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的疗效观察

徐春朝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 度洛西汀, 抑郁症, 疼痛
摘要: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的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6-02抑郁症伴疼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VAS 和 HAMD 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 VAS 和 HAMD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2、4、8周后,2组 VAS 和 HAMD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 VAS 和 HAMD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69%(39/43),对照组为69.76%(30/4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9.30%),对照组13例(30.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临床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双源CT低千伏及威视派克在头颅CTA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第二代炫速双源 CT 扫描技术双低剂量(低千伏及对比剂威视派克)在头颅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对双低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进行质量管理评价分析以及对射线辐射剂量计算优化评估。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03—2016-07进行头颅 CTA 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双低组,其中双低组扫描条件设置为管电压70 kVp,对比剂为威视派克(GE,270 mgI/mL);正常组使用常规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为碘海醇(扬子,350 mgI/mL)。将2组原始扫描数据导入后处理工作站,然后请2位影像科医师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双低组对比噪声比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5),电离辐射剂量值明确低于正常组(P <0.05)。2组后处理数据(图像质量评分、大脑前动脉 CT 值、图像噪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低组人均碘摄入剂量(221.58±5.72)mgI/L,正常组为(356.84±6.72)mgI/L,双低组显著低于正常组(t=48.916,P =0.000)。结论使用第二代炫速双源 CT 扫描条件为管电压70 kVp 时,同时对比剂使用威视派克(270 mgI/mL)进行颅脑 CTA 扫描条件检查,获得的数据图像进行血管分析时发现与普通常规扫描条件使用的管电压120 kVp 及碘海醇对比剂(350 mgI/mL)图像分析评价质量基本一致,基本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但对比剂的摄入量更低,也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申凌娜;苏博文;李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颅内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磁共振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磁共振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大脑凸面者2例,术前诊断为炎性肉芽肿;位于大脑镰旁者2例,术前诊断为脑膜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例,术前诊断为炎性假瘤。结论颅内高级别胶质瘤的 MRI表现多种多样,术前诊断时应结合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的基本信号特征,并加强对少见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 MRI 影像特征的认识,综合分析找出误诊原因,有助于提高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何光明;赵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宝石CT双低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 GE HD750宝石 CT 能谱技术双低,即低剂量、低辐射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11—2016-05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临床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双低组和正常组各35例,双低组采用管电压70 kVp,对比剂(威视派克,GE)270 mgI/mL;正常组采用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碘海醇,GE)350 mgI/mL。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双低组噪声比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5);2组图像质量、动脉瘤检出率、图像噪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低组图像质量分布情况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组检查时接受的辐射剂量(4.17±0.38)mSv,双低组为(2.60±0.32)mSv,双低组明显低于正常组(t =18.5,P =0.000)。结论扫描条件为管电压70 kVp 时,使用对比剂(威视派克,270 mgI/mL)进行头部 CTA 检查,能够获得与扫描条件为120 kV,使用对比剂(碘海醇,GE,350 mgI/mL)相同质量的图像,但使用的对比剂数量更少,也更为安全,而动脉瘤的检出率与常规方法无明显差别。

    作者:时光丽;刘影;李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防控制及抗栓治疗

    目的:分析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及抗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5-03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8例,对其中62例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房颤,干预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加强抗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后 NIHSS 及改良 Rankin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可有效避免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采取合理方案抗栓治疗,建议联用阿司匹林,可明显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分析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01—2015-12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对其展开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包括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BAEP)、体感诱发电位监测(SEP)等。发病后3个月或3个月死亡结束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进行追踪。结果本组56例患者预后良好13例,预后不良43例;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情况的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经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多元化脑功能监测可对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作者:张建刚;杨清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作用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作用。方法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均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χ2=5.887,P =0.01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2±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8)分(t=4.564,P =0.000)。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对再梗死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国;徐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4-05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2组:破裂出血后72 h 内手术者纳入早期组(57例)、>72 h 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5±1.49)h、(76.33±20.58)mL、(13.23±4.62)d,与择期组(4.02±1.86)h、(79.43±18.66)mL、(12.58±5.27)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组术后 GOS 评分良好率80.70%,明显高于择期组的62.00%(P <0.05);2组术后动脉瘤再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实际诊疗价值。

    作者:朱军武;高永峰;周国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桥本脑病10例临床分析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是发生于部分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病,是一种排除脑炎、肿瘤、脱髓鞘、朊蛋白病等脑病,而以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脑病[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异性,现医学界仍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收集我科近10 a 来收治的10例 HE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维;王艳;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东芝 Aquilion ONE 640层 CT 脑灌注成像(CTP)与 CT 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 h 内实施 CT 平扫、CTP 与 CTA 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 CT 表现,计算 CTP 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 CTA 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 d 内行多层螺旋 CT 复查,评估 CTP 与 CTA 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8例患者经头颅 CT 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 CT 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 TTP 更高,CBF、CBV 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 CBV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 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CTP 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 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王振奎;张亮;冀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积极降压与标准降压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目的:对比标准降压与积极降压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7—2014-07连续入院治疗且经临床 CT 确诊为脑出血患者44例,随机分组,积极降压组22例实施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目标值为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标准降压组按照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指标标准实施标准降压,目标值为收缩压180 mmHg;2组降压72 h 后均行质子磁共振波普检查分析(1 H-MRS)。对比2组72 h 后血肿周围区 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较对侧镜像区的下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降压后1 h、24 h 积极降压组收缩压情况明显优于标准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血肿侧 NAA/Cr 与对侧镜像区 NAA/Cr 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 NAA/Cr 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同时间段 NIHSS、GCS 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标准降压比较,积极降压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无明显影响。

    作者:岳亚男;郑晨星;秦树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访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 vs 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 <0.0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面部轻微麻木感,未特殊处理自行缓解;3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2例并发脑脊液漏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恶心呕吐3例,药疹2例,共济失调2例,但症状均不严重,经减量或停药消除。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36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2例(4.0%),对照组复发10例(2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P <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基础治疗,患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载忠;李力;周莎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18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脑血管病患者均采用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18例脑血管造影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方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推广应用。

    作者:杨艳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过程及结果,总结治疗解决方案。结果15例患者中,疗效显著12例,神经功能恢复比较理想,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改善,血糖控制良好;植物状态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梗死部位严重,现仍在院治疗);死亡2例(心衰加重,卧床时间长,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本身致残率高,合并心力衰竭的糖尿病的病死率、致残率更高。治疗过程中,以控制脑水肿为主,同时注重心衰的处理及血糖的调整,配合适宜肢体功能锻炼及合理饮食。大限度减少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作者:于林君;杨霄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2-03—2015-09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符合早期 END 诊断标准的31例(观察组),未出现早期 END 患者73例(对照组),通过收集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饮酒史、相关病史、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以及实验室血常规生化检查等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早期 END 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比重、饮酒比重、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但观察组入院时 NIHSS 评分、高血压比重、糖尿病比重、高脂血症比重、心房颤动比重、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颈动脉狭窄≥50%比重、粥样斑块不稳定比重分别较对照组高,C 反应蛋白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早期 END 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患者入院 NIHSS 评分偏高,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病症史及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 反应蛋白等血常规检测明显异常时提示具有较大的 END 风险。此外,也要重视患者颈动脉狭窄、粥样斑块不稳定等脑血管症状,综合考虑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评估和预防早期 END 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怀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梗死早期康复对OCSP各亚型NIHSS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 OCSP 分型中各亚型 NIHSS 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按 OCSP 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4型。每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康复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采用 NIHSS 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各型中康复组和对照组 NIHSS 评分。结果按脑梗死 OCSP 分型,TACI 型、PACI 型和 PO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按脑梗死 OCSP 分型,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 PACI 亚型、POCI 亚型和 TACI 亚型1~3个月的预后,对 LACI 亚型预后改善不明显,早期康复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实施。

    作者:常莉莎;赵晓晶;彭延波;张江;王大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综合征六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们收治的6个 GEFS+家系资料,详细调查及建立家系图谱,并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总结分析。对各个家系的临床发作和癫综合征进行分类。结果6个家系共106名家系成员接受调查,结果发现受累患者41例,符合 GEFS+临床表型患者37例(死亡1例),男19例,女18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 >0.05);表现为热性惊厥(FS)者25例,热性惊厥附加症(FS+)者7例,FS+伴失神发作2例,FS+伴局灶性发作2例,FS+伴肌阵挛1例。结论GEFS+是一种常于儿童时期起病的癫痫综合征,常见表型为 FS 和 FS+,少见的表型为 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FS+伴局灶性发作等。GEF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明显的表型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

    作者:郑春玲;黄圣明;黄希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分析其安全性。方法2014-02—2015-05我院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甘油果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醇,记录并分析治疗后2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状况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0.1±1.7)mL、(10.6±1.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9±2.1)mL、(16.2±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7%、6.7%,对照组分别为8.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用于脑出血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肿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尤雪梅;狄海莉;赵佩;孟军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大骨瓣术、常规大骨瓣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24 h、72 h 及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3.40±3.60)mmHg、(19.41±2.41)mmHg、(14.87±2.99)mmHg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2组术前 NIHS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30 d NIHSS 评分(10.41±2.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良好率(43.59%)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P <0.01),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分别为17.95%、7.6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25.64%(P <0.05),中残率略高于对照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相比,标准大骨瓣术更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颅内压水平及神经缺损程度,且手术效果更好,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公利;韩帮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慢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发病率为7%,长期反复癫痫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引起急性和持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本文拟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地区癫痫患者依从性与疗效进行分析,了解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癫痫的治愈率,减少难治性癫痫的发生率提供依据[1]。

    作者:冯云;刘津;梁雄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低渗性脑病误诊为肺性脑病临床分析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由于饮食减少、大量应用利尿药等因素常可导致低钠血症发生,造成脑细胞水肿,出现低渗性脑病,出现四肢无力、精神淡漠、意识障碍等症状,与肺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易被误诊为肺性脑病,延误诊治。现将我科5 a 来救治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低渗性脑病被误诊为肺性脑病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庆伟;刘阿海;关海森;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