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抗瘫健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70例回顾性分析

易幼儒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危险因素, 中药抗瘫健脑胶囊
摘要:本文对近10 a 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服抗瘫健脑中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介绍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沟通技巧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脑瘫康复护理患儿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沟通技巧,对比2组康复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

    作者:任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2-03—2015-09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符合早期 END 诊断标准的31例(观察组),未出现早期 END 患者73例(对照组),通过收集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饮酒史、相关病史、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以及实验室血常规生化检查等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早期 END 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比重、饮酒比重、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但观察组入院时 NIHSS 评分、高血压比重、糖尿病比重、高脂血症比重、心房颤动比重、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颈动脉狭窄≥50%比重、粥样斑块不稳定比重分别较对照组高,C 反应蛋白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早期 END 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患者入院 NIHSS 评分偏高,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病症史及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 反应蛋白等血常规检测明显异常时提示具有较大的 END 风险。此外,也要重视患者颈动脉狭窄、粥样斑块不稳定等脑血管症状,综合考虑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评估和预防早期 END 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怀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皮质醇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4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发病后24 h(T1)、72 h(T2)、7 d(T3)、10 d(T4)和14 d(T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法)检测血清总皮质醇(TC)和皮质醇结合蛋白(CBG)水平,计算血清中游离皮质醇(FC)和游离皮质醇指数(FCI)。结果自发性脑出血患者 T1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高于对照组,随后逐渐降低,T4时降至正常水平范围,T2~T5时血清CBG 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型组 T1~T2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高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 T3~T5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低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低于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1时,正常皮质醇组患者总体预后优于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4时,正常皮质醇患者总体预后优于低皮质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早期皮质醇分泌不足及后期低于正常,患者预后均较差。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的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6-02抑郁症伴疼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VAS 和 HAMD 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 VAS 和 HAMD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2、4、8周后,2组 VAS 和 HAMD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 VAS 和 HAMD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69%(39/43),对照组为69.76%(30/4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9.30%),对照组13例(30.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临床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春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大骨瓣术、常规大骨瓣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24 h、72 h 及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3.40±3.60)mmHg、(19.41±2.41)mmHg、(14.87±2.99)mmHg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2组术前 NIHS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30 d NIHSS 评分(10.41±2.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良好率(43.59%)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P <0.01),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分别为17.95%、7.6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25.64%(P <0.05),中残率略高于对照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相比,标准大骨瓣术更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颅内压水平及神经缺损程度,且手术效果更好,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公利;韩帮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小骨窗开颅手术和常规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小骨窗开颅手术和常规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对比2组术后6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病死率30.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5个月,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率6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相对于常规开颅手术效果更佳,患者术后病死率更低,术后6个月生活自理能力更强,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卫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桥本脑病10例临床分析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是发生于部分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病,是一种排除脑炎、肿瘤、脱髓鞘、朊蛋白病等脑病,而以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脑病[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异性,现医学界仍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收集我科近10 a 来收治的10例 HE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维;王艳;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收集我院10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0例)在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 治疗,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 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结果2组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 <0.05);同时,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实验组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均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而高剂量(40 mg/d)阿托伐他汀可能导致血糖异常,低剂量(20 mg/d)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糖升高无影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更安全有效。

    作者:刘勇;陈胜利;熊见;邓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清C3d水平检测

    目的:了解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血清中 C3d 水平,以及 C3d 与 GBS 的相关性。方法应用 ELISA 方法检测 GBS 患者及对照组血清 C3d 水平,分析 C3d 水平与病程、四肢肌力 MRC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GBS 患者急性期 C3d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3d 水平与病程无线性相关,C3d 水平与 GBS 患者 MRC 评分无线性相关。结论C3d 参与 GBS 发病过程。

    作者:邢春叶;孙鹏;乔宝俊;孔庆霞;王玉忠;郝延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高血压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穿刺道出血的预防

    目的:探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避免穿刺道出血的操作细节。方法对我科2011-01—2015-01行脑出血置管引流术的2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出减少穿刺道出血的方法。结果266例患者中11例出现穿刺道出血,仅3例出血量较大,需再次手术治疗,穿刺道出血率较低。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小心操作、术后科学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可明显减少穿刺道出血的发生。

    作者:刘帅;王晓峰;张宏兵;李加龙;张坤虎;乔育;马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枕大神经卡压导致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利多卡因+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观察术毕即刻、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01)。结论局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头痛可迅速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且疗效稳定。

    作者:赵成;顾树明;李治斌;韩斌;张彦东;金添;任桂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睡眠占人生1/3的时间,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良好的睡眠是高质量的生活及完成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常见的障睡眠障碍性疾病有失眠症、睡眠的发动与维持困难、白天过度睡眠、24 h 睡眠-觉醒周期紊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发作性睡病、Kleine-Leyin 综合征、睡眠中的异常活动或行为、梦游、夜惊及夜尿症。脑卒中后患者常出现失眠、嗜睡、睡眠颠倒等症状,部分患者夜间入睡后常伴精神症状等,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拟开展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以及对目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研究,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秦圣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1-06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 U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亚低温疗法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发病3 h 内与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病3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7.96±3.52)分、(6.85±3.35)分、(4.52±2.85)分、(2.32±2.5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任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国产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观察组200例,2组均进行常规脱水、神经营养、活血化瘀、降压、调脂、降糖及对症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国产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对照组给予进口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连用2周,比较2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住院期间脑梗死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国产阿托伐他汀钙和进口阿托伐他汀钙的疗效相当,安全性相当。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观察指标事件相关电位 P300,评价其在多奈哌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62例 A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多奈哌齐10 mg 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采用 P300检查,结合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 P300潜伏期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波幅改善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MSE 评分除语言和视空间外,其他各项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300可对 AD 病人多奈哌齐治疗效用作出确切评价。

    作者:唐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5-07—2012-06我院收治63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创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时间分别为(0.7±0.4)h、(1.7±0.5)h,开颅组分别为(1.8±0.5)h、(3.1±0.7)h,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7.8)mL、(87±10.2)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GOS≥4分比例为46.9%(15/32),开颅组为32.3%(10/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入院至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蒋金泉;何金定;郭建杰;赵海林;沈礼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及与 CVR 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卒中患者27例为手术组,选择同期非卒中患者38例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结合二氧化碳吸入试验检测手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3个月 CVR 的变化,DSA 造影明确卒中血管狭窄分级,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前CVR 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 d CVR 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 CVR 与脑血管狭窄分级呈正相关(r=0.587,P <0.05),脑血管狭窄分级中度与重度之间术前 CV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次全闭塞之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 CVR 改善幅度与术前 CVR 呈负相关(r=-0.750,P <0.05),与脑血管狭窄等级亦呈负相关(r=-0.610,P <0.05)。术后3 d 和术后3个月 C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患者 CVR。

    作者:谭凯儒;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脑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脑内压及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OP)水平的变化,对比2组入院2周颅内压变化,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记录2组术后15 d 清醒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5 d GCS 评分为(12.08±3.8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个月后 GOS 评分为(4.01±1.3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LOP 显著低于对照组,NO、SOD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5 d 后观察组清醒率62.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能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张寅;李永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5-04—2016-02诊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脑梗死程度、梗死面积与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均 P <0.05),而中度脑梗死患者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轻度脑梗死患者高(均 P <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 <0.05或0.01),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腔隙性梗死患者高(均 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梗死面积,与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可将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作为脑梗死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张赟;吕玲;王艳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东芝 Aquilion ONE 640层 CT 脑灌注成像(CTP)与 CT 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 h 内实施 CT 平扫、CTP 与 CTA 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 CT 表现,计算 CTP 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 CTA 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 d 内行多层螺旋 CT 复查,评估 CTP 与 CTA 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8例患者经头颅 CT 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 CT 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 TTP 更高,CBF、CBV 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 CBV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 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CTP 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 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王振奎;张亮;冀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