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杨怀芹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END,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2-03—2015-09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符合早期 END 诊断标准的31例(观察组),未出现早期 END 患者73例(对照组),通过收集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饮酒史、相关病史、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以及实验室血常规生化检查等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早期 END 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比重、饮酒比重、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但观察组入院时 NIHSS 评分、高血压比重、糖尿病比重、高脂血症比重、心房颤动比重、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颈动脉狭窄≥50%比重、粥样斑块不稳定比重分别较对照组高,C 反应蛋白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早期 END 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患者入院 NIHSS 评分偏高,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病症史及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 反应蛋白等血常规检测明显异常时提示具有较大的 END 风险。此外,也要重视患者颈动脉狭窄、粥样斑块不稳定等脑血管症状,综合考虑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评估和预防早期 END 提供重要依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的应急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有效的应急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09—2015-09收治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急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转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8例,转脑外科手术16例,死亡2例。结论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给予有效的应急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司贤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创血肿腔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腔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06—2015-03我院80例 HCH 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HCH 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血肿腔穿刺外引流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42.50%(17/40),优良率87.50%(35/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0%(8/40)、62.50%(25/40)。观察组死亡、脑室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1/40)、15.00%(6/40)、12.50%(5/4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0%(7/40)、35.00%(14/40)、32.50%(13/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微创血肿腔穿刺外引流对 HCH 患者的疗效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脑室感染的发生,对康复预后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荐。

    作者:宋振声;孙传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及与 CVR 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卒中患者27例为手术组,选择同期非卒中患者38例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结合二氧化碳吸入试验检测手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3个月 CVR 的变化,DSA 造影明确卒中血管狭窄分级,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前CVR 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 d CVR 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 CVR 与脑血管狭窄分级呈正相关(r=0.587,P <0.05),脑血管狭窄分级中度与重度之间术前 CV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次全闭塞之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 CVR 改善幅度与术前 CVR 呈负相关(r=-0.750,P <0.05),与脑血管狭窄等级亦呈负相关(r=-0.610,P <0.05)。术后3 d 和术后3个月 C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患者 CVR。

    作者:谭凯儒;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18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脑血管病患者均采用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18例脑血管造影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方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推广应用。

    作者:杨艳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阿立哌唑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3-03—2015-04我院临床心理科收治的3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立哌唑辅助治疗,对比2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情况及安全性。结果2组治疗后 HAMD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oCA 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后1、4、8周观察组HAMD 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oCA 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阿立哌唑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抗抑郁增效剂,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沈建红;胡颖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观察指标事件相关电位 P300,评价其在多奈哌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62例 A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多奈哌齐10 mg 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采用 P300检查,结合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 P300潜伏期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波幅改善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MSE 评分除语言和视空间外,其他各项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300可对 AD 病人多奈哌齐治疗效用作出确切评价。

    作者:唐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的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6-02抑郁症伴疼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VAS 和 HAMD 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 VAS 和 HAMD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2、4、8周后,2组 VAS 和 HAMD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 VAS 和 HAMD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69%(39/43),对照组为69.76%(30/4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9.30%),对照组13例(30.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临床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春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防控制及抗栓治疗

    目的:分析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及抗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5-03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8例,对其中62例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房颤,干预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加强抗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后 NIHSS 及改良 Rankin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可有效避免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采取合理方案抗栓治疗,建议联用阿司匹林,可明显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护理路径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路径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病例为我院2014-02以来收治的75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护1组和护2组。护1组按照常规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护2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评价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结果(1)护2组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显著比护1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护2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显著比护1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护2组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比护1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确切,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医疗负担,对提升家属满意度和规避医疗纠纷有益,值得推广。

    作者:梁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他汀类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 mg/d,48 h 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 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天 NIHSS 评分及有效率。治疗前完善头颅影像学、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7、14、30天与治疗前比较 NIHSS 评分均降低,以治疗后第30天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阿加曲班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远期预后,显效率高,安全性好。

    作者:马海涛;高妹茹;魏亚洲;魏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住院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住院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13-08—12选择平顶山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60例脑卒中主要照顾者,使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ositive aspects of caregiving,PAC)、脑卒中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结果自我肯定(25.46±4.43)分,展望(13.04±2.57)分,积极感受总分(38.50±6.8)分。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是否与患者同住、自觉健康状况是照顾者积极感受影响因素,可解释51.2%的总变异量。结论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存在,且为中等偏上水平;临床工作者应结合其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支持,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袁凤娟;罗艳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1-06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 U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亚低温疗法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发病3 h 内与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病3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7.96±3.52)分、(6.85±3.35)分、(4.52±2.85)分、(2.32±2.5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任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桥本脑病10例临床分析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是发生于部分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病,是一种排除脑炎、肿瘤、脱髓鞘、朊蛋白病等脑病,而以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脑病[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异性,现医学界仍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收集我科近10 a 来收治的10例 HE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维;王艳;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作用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作用。方法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均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χ2=5.887,P =0.01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2±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8)分(t=4.564,P =0.000)。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对再梗死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国;徐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皮质醇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4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发病后24 h(T1)、72 h(T2)、7 d(T3)、10 d(T4)和14 d(T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法)检测血清总皮质醇(TC)和皮质醇结合蛋白(CBG)水平,计算血清中游离皮质醇(FC)和游离皮质醇指数(FCI)。结果自发性脑出血患者 T1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高于对照组,随后逐渐降低,T4时降至正常水平范围,T2~T5时血清CBG 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型组 T1~T2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高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 T3~T5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低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低于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1时,正常皮质醇组患者总体预后优于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4时,正常皮质醇患者总体预后优于低皮质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早期皮质醇分泌不足及后期低于正常,患者预后均较差。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大骨瓣术、常规大骨瓣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24 h、72 h 及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3.40±3.60)mmHg、(19.41±2.41)mmHg、(14.87±2.99)mmHg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2组术前 NIHS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30 d NIHSS 评分(10.41±2.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良好率(43.59%)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P <0.01),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分别为17.95%、7.6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25.64%(P <0.05),中残率略高于对照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相比,标准大骨瓣术更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颅内压水平及神经缺损程度,且手术效果更好,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公利;韩帮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预后康复的作用

    目的:探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预后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6例,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根据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成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 组)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CFNB 组)各58例。对比2组术后不同时间段镇痛情况以及关膝节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CFNB 组术后3、6个月静息、运动状态下疼痛水平、关节活动度、WOMAC 评分等情况均优于 PCI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FNB 组镇痛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 PCI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从而提高其预后康复效果。

    作者:田胜兰;徐清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73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神经痛的优势。方法2011-07—2014-11纳入符合重症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73例,均采用弧刃针刀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73例重症肩周炎患者,治愈69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98.63%。结论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学昌;都帅刚;程少丹;潘建涛;周松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国产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观察组200例,2组均进行常规脱水、神经营养、活血化瘀、降压、调脂、降糖及对症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国产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对照组给予进口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连用2周,比较2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住院期间脑梗死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国产阿托伐他汀钙和进口阿托伐他汀钙的疗效相当,安全性相当。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沟通技巧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脑瘫康复护理患儿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沟通技巧,对比2组康复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

    作者:任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