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圣飞
目的:对比多系统萎缩(mu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尿酸、肌酐水平,分析 MSA 与血尿酸、肌酐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中国汉族 MSA 患者为实验组,70例健康汉族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尿酸、肌酐水平;进一步将 MSA 分为 MSA-P 以及 MSA-C 2个亚组,比较两亚组之间血尿酸和肌酐水平。结果实验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而实验组肌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MSA-C 及 MSA-P 组间血尿酸及肌酐水平无明显差别(P >0.05)。结论血尿酸与 MSA 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调节血尿酸水平可能是潜在的 MSA 治疗靶点。
作者:杨百元;沈浩;钟伟;汪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5-01—2016-02我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为病毒性脑炎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组,每组50例,进行相关鉴别诊断;同时将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给予免疫球蛋白、激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激素治疗。观察并比较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及效果。结果自身免疫性脑炎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正常率(74.00%)、亚急性发作率(52.00%)、脑脊液与血清中抗 NMDA 抗体(54.00%)均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影像学累及颞叶率(12.00%)低于病毒性脑炎组;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优于对照组(5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大多亚急性发作,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基本正常,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在脑脊液与血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同时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秦灵芝;黄月;李玮;卢芬;李书剑;杨红旗;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不同时机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是否实施高压氧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按照高压氧治疗介入的时机分为3组:治疗Ⅰ组(发病第1天内)、治疗Ⅱ组(发病第1~3天内)和治疗Ⅲ组(发病3 d 后),对照组给予普通氧和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和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神经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压氧介入时间越早下降越明显;治疗后4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两比较,治疗Ⅲ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治疗组亚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Ⅰ组有效率为89.04%,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显著。
作者:张振天;赵东毅;农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头晕走路不稳7 d,言语不清左耳听力下降3 d”,于2014-10-23入我科。入院前7 d 因劳累出现头晕、视物旋转,走路不稳,踩棉花感,未予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前3 d 出现左耳听力明显下降、言语含混。病后饮水略有呛咳,无视物双影,无抽搐及意识障碍。
作者:张辉;秦旋;赵德福;高元智;王晓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沟通技巧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脑瘫康复护理患儿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沟通技巧,对比2组康复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
作者:任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及抗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5-03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8例,对其中62例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房颤,干预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加强抗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后 NIHSS 及改良 Rankin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可有效避免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采取合理方案抗栓治疗,建议联用阿司匹林,可明显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50岁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男性多于女性,是高血压死亡的主要原因[1]。临床观察,脑出血病人出现年轻化倾向,45岁左右占一定比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有多种术式,如微创血肿引流术、传统骨瓣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术等,根据脑出血患者的年龄、出血量、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达到治疗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手术实践,耳上手术入路治疗脑出血有诸多优点。我院神经外科2010-01—2014-01采用耳上手术入路治疗脑出血患者55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宗聚;尹先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 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支卫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 OCSP 分型中各亚型 NIHSS 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按 OCSP 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4型。每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康复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采用 NIHSS 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各型中康复组和对照组 NIHSS 评分。结果按脑梗死 OCSP 分型,TACI 型、PACI 型和 PO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按脑梗死 OCSP 分型,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 PACI 亚型、POCI 亚型和 TACI 亚型1~3个月的预后,对 LACI 亚型预后改善不明显,早期康复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实施。
作者:常莉莎;赵晓晶;彭延波;张江;王大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为常见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居高不下,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为康复医学重要内容。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并早期进行康复,以避免再次损伤和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出现。本研究对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神经内科与康复综合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巩晓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预后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6例,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根据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成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 组)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CFNB 组)各58例。对比2组术后不同时间段镇痛情况以及关膝节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CFNB 组术后3、6个月静息、运动状态下疼痛水平、关节活动度、WOMAC 评分等情况均优于 PCI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FNB 组镇痛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 PCI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从而提高其预后康复效果。
作者:田胜兰;徐清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是发生于部分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病,是一种排除脑炎、肿瘤、脱髓鞘、朊蛋白病等脑病,而以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脑病[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异性,现医学界仍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收集我科近10 a 来收治的10例 HE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维;王艳;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对多发性硬化(MS)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5-09我院90例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5例行单纯甲泼尼龙治疗方案,观察组45例行甲泼尼龙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方案。比较2组治疗效果、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障碍(EDSS)评分分别为(2.78±0.44)分和(1.97±0.23)分,对照组分别为(4.12±0.70)分和(3.16±0.5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菊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观察组200例,2组均进行常规脱水、神经营养、活血化瘀、降压、调脂、降糖及对症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国产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对照组给予进口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连用2周,比较2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住院期间脑梗死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国产阿托伐他汀钙和进口阿托伐他汀钙的疗效相当,安全性相当。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原因,如治疗不及时致死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我院应用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再通率高,但在溶栓治疗时易出现出血和再灌注损伤,所以,溶栓后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14-01-2015-12溶栓治疗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新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 Solitaire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内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01—2016-03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 Solitaire 支架血管内取栓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 Solitaire 支架血管内的机械性治疗,再通急性闭塞的血管,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结论Solitaire 支架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取栓治疗安全且疗效显著,尤其对前循环动脉闭塞患者具有较好的再通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存峰;张霞;杨磊;张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和血 Lp-PLA2、Hcy、UA 检查,其中斑块组54例,无斑块组32例。结果斑块组、无斑块组的血 Lp-PLA2水平分别为(289.31±107.41)ng/mL 和(224.00±104.72)ng/mL,Hcy 水平分别为(16.03±4.64)μmol/L 和(14.09±2.72)μmol/L,UA 水平为(316.24±97.34)μmol/L 和(268.76±77.1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 Lp-PLA2、Hcy 和 UA 均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显著相关(P =0.012, OR=1.004,95% CI =1.003~1.108;P =0.029,OR =1.238,95% CI =1.040~1.474;P =0.039,OR =1.000,95% CI =0.995~1.006)。结论血 Lp-PLA2、Hcy 和 UA 水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联合检测并控制能更有力的预防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
作者:顾汉沛;葛剑青;王光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1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观察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DP)、S100β蛋白水平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功能独立性评分量表(FIM)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2例(70.97%),遗留不同程度残疾5例(16.13%),植物生存2例(6.45%),死亡2例(6.45%)。术后10 d D-D、FDP、S100β蛋白分别为(325.31±42.36)μg/L、(18.68±5.34)mg/L、(0.51±0.29)μg/L,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术后10 d NIHSS 评分为(9.36±2.84)分,显著低于术前,FIM 评分中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总分分别为(79.26±4.39)分、(24.96±7.65)分、(102.63±3.5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外伤颅内静脉损伤患者的损伤特点给予个性化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丰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与 rTMS 组,rTMS组在一般运动康复的基础上给予 rTMS 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实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rTMS 组较一般运动康复组具有更显著的改善。结论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TMS 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崔永刚;许梦雅;李树强;庄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及与 CVR 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卒中患者27例为手术组,选择同期非卒中患者38例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结合二氧化碳吸入试验检测手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3个月 CVR 的变化,DSA 造影明确卒中血管狭窄分级,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前CVR 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 d CVR 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 CVR 与脑血管狭窄分级呈正相关(r=0.587,P <0.05),脑血管狭窄分级中度与重度之间术前 CV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次全闭塞之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 CVR 改善幅度与术前 CVR 呈负相关(r=-0.750,P <0.05),与脑血管狭窄等级亦呈负相关(r=-0.610,P <0.05)。术后3 d 和术后3个月 C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患者 CVR。
作者:谭凯儒;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