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华
目的 探讨血清中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4-01-2016-08收治的11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急性脑出血组,并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检测其血清UA和CRP的浓度,并与8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血UA、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预后良好组血UA及CRP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 血UA及CRP可能与脑出血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为脑出血的监测、早期干预和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李雅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颅脑外伤患者术中成分血输注量.方法 选取我院近5 a 617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术前Hb(血红蛋白)水平及凝血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进行分组,采用单变量分析法进行分析各变量与成分血液输注量的关系.结果 颅脑外伤患者术中、平均的成分血输注量分别为悬浮红细胞(5.09±2.14)U,新鲜冰冻血浆(6.71±1.98)U,冷沉淀(9.87±3.38)U,单采血小板(2.77±1.96)U.不同类型的脑外伤患者之间,血小板、冷沉淀、悬浮红细胞之间的输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b异常与正常组间,在悬浮红细胞与血小板的用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INR异常组患者,其术中各成分血的用量则明显高于INR正常组(P<0.05).结论颅脑外伤的不同类型、术前Hb含量及INR可用于评估脑外伤患者术中成分血液的用量,以此用以指导临床输血实践与有效合理用血.
作者:燕备战;张洪亮;吴睿;孔存权;杨子怡;梁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观察组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评分(7.2±2.2)较对照组(14.4±2.4)优;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满意率为95.5%,对照组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方法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作者:杨伟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血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脑血栓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结局.结果 研究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及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血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应使用优质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更好地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3.0 T高场强磁共振复合手术间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在我院3.0T高场强磁共振复合手术间行开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包括物品准备、体位安置及术中磁共振扫描配合等.结果在磁共振复合手术间技术平台支持下,426例患者中肿瘤影像学全切率从28.4%提高到76.1%,13例因肿瘤得到大切除而获益,未发生与术中磁共振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建立精细化的 3.0T高场强神经外科磁共振复合手术间管理模式,可提高手术精准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毕慧萍;李正伟;聂云飞;李文萃;李胜云;李俊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肿瘤神经侵犯对早期舌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和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09-2011-06我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确诊为早期舌鳞癌患者98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按是否明确诊断为肿瘤神经侵犯阳性分为2组,肿瘤神经侵犯阳性为观察组(n=42),阴性为对照组(n=56).2组均进行至少5 a随访,比较2组术后随访期间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和局部复发情况,并了解2组术后3 a、5 a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淋巴结转移率28.57%显著高于对照组8.93%(P<0.01),原发灶局部复发率23.81%明显高于对照组8.93%(P<0.05);观察组3 a生存率85.71%略低于对照组98.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 a生存率73.81%明显低于对照组89.28%(P<0.05).结论 肿瘤神经侵犯可显著增加早期舌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率和原发病症局部复发率,且不利与预后发展.
作者:徐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妊娠高血压并脑卒中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32例妊娠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治愈29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其中自然分娩5例(15.63%),阴道助产7例(21.87%),剖宫产20例(62.50%).32例围生儿中足月产儿21例,早产儿活产9例,死胎2例.体质量1510~3220 g.1 min Apgar评分<3分20例,>7分10例.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缓解妊娠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降低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胡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基于互动达标理论分析支持性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省中医院78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比较2组焦虑抑郁评分、家庭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前2组SAS评分、SDS评分、家庭关怀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庭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互动达标理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家庭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晓辉;时秋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06—2015-08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彩超检测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纤维型、脂质型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所有类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脂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有利于促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郜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综合性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药物治疗、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进行综合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8例,通过排尿次数、膀胱容量、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及国际LUTS症状指标观察治疗疗效.结果 2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后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显著减少,而膀胱容量增加,排尿症状、国际LUTS症状评分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排尿功能,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作者:李武学;赵兴华;许长宝;郝斌;樊军芳;芦俊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5-02-2016-02我院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颅内压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58.82%)高于对照组(32.35%),并发症发生率(14.70%)低于对照组(3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李耀泽;侯书杨;马龙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96例确诊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治疗组48例增加语言康复训练,连续训练3个月末对比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语言恢复总有效率89.58%高于对照组的72.92%(P<0.05);2组均可提高训练3个月末语言沟通能力,但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大程度恢复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患者早日融入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继续探讨与推广.
作者:刘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观察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结合强化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下肢痉挛肌群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加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强化运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2组患者进行MAS(改良Ashworth量表)、IEMG(肌表面肌电积分值)、PROM(被动关节活动度)、10 m MWS(10 m快步行速度)、FMA(Fugl-Meyer运动功能)、PCI(生理消耗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4周及8周后,2组MAS、IEMG、PROM、10 m MWS、FMA、PC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PROM(4.39±1.25)°、10 m MWS(18.12±3.47)m/s、FMA(25.16±2.55)分、PCI(0.51±0.21)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S(1.54±0.48)分、IEMG(37.95±4.48)分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PROM(4.42±1.01)°、10 m MWS(14.11±2.83)m/s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S(1.63±0.57)分、IEMG(46.94±8.17)分、FMA(26.44±2.12)分、PCI(0.47±0.15)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结合强化运动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能力,可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亚斌;冯海霞;白佳佳;苏明莉;韩丽媛;包爱强;梁学镖;乔小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眩晕残障量表(DHI)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方法 对120例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直到位置试验时眩晕症状及眼球震颤完全消失.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5~7 d内分别完成问卷调查.随机选择12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在年龄及性别上与实验组进行交叉配对,将复位前、复位后和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DHI分值上,手法复位后较复位前有显著改善(P=0.000),其中有6项显示未完全改善.手法复位后的DHI分值与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在一些项目上仍有差异,症状改善并不完全.结论 DHI分值提示即使在成功的手法复位后,患者仍会遗留一些残余的主观症状,对于这些患者,后续的处理很重要.
作者:贾永林;付志新;张保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05-2015-03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组间比较,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评分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脑梗死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组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工作红推广应用.
作者:胡凯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03-2016-05收治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凝血指标及PECAM-1水平,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E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疗效好,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孟冰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01—2016-0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应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1%,治疗组为9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改善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
作者:张燕平;李燕梅;尹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5-02-2016-01收治的4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尤瑞克林针治疗,并选取同时期的42例常规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治疗3周后观察2组NIHSS、MBI、FM-B评分变化,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MBI评分、FM-B评分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尤瑞克林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显著效果,可对脑神经元形成明显保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青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方法 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脱水降颅压、神经保护药物、控制血压、支持对症及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颅脑局部亚低温、冰毯及颈部大血管处冰袋降温7 d,维持体温35℃,后24 h逐步复温到正常.评价2组治疗前后脑血肿及脑水肿体积、血清MMP-9水平.结果 治疗后,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量较常规组相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治疗组血清MMP-9水平治疗3 d、7 d后较常规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减轻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减少血清MMP-9水平.
作者:李富强;王伟;冯涛;尹晓刚;邓倩;刘荣志;白宏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脑梗死和高同型半胱氨酸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06-2016-03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3例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作对照研究.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测定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比分析测定结果.结果 观察组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7例(32.08%),对照组为8例(15.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4.2±2.8)μmol/L,对照组为(14.8±1.4)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脑梗死患者性别、年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因素为自变量,以脑梗死发生为因变量,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存在直接相关性,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加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对于预防脑梗死发生起到明显作用.
作者:庞利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