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冯云;刘津;梁雄壮

关键词:癫痫, 依从性, 影响因素
摘要: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慢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发病率为7%,长期反复癫痫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引起急性和持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本文拟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地区癫痫患者依从性与疗效进行分析,了解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癫痫的治愈率,减少难治性癫痫的发生率提供依据[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穿刺道出血的预防

    目的:探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避免穿刺道出血的操作细节。方法对我科2011-01—2015-01行脑出血置管引流术的2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出减少穿刺道出血的方法。结果266例患者中11例出现穿刺道出血,仅3例出血量较大,需再次手术治疗,穿刺道出血率较低。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小心操作、术后科学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可明显减少穿刺道出血的发生。

    作者:刘帅;王晓峰;张宏兵;李加龙;张坤虎;乔育;马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1-06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 U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亚低温疗法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发病3 h 内与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病3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7.96±3.52)分、(6.85±3.35)分、(4.52±2.85)分、(2.32±2.5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任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访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 vs 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 <0.0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面部轻微麻木感,未特殊处理自行缓解;3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2例并发脑脊液漏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恶心呕吐3例,药疹2例,共济失调2例,但症状均不严重,经减量或停药消除。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36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2例(4.0%),对照组复发10例(2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P <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基础治疗,患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载忠;李力;周莎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5-04—2016-02诊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脑梗死程度、梗死面积与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均 P <0.05),而中度脑梗死患者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轻度脑梗死患者高(均 P <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 <0.05或0.01),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腔隙性梗死患者高(均 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梗死面积,与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可将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作为脑梗死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张赟;吕玲;王艳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时的应用,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015-01—10急诊院前接回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微信组,应用微信平台流程进行救治;2014-01—10急诊院前接回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救治。观察2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病死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微信组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信平台的建立,绿色通道的开放,可大大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率,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瓮秀云;李艳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防控制及抗栓治疗

    目的:分析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及抗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5-03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8例,对其中62例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房颤,干预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加强抗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后 NIHSS 及改良 Rankin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可有效避免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采取合理方案抗栓治疗,建议联用阿司匹林,可明显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及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5-06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改善脑循环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静滴,观察2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及其对 CGRP 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3.07±0.44)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 CGRP 为(44.11±5.04)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尤瑞克林能显著升高 CGRP 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

    作者:胡玉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5-07—2012-06我院收治63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创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时间分别为(0.7±0.4)h、(1.7±0.5)h,开颅组分别为(1.8±0.5)h、(3.1±0.7)h,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7.8)mL、(87±10.2)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GOS≥4分比例为46.9%(15/32),开颅组为32.3%(10/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入院至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蒋金泉;何金定;郭建杰;赵海林;沈礼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药抗瘫健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70例回顾性分析

    本文对近10 a 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服抗瘫健脑中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介绍如下。

    作者:易幼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血尿酸与肌酐水平分析

    目的:对比多系统萎缩(mu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尿酸、肌酐水平,分析 MSA 与血尿酸、肌酐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中国汉族 MSA 患者为实验组,70例健康汉族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尿酸、肌酐水平;进一步将 MSA 分为 MSA-P 以及 MSA-C 2个亚组,比较两亚组之间血尿酸和肌酐水平。结果实验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而实验组肌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MSA-C 及 MSA-P 组间血尿酸及肌酐水平无明显差别(P >0.05)。结论血尿酸与 MSA 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调节血尿酸水平可能是潜在的 MSA 治疗靶点。

    作者:杨百元;沈浩;钟伟;汪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1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观察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DP)、S100β蛋白水平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功能独立性评分量表(FIM)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2例(70.97%),遗留不同程度残疾5例(16.13%),植物生存2例(6.45%),死亡2例(6.45%)。术后10 d D-D、FDP、S100β蛋白分别为(325.31±42.36)μg/L、(18.68±5.34)mg/L、(0.51±0.29)μg/L,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术后10 d NIHSS 评分为(9.36±2.84)分,显著低于术前,FIM 评分中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总分分别为(79.26±4.39)分、(24.96±7.65)分、(102.63±3.5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外伤颅内静脉损伤患者的损伤特点给予个性化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丰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清C3d水平检测

    目的:了解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血清中 C3d 水平,以及 C3d 与 GBS 的相关性。方法应用 ELISA 方法检测 GBS 患者及对照组血清 C3d 水平,分析 C3d 水平与病程、四肢肌力 MRC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GBS 患者急性期 C3d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3d 水平与病程无线性相关,C3d 水平与 GBS 患者 MRC 评分无线性相关。结论C3d 参与 GBS 发病过程。

    作者:邢春叶;孙鹏;乔宝俊;孔庆霞;王玉忠;郝延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双源CT低千伏及威视派克在头颅CTA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第二代炫速双源 CT 扫描技术双低剂量(低千伏及对比剂威视派克)在头颅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对双低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进行质量管理评价分析以及对射线辐射剂量计算优化评估。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03—2016-07进行头颅 CTA 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双低组,其中双低组扫描条件设置为管电压70 kVp,对比剂为威视派克(GE,270 mgI/mL);正常组使用常规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为碘海醇(扬子,350 mgI/mL)。将2组原始扫描数据导入后处理工作站,然后请2位影像科医师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双低组对比噪声比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5),电离辐射剂量值明确低于正常组(P <0.05)。2组后处理数据(图像质量评分、大脑前动脉 CT 值、图像噪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低组人均碘摄入剂量(221.58±5.72)mgI/L,正常组为(356.84±6.72)mgI/L,双低组显著低于正常组(t=48.916,P =0.000)。结论使用第二代炫速双源 CT 扫描条件为管电压70 kVp 时,同时对比剂使用威视派克(270 mgI/mL)进行颅脑 CTA 扫描条件检查,获得的数据图像进行血管分析时发现与普通常规扫描条件使用的管电压120 kVp 及碘海醇对比剂(350 mgI/mL)图像分析评价质量基本一致,基本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但对比剂的摄入量更低,也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申凌娜;苏博文;李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73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神经痛的优势。方法2011-07—2014-11纳入符合重症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73例,均采用弧刃针刀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73例重症肩周炎患者,治愈69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98.63%。结论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学昌;都帅刚;程少丹;潘建涛;周松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分析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01—2015-12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对其展开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包括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BAEP)、体感诱发电位监测(SEP)等。发病后3个月或3个月死亡结束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进行追踪。结果本组56例患者预后良好13例,预后不良43例;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情况的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经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多元化脑功能监测可对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作者:张建刚;杨清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10—2015-10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口服尼莫地平(亚宝)120 mg/d,服药3~4次,14 d 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对照组可静脉推注30 mg/d 依达拉奉,治疗时间和观察组相同。依据 NIHSS 评分对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使用 BI 评分衡量生活自理能力;临床效果评定参考1995年第4届中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P <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 <0.05),BI 评分明显较高(P <0.05);观察组2例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异常红肿1例;对照组出现过敏反应2例,皮肤红肿5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 <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魏利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预后康复的作用

    目的:探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预后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6例,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根据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成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 组)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CFNB 组)各58例。对比2组术后不同时间段镇痛情况以及关膝节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CFNB 组术后3、6个月静息、运动状态下疼痛水平、关节活动度、WOMAC 评分等情况均优于 PCI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FNB 组镇痛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 PCI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从而提高其预后康复效果。

    作者:田胜兰;徐清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Lp-PLA2HcyUA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和血 Lp-PLA2、Hcy、UA 检查,其中斑块组54例,无斑块组32例。结果斑块组、无斑块组的血 Lp-PLA2水平分别为(289.31±107.41)ng/mL 和(224.00±104.72)ng/mL,Hcy 水平分别为(16.03±4.64)μmol/L 和(14.09±2.72)μmol/L,UA 水平为(316.24±97.34)μmol/L 和(268.76±77.1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 Lp-PLA2、Hcy 和 UA 均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显著相关(P =0.012, OR=1.004,95% CI =1.003~1.108;P =0.029,OR =1.238,95% CI =1.040~1.474;P =0.039,OR =1.000,95% CI =0.995~1.006)。结论血 Lp-PLA2、Hcy 和 UA 水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联合检测并控制能更有力的预防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

    作者:顾汉沛;葛剑青;王光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的应急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有效的应急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09—2015-09收治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急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转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8例,转脑外科手术16例,死亡2例。结论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给予有效的应急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司贤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其中脊髓损伤(SCI)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及严重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现阶段还无有效的方法或特效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措施的效用也较有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神经功能在经历了 SCI 过后恢复的难度较大,究其根源,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损伤区微环境能够形成大规模的抑制因子,从而对轴突生长带来明显的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多种脊髓损伤模型,如牵张损伤、化学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脊髓挫伤和压迫损伤等,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各类实验的需求,然而,截止目前,还未获取一种稳定性较高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模型,本文将着重介绍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者:李晓彬;刘涛;周俊锋;范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