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年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访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 vs 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 <0.0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面部轻微麻木感,未特殊处理自行缓解;3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2例并发脑脊液漏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恶心呕吐3例,药疹2例,共济失调2例,但症状均不严重,经减量或停药消除。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36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2例(4.0%),对照组复发10例(2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P <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基础治疗,患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载忠;李力;周莎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颅内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磁共振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磁共振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大脑凸面者2例,术前诊断为炎性肉芽肿;位于大脑镰旁者2例,术前诊断为脑膜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例,术前诊断为炎性假瘤。结论颅内高级别胶质瘤的 MRI表现多种多样,术前诊断时应结合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的基本信号特征,并加强对少见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 MRI 影像特征的认识,综合分析找出误诊原因,有助于提高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何光明;赵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多奈哌齐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69例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根据应用多奈哌齐剂量不同分为3组各23例,A 组睡前口服2.5 mg,1次/d;B 组睡前口服5.0 mg,1次/d;C 组初始剂量为睡前口服5.0 mg,1次/d,1个月后加至10.0 mg。对比3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 MMSE、ADAS-Cog 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 组、C 组治疗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结束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C 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结束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显著优于同时期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 AD 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安全性较高,且临床用药存在剂量效应。
作者:马俊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50岁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男性多于女性,是高血压死亡的主要原因[1]。临床观察,脑出血病人出现年轻化倾向,45岁左右占一定比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有多种术式,如微创血肿引流术、传统骨瓣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术等,根据脑出血患者的年龄、出血量、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达到治疗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手术实践,耳上手术入路治疗脑出血有诸多优点。我院神经外科2010-01—2014-01采用耳上手术入路治疗脑出血患者55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宗聚;尹先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01—2015-12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对其展开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包括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BAEP)、体感诱发电位监测(SEP)等。发病后3个月或3个月死亡结束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进行追踪。结果本组56例患者预后良好13例,预后不良43例;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情况的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经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多元化脑功能监测可对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作者:张建刚;杨清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10—2015-10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口服尼莫地平(亚宝)120 mg/d,服药3~4次,14 d 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对照组可静脉推注30 mg/d 依达拉奉,治疗时间和观察组相同。依据 NIHSS 评分对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使用 BI 评分衡量生活自理能力;临床效果评定参考1995年第4届中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P <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 <0.05),BI 评分明显较高(P <0.05);观察组2例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异常红肿1例;对照组出现过敏反应2例,皮肤红肿5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 <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魏利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2-03—2015-09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符合早期 END 诊断标准的31例(观察组),未出现早期 END 患者73例(对照组),通过收集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饮酒史、相关病史、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以及实验室血常规生化检查等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早期 END 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比重、饮酒比重、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但观察组入院时 NIHSS 评分、高血压比重、糖尿病比重、高脂血症比重、心房颤动比重、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颈动脉狭窄≥50%比重、粥样斑块不稳定比重分别较对照组高,C 反应蛋白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早期 END 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患者入院 NIHSS 评分偏高,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病症史及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 反应蛋白等血常规检测明显异常时提示具有较大的 END 风险。此外,也要重视患者颈动脉狭窄、粥样斑块不稳定等脑血管症状,综合考虑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评估和预防早期 END 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怀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东芝 Aquilion ONE 640层 CT 脑灌注成像(CTP)与 CT 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 h 内实施 CT 平扫、CTP 与 CTA 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 CT 表现,计算 CTP 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 CTA 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 d 内行多层螺旋 CT 复查,评估 CTP 与 CTA 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8例患者经头颅 CT 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 CT 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 TTP 更高,CBF、CBV 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 CBV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 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CTP 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 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王振奎;张亮;冀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及抗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5-03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8例,对其中62例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房颤,干预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加强抗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后 NIHSS 及改良 Rankin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可有效避免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采取合理方案抗栓治疗,建议联用阿司匹林,可明显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是发生于部分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病,是一种排除脑炎、肿瘤、脱髓鞘、朊蛋白病等脑病,而以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脑病[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异性,现医学界仍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收集我科近10 a 来收治的10例 HE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维;王艳;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4-05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2组:破裂出血后72 h 内手术者纳入早期组(57例)、>72 h 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5±1.49)h、(76.33±20.58)mL、(13.23±4.62)d,与择期组(4.02±1.86)h、(79.43±18.66)mL、(12.58±5.27)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组术后 GOS 评分良好率80.70%,明显高于择期组的62.00%(P <0.05);2组术后动脉瘤再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实际诊疗价值。
作者:朱军武;高永峰;周国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过程及结果,总结治疗解决方案。结果15例患者中,疗效显著12例,神经功能恢复比较理想,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改善,血糖控制良好;植物状态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梗死部位严重,现仍在院治疗);死亡2例(心衰加重,卧床时间长,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本身致残率高,合并心力衰竭的糖尿病的病死率、致残率更高。治疗过程中,以控制脑水肿为主,同时注重心衰的处理及血糖的调整,配合适宜肢体功能锻炼及合理饮食。大限度减少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作者:于林君;杨霄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5-07—2012-06我院收治63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创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时间分别为(0.7±0.4)h、(1.7±0.5)h,开颅组分别为(1.8±0.5)h、(3.1±0.7)h,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7.8)mL、(87±10.2)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GOS≥4分比例为46.9%(15/32),开颅组为32.3%(10/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入院至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蒋金泉;何金定;郭建杰;赵海林;沈礼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脑内压及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OP)水平的变化,对比2组入院2周颅内压变化,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记录2组术后15 d 清醒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5 d GCS 评分为(12.08±3.8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个月后 GOS 评分为(4.01±1.3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LOP 显著低于对照组,NO、SOD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5 d 后观察组清醒率62.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能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张寅;李永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有效的应急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09—2015-09收治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急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转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8例,转脑外科手术16例,死亡2例。结论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给予有效的应急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司贤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沟通技巧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脑瘫康复护理患儿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沟通技巧,对比2组康复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
作者:任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防跌倒标识在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期间的作用。方法采用抽签法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13-01—2014-0113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67例给予常规的肿瘤护理,观察组6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防跌倒标识,观察2组跌倒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1 a 生存率52.94%,高于对照组的35.82%(P <0.05);观察组跌倒率1.47%,低于对照组的10.45%(P <0.05)。结论防跌倒标识在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期间,能够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效果确切,易于操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任红艳;刘东英;卫莉;霍霞;李莉;焦妙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枕大神经卡压导致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利多卡因+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观察术毕即刻、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01)。结论局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头痛可迅速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且疗效稳定。
作者:赵成;顾树明;李治斌;韩斌;张彦东;金添;任桂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收集我院10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0例)在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 治疗,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 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结果2组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 <0.05);同时,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实验组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均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而高剂量(40 mg/d)阿托伐他汀可能导致血糖异常,低剂量(20 mg/d)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糖升高无影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更安全有效。
作者:刘勇;陈胜利;熊见;邓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 OCSP 分型中各亚型 NIHSS 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按 OCSP 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4型。每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康复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采用 NIHSS 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各型中康复组和对照组 NIHSS 评分。结果按脑梗死 OCSP 分型,TACI 型、PACI 型和 PO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按脑梗死 OCSP 分型,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 PACI 亚型、POCI 亚型和 TACI 亚型1~3个月的预后,对 LACI 亚型预后改善不明显,早期康复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实施。
作者:常莉莎;赵晓晶;彭延波;张江;王大力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