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华法林治疗脑梗死合并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靳培敏;石爱丽;崔宗来;郜炎辉;兰超;朱萌华

关键词:华法林钠, 脑梗死, 房颤,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并房颤患者中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房颤伴脑梗死高危患者4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1周、1个月、3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个月,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瘀斑2例,消化道出血1例,出现痰中带血1例,出现脑梗死1例,未出现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伴非瓣膜性房颤中应用效果显著,出血不良反应小,梗死发生率低,且老年抗凝强度INR维持在1.8~2.5安全有效.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经颅多普勒(TCD)联合颈动脉超声的诊断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DSA、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共检出11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110例符合实际情况,诊断符合率91.67%.结论 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检查费用较贵,且存在创伤性,不易于被患者接受,通过采用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能为这类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金生;门永忠;郭兴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颈动脉超声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12-2016-1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40例(观察组),症状性脑梗死40例(症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颈动脉彩超特征.结果 斑块检出率、IMT厚度、Crouse 斑块积分及斑块形态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血流参数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存在颈部动脉硬化及斑块但尚未明确诊断无症状脑梗死者,颈动脉彩超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性质尤为重要;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常规筛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情况,定期监测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参数变化,给予早期干预,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超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及情绪改善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及情绪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01-2016-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76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入组时与干预后4周应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DS、SAS量表分别评定抑郁、焦虑状况.结果 2组入组时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2组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较入组时均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消除其不良情绪,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与预后康复水平.

    作者:彭秀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白血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白血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和干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病房2013-01-2016-02收治的32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干预方法,以期为白血病患儿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结果 本组32例患儿中男性、年龄>3~7岁、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构成比较高,分别为75.00%、50.00%、40.62%和25.00%;经治疗和照护后死亡2例,病死率6.2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结论 白血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多发生于男性、年龄>3~7岁者中,多由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引发,预后较差,可给予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联合治疗,辅以综合照护.

    作者:李慧霞;张红梅;黄闪;高海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社区脑卒中患者照护需求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社区脑卒中患者照护需求的研究,分析、归类目前研究中涉及的脑卒中患者的主要需求,包括生活护理需求、专业知识需求、后遗症护理需求以及社会支持需求,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者:李莹爽;张振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华法林治疗脑梗死合并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并房颤患者中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房颤伴脑梗死高危患者4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1周、1个月、3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个月,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瘀斑2例,消化道出血1例,出现痰中带血1例,出现脑梗死1例,未出现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伴非瓣膜性房颤中应用效果显著,出血不良反应小,梗死发生率低,且老年抗凝强度INR维持在1.8~2.5安全有效.

    作者:靳培敏;石爱丽;崔宗来;郜炎辉;兰超;朱萌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及不同腺叶切除对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及不同腺叶切除对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4-01-2016-09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75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3组,每组各25例.3组均予以甲状腺全切除术及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A组未显露喉返神经,B组采取精细化被膜解剖结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法切除腺叶,C组采取常规术式结合甲状腺下动脉下路喉返神经法切除腺叶.对比3组手术情况、术后血清相关分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个数及意识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7 d B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钙离子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而C组亦明显高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返神经显露及精细化被膜解剖腺叶均可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及甲状旁腺功能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继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二聚体NT-proBNP及脂蛋白(a)的检测意义

    目的 检测D-二聚体、NT-proBNP及脂蛋白(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试验组,以60例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UniceLDxc800Synchorn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取肘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测定D-二聚体和脂蛋白(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试验组轻度患者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33±0.04)mg/L、(247.46±51.27)mg/L和(0.42±0.07)mg/L,中度分别为(049±0.06)mg/L、(308.73±59.36)mg/L和(0.96±0.12)mg/L,重度分别为(0.64±0.07)mg/L、(348.49±59.35)mg/L和(1.49±0.6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58±0.06)mg/L、(327.47±56.76)mg/L和(1.28±0.52)mg/L,对照组分别为(0.19±0.03)mg/L、(185.63±31.28)mg/L和(0.06±0.0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作者:贾建民;祖晓堋;孙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对丘脑梗死后合并抑郁焦虑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对丘脑梗死后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对140例丘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及测定,并对合并焦虑抑郁的102例患者分别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34例)、心理干预治疗组(34例)及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组(34例),分析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对患者愈后的影响.结果 丘脑梗死后易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发生率72.9%,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干预前相比,经过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药物和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预治疗组、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SAS及SD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丘脑梗死后患者常发生抑郁焦虑症状,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可减轻丘脑梗死后抑郁焦虑症状.

    作者:赵燕民;洪丽;王献;赵莘瑜;李珂;魏瑞花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脑心综合征与脑梗死合并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脑心综合征与脑梗死并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鉴别.方法 选择河南省胸科医院2015-12-2016-12收治的符合脑心综合征诊断患者与脑梗死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各51例,分析2组入院后6 h、1 d及7 d、14 d后cTnT及CK-MB的变化规律.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肌酶轻度升高,无明显高峰,14 d后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心肌酶明显升高,发病后24 h有明显高峰,7 d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脑梗死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肌酶变化规律不同,为早期诊断提供证据.

    作者:周向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DEACMP)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压氧疗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通过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表(MMSE)的评定,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为6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DEACMP疗效显著,使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减轻痴呆及残疾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文玲;张弘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优护模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为(27.76±2.24)分,高于对照组的(22.41±3.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3/31),低于对照组30.00%(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70.00%(2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朱继红;马惠贤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 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作者:黄普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系统化早期教育对婴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作用

    目的 探讨系统化早期教育对婴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方法 制定不同年龄段的早期教育方案,对观察组婴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保健指导,至12月龄时对2组婴儿进行体格测评和智能发育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 体格发育上观察组婴儿体质量增长(6.78±0.82)kg,身长增长(29.8±2.6)cm,均高于对照组的(6.47±0.87)kg、(28.5±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发育上按照《Gesell发育量表》测评婴儿,观察组得分分别是语言(103.26±6.65)分,大运动(104.98±6.59)分,精细动作(102.64±7.01)分,适应能力(108.25±8.07)分,个人社会行为(109.06±8.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语言(95.96±7.38)分,大运动(96.32±5.76)分,精细动作(93.63±6.94)分,适应能力(98.77±7.86)分和个人社会行为(97.92±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系统化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儿的体格和智能发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罗晓帆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交感神经纤维减少对胃癌患者术后护理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中局部组织内交感神经纤维减少对癌症进展、术后护理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临床获得120例胃癌患者的术中组织样本并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对组织内的交感神经纤维的分布进行评估,并与患者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护理及相关预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正常胃壁组织内的动脉完全被交感神经纤维覆盖,而胃癌组织内围绕动脉周围组织的TH免疫活性显著降低;交感神经纤维缺失程度与癌症细胞的侵袭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及微血管密度(P=0.043)呈显著相关性;同时交感神经纤维缺失严重的患者显示出明显较高的临床护理要求和难度,且临床预后更差,多变量分析显示具有独立关联性.结论 胃癌患者局部组织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纤维的缺失可能与微血管的生成及胃癌侵袭性增强相关,可作为潜在的临床标记物,提示患者的护理要求及相关临床预后.

    作者:齐雪阳;张勤生;牛学恩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眼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桃红四物汤联合西药治疗眼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眼科近年来收治的60例眼睑PH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静滴,1次/d,连用1周,布洛芬片和甲钴胺片口服,3次/d,连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桃红四物汤水煎服,1剂/d,连用2周.治疗2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周和2周后,2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Q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3.4%,高于对照组的63.4%(P<0.05).治疗组在有效率、减轻疼痛症状及改善睡眠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桃红四物汤联合西药治疗眼睑PHN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作者:陶荣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国内脑出血颅内压监测值参考标准的初步探索

    目的 由于脑出血患者较缺乏颅内压(ICP)系统的研究,目前推荐的脑出血ICP管理主要来自于TBI治疗的经验,尚缺乏直接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ICP与脑出血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临界值ICP>20 mmHg(依据TBI资料)是否适用于脑出血.方法 前瞻性持续纳入在2010-01-01-2015-06-31入住神经科的昏迷脑出血且均进行了ICP监控的患者.发病3个月转归采用mRS评分.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探讨ICP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后纳入98例患者分析.ICP均值(OR 1.2,CI 1.08~1.45,P=0.003),ICP大值(OR 1.06,1.01~1.1,P=0.015),ICP方差(OR 1.3,1.03~1.73,P=0.03),以及ICP值>20 mmHg的相对频率(OR 1.1,1.02~1.15,P=0.008)都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ICP值>20 mmHg的相对频率(OR 1.1,1.02~1.15,P=0.008)也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结论 ICP可变性及ICP值>20 mmHg的频率与脑出血后病死率和不良结局呈独立相关.将来应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定我们的结论,同时验证ICP的参考阈值.

    作者:谭泽梁;杨志勇;蔡成柱;陈越;何芷怡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抑郁症状(DS)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11-2013-07收治的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6例,入组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评估,发病后2~3 a采用NIHSS、MRS评分、Barthel 指数(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DRS)再次随访.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远期抑郁症状(DS)具有显著性联系的因素后,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S的影响因素.结果 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远期抑郁症状发生率38.6%(44/114),其中轻、中、重度分别占19.3%(22/114)、11.4%(13/114)、7.9%(9/11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DS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OR=2.847,95% CI=1.241~6.532)、BI(OR=0.763,95% CI=0.648~0.916)、SS-QOL评分(OR=0.970,95% CI=0.937~0.989).且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患者的远期BI评分(F=29.426,P<0.01)和SS-QOL评分(F=21.379,P<0.01)的总体均数不同.结论 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DS的危险因素为文化程度高,保护因素为远期BI评分高、生活质量高.其中远期BI评分、SS-QOL评分越低,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远期抑郁症状越重.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可能是改善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抑郁症状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莹;方岩;段金凤;徐辉;李春燕;姬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阿托伐他汀对脑组织血红素加氧酶的影响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β淀粉样蛋白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大脑顶叶皮层和小脑血红素加氧酶(HO)的影响.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他汀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他汀治疗组,每组10只.Western blot法检测顶叶皮层和小脑HO-1和HO-2的表达.结果 顶叶皮层区他汀治疗组HO-1的表达增加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HO-2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区他汀治疗组HO-2的表达增加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HO-1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上调大脑不同部位HO-1和HO-2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作者:王冰;王江桥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天智颗粒治疗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天智颗粒治疗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天智颗粒5 g/次,3次/d,共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MoCA).结果 治疗组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及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智颗粒能有效改善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庞利红;范彦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