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道调搏在儿科房室交界区功能检查中的应用

袁越;柴晓敏;杜忠东;申昆玲

关键词:房室交界区, 食道调搏, 不应期, 传导阻滞点
摘要: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测量儿童房室交界区各不应期和传导时间的应用价值,评价其传导功能及其特点.方法对59例正常儿童进行食道调搏(TEAP)检查,测量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和传导阻滞点.结果正常儿童房室传导功能由不应期和传导阻滞点具体体现,为儿童正常值提供参考;相对不应期(RRP)、功能不应期(FRP)、文氏点与心率呈显著相关(P分别为0.000、0.01、0.000),与性别、年龄无关(P均>0.05);而绝对不应期(ERP)、2∶1阻滞点与性别、年龄、心率均无关(P均>0.05);文氏点与RRP显著相关(P=0.000);2:1阻滞点与ERP显著相关(P=0.015).结论 TEAP可评估儿童房室交界区的传导功能;RRP与心率有直接关系,ERP是评价房室传导功能的主要指标.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窒息后胃液pH监测及综合防治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液pH与窒息、消化道出血发生频率的关系及降低并发症的综合方法.方法采取动态监测窒息新生儿胃液pH、洗胃及胃内注入双八面体蒙脱石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窒息新生儿(常规组)生后胃液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后48 h胃液pH值达低值,但于生后24 h予洗胃及胃内注入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后,其胃液pH值明显升高并接近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降低.结论对窒息新生儿胃液pH进行动态监测,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红武;姚英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朗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儿,男,5岁,因困乏无力,纳差,低热,体温37.5~38 ℃.当地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具体用药及用量不详,效差.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收住我科.体温37.5 ℃,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0 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黄,抱入病房.全身皮肤无皮疹、出血点及黄染,颈部、双侧腋下、腹股沟淋巴结约杏仁大小,质硬,压痛不明显,活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可闻及明显细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右肋下约3 cm,脾左肋下约3 cm,质软,肠鸣音正常.胸片示双肺点状小结节状浸润.头颅X线片示颅骨缺损.血白细胞5×109/L,血红蛋白100 g/L,红细胞3.2×1012/L,血小板120×109/L.骨髓像呈增生性,嗜酸细胞增多.采用VCP方案[V(长春新碱),C(环磷酰胺),P(泼尼松)]间断治疗2年,随访5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消失;双肺呼吸音清;肝脾不大,摄头颅片、胸片复查均正常.血白细胞6×109/L,红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130×109/L.

    作者:刘跃惠;李循昌;王红侠;孙羽飞;牛政权;谢小旺;杨巧玲;王侃;杜庆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基因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及免疫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基因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免疫效果.方法选择HBsAg、抗-HBe、抗-HBc阳性(小三阳)母亲的婴儿152例,随机分为基因乙肝疫苗组及血源乙肝疫苗组免疫接种,并跟踪观察两组接种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抗-HBs阳转率和抗-HBs水平变化趋势及与母乳喂养有无相关.结果分娩24 h内婴儿HBsAg阳性携带率为7.6 %,行疫苗接种后1~3岁HBsAg阳性携带率均为0 %,抗-HBs水平在第1年高,第2~3年呈稳态下降;抗-HBs阳性率逐年明显下降.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抗-HBs阳转率无差异.结论基因乙肝疫苗较血源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源性和免疫持久性,且可避免血源疫苗可能携带的其他微量或未知微生物感染.小三阳母亲及婴儿无需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即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且可行母乳喂养.

    作者:顾筱琪;石丽娥;韩树萍;吴斌;孙慧谨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心率变异性在儿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正常情况下,心脏节律会随机体状况和昼夜时间而改变,这种心率的规则性变化称心率变异性(HRV),是通过测量连续的正常心率(RR)间期变化系数,从而反映心率(RR)变化程度.1978年Wolf等首先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后HRV降低与严重心律失常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此后,HRV在临床上很快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罗昭林;钱永如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一般认为轮状病毒(RV)只引起消化系统损害,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V感染可引起多脏器损害,病毒血症是RV多系统播散的途径.现将我院近3年来收治RV多系统损害报道如下.

    作者:吕雪萍;刘建军;张留英;袁焕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疗效观察

    我院儿科自2000年10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炎78例,并与单纯使用西药或中药治疗各50例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段东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先天性心脏病并重症肺动脉高压的性质评价

    根据上海市两个区活产婴儿前瞻性调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为6.78 ‰,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其中肺动脉高压(PH)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及部分复杂性重症先心病常见和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将发展成器质性PH,直接影响病人预后及外科手术效果或介入治疗指征的选择.发达国家由于对这些病人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发展成重症PH少见,而我国由于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近年小儿心血管诊断与治疗获长足的进展,但我国还有为数不少伴重症PH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以致影响治疗效果或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对先心病伴重症PH程度和性质评价的研究一直受到临床医师关注.结合多年来我们从事对PH实验与临床对比研究的结果作如下介绍.

    作者:周爱卿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方法 21例VSD并PH患儿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温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及间断褥式缝合法进行VSD修补术.围术期注意维护心肺功能,进行综合性降肺动脉压处理.结果 1例(4.8 %)患儿死于术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4.8 %) 患儿术后出现右心功能不全.随访18例,恢复良好;1例失访.结论 VSD并PH婴幼儿,若符合手术适应证应及早手术,并积极进行围术期处理,手术效果较好.

    作者:张瑞成;张大新;法宪恩;赵根尚;冯德广;王海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357例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0年临床变迁

    目的探讨30年来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对我科1972~2002年357例风湿热及风心病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风湿热和风心病住院人数有增加趋势,但其在流行病学方面改变不大.结论 30年来风湿热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未下降,1992年修订的Jones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解玉;王秀英;刘东海;鲍燕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珠海市铅中毒儿童贫血发生率的调查

    目的了解珠海市铅中毒对儿童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540名儿童血铅(BPb)测定水平,将其分成非铅中毒组(BPb<100 μg/L)和铅中毒组(BPb≥100 μg/L),同时进行两组血细胞分析,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结果两组RBC、Hb、MCV、MCH、MCH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较低水平铅中毒患儿贫血发生率无显著升高.

    作者:谢栩;宋玫;张红忠;谢又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空泡毒素基因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及胃黏膜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88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CG)、46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患儿血清cagA、vacA 抗体,并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1.CagA、vacA抗体总检出率分别为85.07 %、91.04 %,cagA抗体在CG与PU中检出率分别为84.09 %与86.96 %,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vacA抗体在CG与PU中检出率分别为89.77 %与93.48 %,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134例Hp感染患儿cagA、vacA抗体均阳性(Ⅰ型菌)113例,cagA、vacA抗体均阴性(Ⅱ型菌)11例,cagA、vacA抗体仅一项阳性(中间型)10例,各型菌株在CG、PU中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3.113例HpⅠ型菌株感染引起胃黏膜中重度炎症占88.50 %,而Ⅱ型菌株、中间型菌株感染引起胃黏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45.45 %及50.00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agA、vacA与CG、PU发病均有关,不能作为区分Hp感染致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特异性指标.本地区儿童感染的Hp主要为cagA和vacA阳性的Ⅰ型菌株,能引起胃黏膜较重的炎症.

    作者:胡伟国;黄开宇;朱欢;徐辉;徐彰;黄爱芬;程芹芹;陶洪群;谢小志;杨锦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小肠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小肠良性淋巴组织增生(BLH)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发病机制,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确诊为小肠BLH 7例患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临床均表现为肠梗阻及肠套叠,手术可触及回盲部肿块,病理见局部有息肉状隆起,镜下见肿块由大量分化良好的淋巴组织构成,有较多淋巴滤泡和特征性生发中心,病理诊断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结论小肠BLH是发生在消化道黏膜的一种瘤样病变,属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且需与霍奇金病鉴别.

    作者:张海燕;谢小志;高宝辉;王宗敏;赵志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左室假腱索与功能性房性心律失常2例

    例1,男,8岁,因胸闷、气短、乏力5 d入院.查体:体温37.6 ℃,神清,呼吸平稳,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率102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无杂音.双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血WBC 7.4×109/L,N 0.34,L 0.63,ECG示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心肌酶谱正常,心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示: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及大血管内径测值正常,房室间隔回声连续完整,各瓣膜无增厚,启闭良好,左室内见长约25 mm条状回声光带连与室间隔.诊断为左心室假腱索,房性期前收缩,上呼吸道感染.予青霉素、鱼腥草注射液抗炎治疗1周,上感痊愈,期前收缩减少至4~5次/min出院.

    作者:高俭;薛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十二指肠溃疡、炎症患儿胃窦部炎症程度和炎症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或阴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胃窦黏膜病变程度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对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通过胃镜确诊,并进行胃窦部黏膜病理检查和Hp检测,同时取胃液进行白细胞介素(IL-8)、过氧化物酶(MPO)检测.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抗Hp抗体.对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根据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胃窦炎症均重于Hp阴性者.Hp感染能够增加胃液内IL-8、MPO含量.胃液内IL-8、MPO含量随着胃窦部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IL-8与MPO之间有较强相关性.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中,IL-8表达能较确切地反映胃黏膜的病变程度.炎症因子在Hp引起的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间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沈鸣;苗芸;乔蓉;胡志红;王锐萍;贾福妹;田国力;董庆元;刘家应;罗冰清;庞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配方奶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的研究

    目的观察配方奶喂养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期为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获得优质、价格合理的配方奶.方法 30例人工喂养新生儿(各种客观原因无法获得母乳)采用配方奶喂养,并与30例同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和父母文化程度近似的纯母乳喂养新生儿作配对观察.结果两组婴儿于生后42 d、2个月、3个月时检测其体重、身高、头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个月时两组智能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用该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其前3个月体格和智能情况能达到与母乳喂养儿相同的发育程度.

    作者:陈冠仪;敖黎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新生儿凹陷性水肿9例

    现将我院2002年6月~2002年10月收治9例新生儿凹陷性水肿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方敏;潘凤;史源;李华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并预激综合征1例

    患儿,女,8个月;因呼吸急促 3 d、加重 1 d于入院. 3 d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呼吸增快,偶咳,无发热,面色苍黄,多汗、乏力,在村卫生所查体发现心率快,按肺炎治疗2 d效差,近1 d呼吸困难加重,面色发绀,大汗,不能平卧,急转我院.发病以来患儿精神差,烦躁,食欲不振.

    作者:赵玉歧;吴永利;张德生;岳彬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先天性无γ球蛋白血症1例

    患儿,男,4岁,因反复感染、发育迟缓住院,诊断为免疫功能低下,1年后因急性肺炎再次入院,免疫功能和生化测定结果:血IgG<0.33 g/L,IgM<0.08 g/L,IgA<0.07 g/L,补体C3 1.21 g/L,补体C4 0.21 g/L.血清总蛋白54.8 g/L,清蛋白38.9 g//L,球蛋白15.9 g/L.经法国西比亚琼脂糖凝胶血清蛋白电泳后,几乎无γ区带,经扫描后清蛋白68.3 %,α1占4.5 %,α2占13.6 %,β占12.6 %,γ占0.8 %.其IgG、IgM、IgA总和为0.48 g/L,确诊为先天性无γ球蛋白血症.

    作者:张春明;赵高阳;陆华;孙旭;钱铸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血尿30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血尿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对以血尿为首发及主要表现并具备肾活检病理诊断的306例血尿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gA肾病占42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占38 %,薄基底膜肾病占6 %,Alport综合征占3 %,其他占11 %.结论血尿严重程度与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伴大量蛋白尿或高血压者病理损害相对较严重.

    作者:甘卫华;陈荣华;黄文彦;丁桂霞;黄松明;姜新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6个月内婴儿水痘25例

    水痘是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6个月以下的婴儿很少患水痘,但近年似有增多.1996~2001年我院共收治水痘及其并发症患儿 356 例,其中 6个月以下婴儿25例,占7.02 %,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汪洪姣;黄小霞;陈益平;徐志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