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

任夷

关键词:脑梗死, 尿激酶溶栓, 亚低温疗法, 预后
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1-06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 U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亚低温疗法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发病3 h 内与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病3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7.96±3.52)分、(6.85±3.35)分、(4.52±2.85)分、(2.32±2.5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预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睡眠占人生1/3的时间,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良好的睡眠是高质量的生活及完成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常见的障睡眠障碍性疾病有失眠症、睡眠的发动与维持困难、白天过度睡眠、24 h 睡眠-觉醒周期紊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发作性睡病、Kleine-Leyin 综合征、睡眠中的异常活动或行为、梦游、夜惊及夜尿症。脑卒中后患者常出现失眠、嗜睡、睡眠颠倒等症状,部分患者夜间入睡后常伴精神症状等,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拟开展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以及对目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研究,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秦圣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过程及结果,总结治疗解决方案。结果15例患者中,疗效显著12例,神经功能恢复比较理想,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改善,血糖控制良好;植物状态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梗死部位严重,现仍在院治疗);死亡2例(心衰加重,卧床时间长,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本身致残率高,合并心力衰竭的糖尿病的病死率、致残率更高。治疗过程中,以控制脑水肿为主,同时注重心衰的处理及血糖的调整,配合适宜肢体功能锻炼及合理饮食。大限度减少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作者:于林君;杨霄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5-07—2012-06我院收治63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创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时间分别为(0.7±0.4)h、(1.7±0.5)h,开颅组分别为(1.8±0.5)h、(3.1±0.7)h,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7.8)mL、(87±10.2)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GOS≥4分比例为46.9%(15/32),开颅组为32.3%(10/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入院至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蒋金泉;何金定;郭建杰;赵海林;沈礼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枕大神经卡压导致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利多卡因+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观察术毕即刻、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01)。结论局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头痛可迅速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且疗效稳定。

    作者:赵成;顾树明;李治斌;韩斌;张彦东;金添;任桂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 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支卫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沟通技巧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脑瘫康复护理患儿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沟通技巧,对比2组康复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

    作者:任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01—2015-01收治的79例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法,腹部采用剑突下正中切口(长4~5 cm),腹膜切开3~5 mm,确认分流管通畅后将腹腔端置入腹腔内。结果79例分流患者术后第1天复查头 CT 见脑室较前缩小57例(72%),无明显变化20例(25%),颅内出血2例(3%)。出院1个月后骨窗压力下降15例(共23例颅骨缺损),意识障碍程度好转10例,术前头痛者均有减轻,颅内感染再次手术拔除分流管2例。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24个月,其中死亡5例(与分流手术无关),仍昏迷19例(术前昏迷26例),确认分流管腹腔端梗阻1例,再次入院手术。其余患者调压稳定后均病情平稳。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腹部采用剑突下小直切口,腹膜小切口,将分流管置入腹腔内的方法,效果良好。

    作者:王强;叶成坤;沈志刚;凌南;朱玉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3.0T HR-MRI 在鉴别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炎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3.0T HR-MRI 成像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炎。方法收集2011-03—2015-12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71例脑动脉炎急性期患者;采用德国西门子 TrioTim 3.0T 磁共振扫描仪。结果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管壁偏心性增厚、偏心性强化占98%(86/88),显著高于脑动脉炎病人所致的偏心性增厚、偏心性强化5.6%(4/71)(χ2=131.95,P =0.005)。脑动脉炎病人在急性期血管壁环形增厚、环形强化占94.4%(67/71),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环形增厚、环形强化发生率2%(2/88)(χ2=131.95,P =0.005);脑动脉炎(59例)大脑中动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27例)(χ2=41.387,P =0.005)。脑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内动脉颅内段(29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炎组(5例)(χ2=14.189,P =0.005)。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组管壁多呈偏心性增厚及偏心性强化,脑动脉炎组管壁多呈环形增厚及环形强化。脑动脉炎大脑中动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

    作者:席德彦;王恩峰;李永丽;段建航;范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护理路径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路径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病例为我院2014-02以来收治的75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护1组和护2组。护1组按照常规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护2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评价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结果(1)护2组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显著比护1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护2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显著比护1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护2组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比护1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确切,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医疗负担,对提升家属满意度和规避医疗纠纷有益,值得推广。

    作者:梁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通迪胶囊联合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急性脑梗死7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通迪胶囊联合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科西药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迪胶囊(2片,3次/d)与自主功能训练(包括协同运动、关键点控制、Bobath 握手、上肢伸肘运动、抱膝运动、桥式运动、重心移动、四点跪位及跪立位训练,下肢屈曲和行走训练,1~2次/d,10 d 为1个疗程),应用 Brunnstrom 分级和 Barthel 指数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和 ADL 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迪胶囊与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作者:朱琼祥;林钊强;曾敏怡;黄春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的应急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有效的应急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09—2015-09收治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急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转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8例,转脑外科手术16例,死亡2例。结论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给予有效的应急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司贤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他汀类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 mg/d,48 h 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 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天 NIHSS 评分及有效率。治疗前完善头颅影像学、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7、14、30天与治疗前比较 NIHSS 评分均降低,以治疗后第30天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阿加曲班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远期预后,显效率高,安全性好。

    作者:马海涛;高妹茹;魏亚洲;魏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收集我院10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0例)在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 治疗,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 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结果2组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 <0.05);同时,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实验组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均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而高剂量(40 mg/d)阿托伐他汀可能导致血糖异常,低剂量(20 mg/d)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糖升高无影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更安全有效。

    作者:刘勇;陈胜利;熊见;邓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时的应用,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015-01—10急诊院前接回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微信组,应用微信平台流程进行救治;2014-01—10急诊院前接回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救治。观察2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病死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微信组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信平台的建立,绿色通道的开放,可大大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率,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瓮秀云;李艳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药抗瘫健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70例回顾性分析

    本文对近10 a 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服抗瘫健脑中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介绍如下。

    作者:易幼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其中脊髓损伤(SCI)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及严重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现阶段还无有效的方法或特效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措施的效用也较有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神经功能在经历了 SCI 过后恢复的难度较大,究其根源,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损伤区微环境能够形成大规模的抑制因子,从而对轴突生长带来明显的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多种脊髓损伤模型,如牵张损伤、化学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脊髓挫伤和压迫损伤等,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各类实验的需求,然而,截止目前,还未获取一种稳定性较高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模型,本文将着重介绍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者:李晓彬;刘涛;周俊锋;范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其他疾病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因其他非神经系统疾病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其他疾病的各种诱发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因其他非神经系统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寻找这几种疾病中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及诱发因素。结果导致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大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而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及低血压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结论临床上对年老体弱、存在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在治疗可能诱发低血压及低血容量的疾病同时,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和控制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杨志强;林秀英;石炎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1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观察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DP)、S100β蛋白水平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功能独立性评分量表(FIM)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2例(70.97%),遗留不同程度残疾5例(16.13%),植物生存2例(6.45%),死亡2例(6.45%)。术后10 d D-D、FDP、S100β蛋白分别为(325.31±42.36)μg/L、(18.68±5.34)mg/L、(0.51±0.29)μg/L,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术后10 d NIHSS 评分为(9.36±2.84)分,显著低于术前,FIM 评分中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总分分别为(79.26±4.39)分、(24.96±7.65)分、(102.63±3.5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外伤颅内静脉损伤患者的损伤特点给予个性化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丰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复经颅刺激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与 rTMS 组,rTMS组在一般运动康复的基础上给予 rTMS 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实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rTMS 组较一般运动康复组具有更显著的改善。结论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TMS 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崔永刚;许梦雅;李树强;庄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4-05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2组:破裂出血后72 h 内手术者纳入早期组(57例)、>72 h 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5±1.49)h、(76.33±20.58)mL、(13.23±4.62)d,与择期组(4.02±1.86)h、(79.43±18.66)mL、(12.58±5.27)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组术后 GOS 评分良好率80.70%,明显高于择期组的62.00%(P <0.05);2组术后动脉瘤再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实际诊疗价值。

    作者:朱军武;高永峰;周国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