程、年龄等因素有关.结论尽管大多数传单呈良性临床经过,且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本病并发症常见且多样,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对EBV-VCA-IgM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该病病例可采用EBV抗原原位杂交或PCR扩增技术协助诊断.因此,提高对本病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作者:朱易萍;高举;杜惠容;袁粒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肺动脉高压(PH)是临床众多心肺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严重影响疾病的进展及预后,阐明其发病机制,探索新型治疗措施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众多因素参与PH的形成,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以其具有的持续产生、传播迅速、作用广泛等特点,对肺循环的作用与其他器官相比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一氧化氮(NO)的发现,不仅深化PH机制的研究,更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而新近发现另一种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碳(CO)更将PH的机制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作者:石琳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